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律

要记住,

任何外在形式,

都是为了让你领悟到自己的内在真实。

在这个世界上,

这是唯一重要的;

无论任何时候,

只要你领悟到这一点,

那你所受的任何苦难,

就都是值得的。

古律,就是古代的规律

律管,就是自律的动力

古人造乐,

必有所谓,必有所发,

绝非徒然而做的。

『书经』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八个种类的乐器之音,

相生相和,互不干扰,无夺相互之伦理,

天地自然,人神万物,如此以此,和谐和适。”

古人说的八音,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其中,以竹为首也。

何以故?

大学有云: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进道矣。” 

『周礼』中记载: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为乐器,

凡为乐器,

以十二律为之数度,

以十二声为之齐量。

凡和乐,亦如此。”

也就是说,

凡合乐,凡做乐器,必以十二律为根本。

今日之世,所传诸乐器,

其形制虽还存些古意,

而其数度律吕,

大抵皆非古制也。

虽然也可吹击弾弄,

虽然也可以成其音,曲。

但不可以感召也!

因其数度齐量律吕, 皆非出于阴阳自然之理,

故不可以之,召天地之和也。

所以,

竹为八音之首,

律管为万事根本,莫先乎此也!

造乐必先竹音亦。

故先儒朱熹说:

“音律只是气,人亦只是气,故相关也。”

八音之内, 以竹为首,

竹音之内, 以律管为首。

律管,吹之以候气,奏之以和声。

所谓“律合声”

就是“礼记月令”中, 每个月,律中某某之类。

我们传统之老黄历,即是以律管来定的。

律即管,管即律,一物二名。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律,其道也,管,其器也。

律管,无孔,凡有孔皆非。

只在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状若箫口。

此即律管也。

中国文明的统一,

确立于上古时代中国度量衡标准的统一。

而未来天下的统一,

也必定建立在天下度量衡制度的统一。

根据中国古代正规史书记载,

中国古代制定度量衡的原则,

也就是测量,制定,规范这世界上一切变化多样的,

有形事物的长短,容积,轻重的法则,叫做“律”。

而古人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就是一节虚空的竹子。

这节竹子,叫做“律管”

它同时,也是一个乐器。

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

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来源于一个无形的根源,

而最接近这个根源的自然现象,就是声音。

据中国汉代的史书『史记』,

和更早期的战国时代的著作『吕览』记载,

中国古代音律的测定和规范,出于黄帝。

他命令乐官“伶伦”,去到昆仑山,

寻找到一节很短的竹子。

这支竹子吹响之后的的声音,

被定为是测量物质世界的标准。

伶伦在昆仑山脚下,

聆听凤凰的鸣叫,

用他所制作的“律管”互相参考,调谐,

然后又制作了十二只律管,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十二音律系统。

田不疚所使用的乐器,

就是根据这些中国古代书籍中所记载的资料,

根据他所领悟到的自然事物之间的和谐原则,

自己动手制作的乐器“律管”。

而根据这个最原始的乐器,

就发展出来了后来传遍世界的,

带有各种出音孔的箫,笛,

以及尺八 しゃくはち shakuhati 『日语』,

等等变化的吹管乐器。

頻 率 世 界  
有一些专门的技术, 是用来把能量系统织入到你自己的能量系统里,
并随着时间的过去,
把你的以生存为基础的能量系统,转换到对未来的探索的能量系统。
音乐设计来唤醒被你的人类人格,
和被人类次元的经验所遮蔽的部分。
它是一种听觉数据流,
能够引发储藏在所有人里面的联合的振动的共振。
希望这音乐能给你带来觉醒,
祝你能够体验到你的意识之心,
即使只有短暂的片刻。

對於人類的大腦來說,

聲音,就是塑造語言——人類頭腦操作系統的元始材料,

而這種遍佈宇宙的振動形式的操作系統,

塑造了我們是的那些所有的自我意識,

自由意志,或者說思想,創意,審美等等一切的內核。

有關聲音的奧祕,

可以說是這個現實世界的迷宮般的巨大拼圖。

除了振動之外,別無一物。

因此,簡單說,聲音,

對於各種心理疾病,能量恢復,

和細胞活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音乐家

田不疚
樂,即造化之理
不疚夜行於道中,遇知己,爲之歌,

塗中有旅人小子問曰:

「子之所謂古樂者,何也?

古與今,何不同也?」

不疚慨然嘆之,曰:

汝不歌乎,汝不聞乎,

汝之問,

吾亦問天乎!

古今之別,在人心矣!

心古,則情古,

情古,則歌亦古矣,

歌古,則人古,

人古,則其道必古矣!

古與今,果一道乎!

嗚呼!

【冉求問於仲尼曰:

「未有天地可知耶?」

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冉求失問而退。

明日復見,

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

夫子曰:『可。古猶今也。』

冉求曰:

「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

「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

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耶

無古無今,無始無終,

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

冉求未對。

仲尼曰:「已矣,未應矣!」】

——「莊子 知北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