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原文 译文(十二)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乐记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①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②;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③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④;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注释】

①比:随着、顺着。

②噍:通“焦”,急。杀:衰减。噍以杀就是促急而迅速减弱的意思。

③啴:宽舒。啴以缓就是宽缓的意思。

④廉:不苟微细。直以廉是边、角分明,绝无邪曲的意思。

【翻译】

所有音乐的起始是从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往往是外部事物造成的。心有感于外部事物才会有所改变,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进行变化,这就叫作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千戚羽旄以舞之,就叫作音乐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从根本讲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因此,被外部事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到低,由强到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以上六种情况,不关性情,任谁都会如此,是感于物而发生的变化,所以先王对外物的影响非常慎重。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音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人们违法乱纪。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①;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②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③,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注释】

①乖:背戾,不和谐。

②怗懘(chì):蔽败。③陂:倾斜、不平正。

【翻译】

所有的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往往会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五声中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臣、民、事、物五这五种井然有序,就不会有敝败不和的音声。宫声乱则五声废弃,其君王必骄纵废政;商声乱则五声跳掷不谐调,其臣官事不理;角声乱五音谱成的乐曲基调忧愁,百姓必多怨愤;徵音乱则曲多哀伤,其国多事;羽声乱曲调倾危难唱,其国财用匮乏。五声全部不准确,就是迭相侵陵,称为慢。这样国家的灭亡也就没有多少日子了。郑国、卫国的音声,是乱世之音,可与慢音相比拟;桑间濮上的音声,是亡国之音,其国的政治散漫,百姓流荡,臣子诬其君,在下位者不尊长上,公法废弃,私情流行而不可纠正。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②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③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注释】

①几:近。

②食飨:食通“饲”。飨通“享”。凡以酒食待客均称为食飨。

③俎腥:俎,盛肉食的木盘。腥,肉未熟为腥。

【翻译】

所有的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德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得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两个通气的小孔,一点儿都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百姓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①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②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③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注释】

①欲:欲求。

②知:指由于外物至而产生的感觉。

③衰麻:丧服,此处指有关衰麻的礼仪制度。

【翻译】

人生来喜欢安静,这是人的一种天性;感知外物以后发生情感的变化,是天性产生的欲求。外物来到身边后被心智感知,然后形成好恶之情。好恶之情不节制于内,外物感知后产生的诱惑作用于外,天理就要泯灭了。外物给人的感受无穷无尽,而人的好恶之情没有节制,人就被身边的事物同化了。人被外物同化,就会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于是才有狂悖、逆乱、欺诈、作假的念头,有荒淫、佚乐、犯上作乱的事。因此,强大者胁迫弱小,众多者施强暴于寡少,聪慧多智的欺诈愚昧无知,勇悍的使怯懦者困苦,疾病者不得养,老人、幼童、孤儿、寡母不得安乐,这些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因素。所以,先王制礼作乐,都是对人的行为加以节制:以衰麻哭泣的礼仪制度,节制丧葬;钟鼓干戚等乐制,调和安乐;婚姻冠笄的制度,区别男女大防;乡射、大射、乡饮酒及其他宴客享食的礼节制度,端正人际间的交往关系。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礼乐刑政四者都能发达而不相悖乱,帝王之术也就完备了。

【原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①,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者,则贤不肖②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之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注释】

①流:流移不定,这里是庄重的反义词。

②不肖:愚,不妥。

【翻译】

乐的特性是要求一样,礼的特征是求不一样。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这便是礼乐的功用了。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人们好恶分明,贤与不贤自然区分开来;用刑罚禁止强暴,以爵赏推举贤能,就会政事均平。以仁心爱人,以义心纠正他们的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了。乐是人心中产生的,礼则是外加于人的。正因为乐自心出,所以它有静的特征;礼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则是注重形式、外表。因而大乐的曲调、器具必甚简易,大礼必甚俭朴。乐事做得好了人心无怨,礼事做得好了则人无所争。所谓揖让而治天下,指的就是以礼乐治天下。强暴之民不起而作乱,诸侯对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罚不用,百姓没有忧患,天子没有怨怒,这样乐事就发达了。调合父子之间的亲情,申明长幼之间的次序,使四海之内互相敬爱。天子只要做到这些,礼的事就发达了。

