平儿的一句话,迟慢了刘姥姥报恩的脚步

平儿的一句话,迟慢了刘姥姥报恩的脚步
张桂琴
《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位受过贾府恩惠的、有一定生活智慧的乡下贫苦老婆婆。她懂得感恩,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下的劳动人民,她有着最纯朴的也是最优秀的品德。
刘姥姥和贾府没有直接的关系,她的女婿王狗儿与荣国府有点瓜葛,这点瓜葛来自于王夫人。王狗儿的祖上贪图权势,与王家连宗,认王夫人的父亲,即王熙凤的祖父作叔叔。邓云乡 《红楼风俗谭·<连宗·拜把子·送分子》:“连宗的一方,为了高攀权势,希冀富贵;另一方虽是权势、富贵之家,也为了壮大门庭,多一门本家,势力更大,因而也乐于接纳。”连宗有三种情况,邓云乡先生讲述的为第一种。连宗的第二种情况,家里人丁不旺,担心受到庄邻欺负,与所在村子的大姓连宗,改用其姓氏、宗谱。还有一种连宗,新生儿落地之后,昼夜啼哭,迷信的说法是因为他(她)没有名字——争名,需要找一个干爹,于是贴“状路铭”,拦下第一个经过之人,向其为婴儿索讨一个名字,认作干爹,成为本家。
王成之祖与王子腾之父的连宗,族人知道的并不多,《红楼梦》第六回:“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刘姥姥与贾府,只能说是八杆子才能打得着的亲戚。
一、得意浓时易接济
遥远的路程,若有似无的关系,舍不得女儿受气,看不过女婿家受穷,刘姥姥只能舍下自己的脸面,带着外孙板儿到贾府向王夫人打秋风。关于打秋风,明代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上·懛子秋风》、汤显祖 《牡丹亭·诀谒》、 阿英《盐乡杂信》九里都有描述。打秋风的人是不讨喜的,是不受欢迎的。《儒林外史》第四回:“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
王熙凤不知道刘姥姥是哪一门子的亲戚,打发人去问王夫人。王夫人的回话,读之令人不敢细品刘姥姥的心酸与忍耻。俗话说“人不求人一般大”,开口求人了,腰弯了,骨头软了,体面和尊严也飞了。王狗儿祖上是上赶着和王家连宗的,并不是正经的亲戚,况且过去几代人了,又多年不来往,刘姥姥你也好意思来打秋风?既然来了,也不能太打脸,王熙凤你看着办吧。当年“着实响快”的王家二小姐,今日荣国府的王夫人,寥寥数语,令穷亲戚听了“几欲哭出”。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也是全书最不可缺少的人物,“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昆仑语)。但是,她对刘姥姥是富有人情味的。二十两银子,招待刘姥姥和板儿吃饭,给一吊钱坐车,是王熙凤对刘姥姥的体贴,是她做人的细腻。细节决定成败,也许,最打动刘姥姥的不是那二十两银子,而是这坐车的一吊钱。“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远比王夫人“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暖心,也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埋下了伏笔。如果没有王熙凤的这一句话,刘姥姥会不会二进荣国府,在两可之间。
 二、受恩深处胜亲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因为连宗,刘姥姥得到了王熙凤给的二十两银子,与荣国府结下了一份情缘。这份情缘,对于鼎盛时期的贾府来说,不值一提;对于刘姥姥一家来说,却是救命的恩情。有了这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过了一年舒心的日子。庄户人家的感恩,是很直接很物质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她扛来了贾府上下都爱吃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施恩不图报”是古训,“滴水恩当涌泉相报”也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做人原则,知恩图报的刘姥姥受到了荣国府女眷们的欢迎,贾母还带着她逛了一天的大观园。这也是《红楼梦》中有名的一个桥段“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后来衍生出了许多谚语,大多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
这次进荣国府,刘姥姥为王熙凤的女儿起了名字,结下了一份情缘,这个名字寄托了刘姥姥的祝福:
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曹雪芹的笔墨历来被认为“草蛇灰线、伏之千里”,刘姥姥的这番话,伏下了一百一十八回救下巧姐事,呼应了判词“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主宾尽欢,曹公足足用了四个章节来描述(第三十九到第四十二)。刘姥姥离开时,贾母、凤姐、平儿、鸳鸯、贾宝玉、王夫人等都送了礼物。收获特别丰厚,东西多到刘姥姥拿不走,平儿很贴心的一早打发小厮们雇辆车装上,送她回去。因为荣府上下的这一次接济,巧姐遇难时,刘姥姥一家方有财力去救她。关于巧姐儿的遇难,小说中的描写与判词不合,笔者更倾向于判词描写的结局。

二进荣国府后,生活变得宽裕了,依着刘姥姥知恩图报的性格,到了年下,她应该扛着“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平儿曾向她讨要过这些东西)送给贾府。可是,刘姥姥并没有来。直到贾府被抄,刘姥姥得知消息后才前来看望宝玉、凤姐等人。刘姥姥的做法,于情于理不合,与她纯朴善良的性情更不合。

仔细品读文本,是王夫人让平儿转述的一句话,将刘姥姥挡在了荣国府的大门外,迟慢了刘姥姥报恩的脚步。王夫人给了一百两银子,够刘姥姥一家过五年,接济的力度不可谓不大。问题出在平儿转述的“叫你拿去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求亲靠友的”这句话里。刘姥姥带着板儿进荣府的根本目的就是求助的,王夫人“以后别再求亲靠友”,成功阻挡了刘姥姥进贾府的路,隐含着对刘姥姥的厌弃,王夫人居高临下的姿态晃然眼前。

三、“义字当先”刘姥姥

刘姥姥的身上反映了俗文化的一些基本特点,首先是“义字当先”。这种“义字当先”,要求人们乐善好施,有恩必报,刘姥姥正是这样做的。女婿狗儿接她去一同过活,她就“遂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她先给狗儿出主意,又不辞辛苦忍耻到阔亲戚家求助。一旦度过难关,又扛着新摘下的瓜果蔬菜的尖儿,进城答谢。刘姥姥的礼物 ,如同一弯清浅的泉水,流淌过贾府上下人等的心田。

西汉刘安《淮南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王夫人留给刘姥姥的话,虽然有对刘姥姥来贾府打抽丰的不喜和拒绝,却激发出了刘姥姥一家人的上进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刘姥姥生活的地方,这一百两银子足够成为他们一家人翻身的本钱,足够他们家以此为本金做一番事业。

也许是因为王夫人的不欢迎,也许是刘姥姥家做生意、买田地真的很忙。她三进荣国府的时候,贾府已经被抄家了,凤姐的女儿——贾巧姐已经被奸兄狼舅卖到了烟花地。刘姥姥没有计较当初在贾府受到的奚落、嘲笑,她记取的是贾府众人相助的恩情,卖房子、卖田地,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将贾巧姐救了出来。

第六回回末诗:“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真正受恩、受大恩的是荣国府。刘姥姥不是贾府的亲朋,却比贾府烈火烹油之际相交的那些亲朋强上千百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