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府3000两库银失窃,小偷的身份耐人寻味
清朝时候,安徽官府发生了一件盗窃案。
盗窃常常有,而这次的盗窃案着实离奇古怪,诸位看官慢慢吃茶,且听我分说。
话说刚平定长发军(太平天国)的时候,有个小偷,擅长飞檐走壁,身轻如燕,出入那些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高墙危楼,就像在自己家里漫步一样。
某天,小偷听说有个算命先生极灵验,他心里担心起前程财运,就去求教。
那算命先生排完八字,把那昏眼一睁,道:“你是个贼。”
小偷吓了一跳,背后出汗,脸色却不变,强作镇定道:“你如何得知?”
算命先生笑道:“我只是按照书中规则推演而得。你虽然是个贼,却有官运,而且是大大的官运。你如果去走了仕途,记得到了三品要及时抽身而退,否则一切成空,切记,切记!”
小偷对这番话将信将疑,尝试着用偷来的钱捐了个知县位置。那正是清代朝廷滥设官位的时候,有钱有路就能买差事,从此这小偷好比背后生了翅膀,不仅飞檐走壁,更是平步青云,官位升得飞快,从道台一直做到了安徽臬台。
插播小知识:清朝官员序列
各位看官对清朝的知府、知县应该还熟悉,但对省级官员的名称可能会有些陌生,听我道来:
清朝地方上分省、府、县三级,类似于现代的省、市、县。
省里最高长官叫巡抚,尊称“抚台”,相当于省委书记。
其次是布政使,分管行政的,尊称“藩台”,相当于省长。
地位略低的还有按察使,分管司法,尊称“臬台”,相当于省级法院院长。
还另有叫“道台/道员”的,由省里派出的官员,他们管粮道,河道等,品级比上述三个低,但也有正四品。
所以全省官员中最大的是抚台,老二是藩台。臬台也不比藩台差多少,道台则低了一些。
说来也怪,某天藩台的库房里失窃了1000两银子。管库存的人慌着去报藩台,藩台火冒三丈,传唤怀宁县知县负责查办此案。(怀宁县在安庆城中,相当于省级长官命令区级)
知县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藩台亲自出马,也讨了一场没趣。(毕竟他们属于同僚,官阶差距不大,即使不见,藩台也拿他没办法)
老捕快见他脸色可疑,转身跪在知县面前,一口咬定,那偷库银的贼人是这位臬台大人。
知县正想骂他大胆,臬台已经汗如雨下,掩饰道“你在胡说什么?我不懂”。
捕快跪在抚台面前道:“大人明鉴,无论如何请臬台大人升个冠,露出头部,如果说没有受伤的痕迹,小人愿意一死赎冒犯之罪。”知县听着急得直冒汗。(万一捕快错判,知县当然怕被连带怪罪)
这时候臬台就很抗拒,但又没人敢直接冒犯他,所以一时花厅里乱糟糟闹哄哄。
捕快眼疾手快,趁乱从背后把臬台的帽子一掀,又顺势把那黑色手帕扯开!
这个贼老爷被押走的时候,外面围满了百姓,他们都去看稀奇,纷纷议论:“想不到堂堂臬台老爷,原来是个毛贼。”还有人小声说道:“他这个官本来就是贼,但还有些官员,虽然不去偷,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伸手要的钱,比偷还可怕呢。”
小歪的议论
诸位,这个故事出自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由吴趼人所作。讲的是清代官场与社会世情见闻,里面包含了无数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以后会陆续给大家分享。
在当时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下,钱、权、色三大资源都可以互相交换,人们各取所需,官场,商场,社会上下基本没有好人,他们可笑又可怜,引发了一幕幕闹剧。吴趼人借主人公之口将这些猛料抖出,以此映证世道是污浊的,在书中着力讽刺与批判那些“小丑与妖魔”。
本故事并没有设置多少悬念,一出来读者就知道谁是库银大盗,巧妙的是这件事发生后各人的表现和反应产生了喜剧张力。故事表面是在笑那个做贼的臬台,实际是把抚台、藩台、道台和知县都嘲讽在内,贼能做官,而官更甚于贼,“窃钩者”和“窃国者”巧妙地集合在一个人身上,造就了巨大的讽刺意味。明明贼老爷十分可疑,现场的老爷们却投鼠忌器,局限于“规矩”之中,他们也未必就比贼老爷干净,只不过尚未被揭出伤疤、撕破脸目。最后贼老爷被揭露出来,满厅各个官员的反应就滑稽搞笑,荒唐有趣之余也发人思考。
故事的最后贼老爷无奈被捕,也许是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一口气连带吐露了自己的劣迹,撤下了官府的遮羞布,而儿子捐功名的真相也供认不讳,把两个儿子的前程也都坑了进去。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很纳闷,这人轻功够好脑子却不够好。那天夜里他受伤后,如果逃到藩台家里躲着不就安全了?
我是江户小歪,如果您喜欢请不吝关注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