【原文】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①。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钟鼓管磬羽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fǔ)簋(guǐ)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②,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③,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注释】

①节:就是节其贵贱,使贵贱高下有等的意思。

②邪:邪曲,不正当,不正派。

③施于金石:用、加。金石:金指金属制成的乐器,如钟等;是指石类物质制成的乐器,如磬等。金石相合泛指一切乐器。

【翻译】

大乐与天地同样地和合万物,大礼与天地同样地节制万物,和合才使诸物生长不失;节制才有了祭祀天地的不同仪式。人间有礼乐,阴司有神灵,以此二者教民,就能做到普天之下互相敬爱了。所谓礼,是要在各种场合下都做到互相尊敬;所谓乐,则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体现同样的爱心。礼乐这种合敬合爱之情永远相同,是从古代贤明帝王一代代因袭下来。使得礼乐之事与时代相符,盛名与功德相符。所以钟鼓管磬羽龠于戚,只是乐所用器具;屈伸俯仰聚散舒展,是乐的表现形式。而篮簋俎豆制度文章,是礼所用器具;升阶降阶、上堂下堂,环绕转身、袒露外衣、掩住外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知礼乐之情的才能制礼作乐,识得礼乐表现形式的只能记述修习先王所作不能自制。能自制作的称为圣,记述修习先王制作的称为明。谓明谓圣,就是能述能作的意思。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性产生的。和谐,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长;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区别。乐是按照天作成,礼是仿照地所制。所制过分了就会由于贵贱不分而生祸乱,所作过分则会因上下不和而生强暴。明白了天地的这些性质,然后才能制礼作乐。言与实和合不悖,是乐的主旨;欣喜欢爱,是乐的事迹。而中正无邪曲,是礼的实质,庄严敬顺则是礼的形制。至于礼乐加于金石,度为乐曲,用于祭祀宗庙社稷和山川神灵的形式,天子与众民都是一样的。

【原文】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①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②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③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④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注释】

①辨:通“遍”,普遍、宽广之意。

②敦乐:敦厚之乐。

③行:实行,亦可作产生解释。

④率:遵循、顺服。有敬义。

【翻译】

帝王大功告成了就制作乐,文治成就了就制定礼,功业大的所制乐更加完备,文治广的所作礼制也更为具体。像舞动干戚那样的武乐,只歌颂武功,就不是完备得乐;礼重文,所以祭重气不重味,用烹熟的食物祭祀不是盛大的礼。五帝在位不同时,所作乐不相沿袭;三王不同世,也各自有礼,互不相同。乐太过则废事,后必有忧患,礼太简则不易周全,往往有偏漏。至于乐敦厚而无有忧患,礼完备又没有偏漏的,岂不是唯有大圣人才能如此吗?天空高远,地面低下,万物分散又各不相同,仿照这些实行了礼制;万物流动,变化不息,相同者合,不同者化,仿照这些兴起了乐。春天生,夏天长,化育万物,这就是仁;秋天收敛,冬天贮藏,敛藏决断,这就是义。乐能陶化万物,与仁相近;礼主决断,所以义与礼相近。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所以圣人作乐以与天相应,制礼与地相应。礼乐详明而完备,天地也就各得其职了。

【原文】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①,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②,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生,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泽深厚。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注释】

①陈:陈列、布陈。

②齐:通“跻”,升也。

【翻译】

天尊贵、地卑贱,君臣像天地,其地位高下就确定了。山泽高卑不同,布列在那里。公卿像山泽,其地位就有了贵贱之分。或动或静,各有常行,大者静,小者动,万物的大小就可以区别了。法术性行等无形体者以类相聚,世间万物有形体者以群相分,群类有不同,其性命长短也不相同。万物在天者显光亮,在地者成形体,如此说,礼就是天地间万物的界限和区别。地上的气上升,天上的气下降,地气为阴,天气为阳,所以阴阳之气相促迫,天地之气相激荡,以雷霆相鼓动,以风雨相润泽,于是万物奋迅而出,并随四时而变动,再以日月的光泽相温暖,就变化生长起来了。如此说,乐就是天地万物间的和合和谐调。化育不是万物就不能产生,男女没有分别就会产生祸乱,这是天地的情趣或意志。并且礼乐充斥于天地之间,连阴阳神灵也与礼乐之事相关,高远至于日月星三辰,深厚如山川,礼乐都能穷尽其情。乐产生于万物始生的太始时期,而礼则产生于万物形成以后。生而不停息者是天,生而不动者是地。有动有静,是天地间的万物。礼乐像天地,所以圣人才有以上关于礼乐的种种论述。

