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气质好,就是淡化了红尘味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鲁迅《世故三昧》
有的人气质好,不是生活没有烦恼,而是将一地鸡毛的苟且,压缩在可控的范围内,不困于内心,不显于人前,不会扰了日常的美好。
长此以往的沉淀、升华,一切皆可举重若轻,这种淡化的红尘味,让人清新脱俗,没有油腻感,反而有几分仙气,这份飘逸,很稀有、很夺人。
宋代禅宗大师靖居和尚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只有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
出走半生,归来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
周国平说:“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海南,此时他已64岁,病魔缠身,在“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中,他写下这样的诗: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一个人未经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沦,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见过生活凌厉,依然内心向暖。
苏轼深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道理,将人生中的不如意,付之一笑,更显得曲折幽凄,豁达风趣。
真正的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不是为了逃离红尘,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用内心的广阔去淡化红尘味。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好好地去生活,用尽你的全力,去过好这一生。
愿你明白许多道理之后,仍能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愿你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