【原文】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视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yù)①,胎生者不殰(dú)而卵生者不殈②,则乐之道归焉耳。

【注释】

①鬻(yù):通“育”,生。

②殰(dú):胎未生而死。殈:卵裂。

【翻译】

乐的性质是施予;礼的性质是报答。乐的目的是为自己心中所生的情感而表示欢乐;而礼的目的是要追思其始祖的功绩加以祭祀。乐的作用是张扬功德,礼却是要反映自身得民心的情况,并追思其原因。礼主报,试看诸侯所有的那种称为大路的金玉车子,原是天子之车;绘有龙纹饰有九旒的旗子,原是天子之旗;青黑须髯,用于占卜的宝龟,原是天子之龟;还附带有成群的牛羊,所有这些都是天子回报来朝诸侯的礼品。乐歌颂的是人情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礼表现的则是世事中不可思议的道理。乐在于表现人情中的共性部分,礼则是要区别人们之间的不同,礼乐相合就贯穿人情的终始了。深得本源,又能随时而变,是乐的内容特征;彰明诚实,去除诈伪,是礼的精义所在。礼乐相合就能顺从天地的诚实之情,通达神明变化的美德,以感召上下神祇,成就一切事物,统领父子君臣的大节。所以,在上位的贤君明臣若能按礼乐行事,天地将为此而变得光明。至于使天地之气欣然和合,阴阳相从不悖,熏陶母育万物,然后使草木茂盛,种子萌发,飞鸟奋飞,走兽生长,蜇虫复苏,披羽的孵化,带毛的生育,胎生者不死胎,卵生者不破卵。乐的全部功能就在于此了。

【原文】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①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②。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注释】

①辨:明悉、详审。

②主人:礼仪的主办者为主人,观礼者为宾客。

【翻译】

乐,不是指黄钟大吕和弦歌舞蹈,这只是乐的末节,所以只命童子奏舞也就够了;布置筵席,陈列樽俎笾豆,进退拜揖,这些所谓的礼,也只是礼的末节,命典礼的职役掌管也就够了。乐师熟习声诗,只让他在下首演奏;宗祝熟习宗庙祭礼,地位却在尸的后面;商祝熟习葬礼,地位也在主人后面。所以说是品德成就的居上位,技艺成就的居下位;功行成就的在前,职任琐事的在后。因此先王使有上下先后的分别,然后才制礼作乐,颁行于天下。

【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①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②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③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④,可以观德矣。

【注释】

①成象:造成影响,产生具体的表现。

②反情:约束其情欲,不任其流荡。

③百度:百刻,即一昼夜的时间长度。

④乡方:乡,通“向”。方,道。乡方就是心向道德。

【翻译】

人的气质都有顺、逆两个方面,所感不同有不同表现。受奸邪不正派的乐声所感,逆气就反映出来,逆气造成恶果,又促使淫声邪乐产生。受正派的乐声所感,顺气就反映出来,顺气造成影响,又促使和顺的乐声产生出来。奸正与逆顺相互唱和呼应,使正邪曲直各得其所,而世间万物的道理也都与此一般,是同类互相感应的。所以居上位的君子才约束情性,和顺心志,比拟善类以造就自己美善的德行情操。勿使不正当的声色不入心田,以免迷惑自己的耳目聪明;淫乐秽礼不与心术相接触,怠惰、轻慢、邪僻的气质不加于身体,使耳、目、口、鼻、心知等身体的所有部分都按照“顺”“正”二字的原则,执行各自的官能功用。然后以如此美善的身体、气质发为声音,再以琴瑟之声加以文饰美化,以干戚谐调其动作,以羽旄装饰其仪容,用箫管伴奏,奋发神明至极恩德的光耀,以推动四时阴阳和顺之气,阐明万物生发的道理。因而这种音乐歌声朗朗,音色像天空一样清明;钟鼓铿锵,气魄像地一样广大;五音终始相接,如四时一样的循环不止;舞姿婆娑,进退往复如风雨一般地周旋。以致与它相配的五色也错综成文而不乱,八风随月律而至没有失误,昼夜得百刻之数,没有或长或短的差失,大小月相间而成岁,万物变化终始相生,清浊相应,迭为主次。所以乐得以施行,就能使人伦分明,不相混淆;耳聪目明,不为恶声恶色所乱;血气平和,强暴止息;风俗移易,归于淳朴,天下皆得乐,享安宁。所以说“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居上位的君子为从乐中得到正天下的道理而欢乐,士庶人等为从乐中满足了自己的私欲而欢乐。若以道德节制私欲,就能得到真正的欢乐而不会以乐乱性;若因私欲遗忘了道德,就会因真性惑乱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因此君子约束情性以使心志和顺,推广乐治以促成其教化。乐得以施行而百姓心向道德,就可由此以观察人君的品德了。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①。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②之天下无难矣。”

【注释】

①承顺:承奉与顺从。

②错:错置,引申为施于。

【翻译】

君子说:礼乐片刻不可以离身。追求用乐治理人心,和易、正直、亲爱、诚信的心地就会油然而生。和易、正直、亲爱、诚信的心地产生就会感到快乐,心中快乐身体就会安宁,安宁则乐寿,长寿就会使人像对天一样的信从,信极生畏,就会如奉神灵。以乐治心,就能如天一样不言不语,民自信从;就能如神一样从不发怒,民自敬畏。制乐是用来治理人心的;治礼则是用来治身的。治身则容貌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则生威严。心中片刻不和不乐,卑鄙欺诈之心就会乘虚而入;外貌片刻不庄不敬,轻慢简易之心就会乘虚而入。所以乐是对内心起作用的;礼是对外貌起作用的。乐极平和,礼极恭顺。心中平和而又外貌恭顺,百姓瞻见其容颜面色就不会与他竞争,望见他的容貌就不会生简易怠慢之心。乐产生的品德的光耀在心中起作用,百姓无不承奉听从;礼产生的容貌举止的从容人理在外表起作用,百姓无不承奉顺从,所以说“懂得礼乐的道理,把它举而用之于天下,不会遇到难事”。

【原文】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①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②侏儒,獶(yōu)③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注释】

①迅疾:即迅疾,言舞者动作轻捷。

②优:俳优,即逗人笑乐的艺人,古时身份极为低贱。

③獶(yōu):同“猱”,猕猴。

【翻译】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身服兖冕,恭恭敬敬地听古乐,却唯恐睡着了觉,听郑卫之音就不知道疲倦。请问古乐那样令人昏昏欲睡,原因何在?新乐这样令人乐不知疲,又是为何?”子夏回答说:“如今的古乐,齐进齐退,整齐划一,乐声谐和、雅正,而且气势宽广,弦匏笙簧一应管弦乐器都听拊鼓节制,以擂鼓开始,以鸣金铙结束,将终以相理其节奏,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君子由这些特征称说古乐,谈论制乐时所含深意,近与自己修身、理家、平治天下的事相联系。这是古乐所起作用。如今的新乐,进退曲折,或俯或仰,但求变幻,不求整齐,乐声淫邪,沉溺不反,并有俳优侏儒,侧身其间,男女无别,不知有父子尊卑,如猕猴摩聚。乐终之后无余味可寻,又不与古事相连,这是新乐的作用。现在您所问的是乐,所喜好的却是音。乐与音虽然相近,其实不同。”

【原文】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咏叹之,淫液之①,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

【注释】

①淫液:与“淫逸”同,反复致意,如同流连忘返。

【翻译】

宾牟贾陪孔子坐,孔子与他闲聊,说到乐,孔子问道:“《武》乐开始时击鼓警众,与别的乐相比,持续时间长,这有什么含意?”宾牟贾答道:“表示武王伐纣之初,担心得不到众诸侯的拥护,迟迟不肯发动。”“其歌声反复咏叹,曼声长吟,是什么意思?”答道:“那是心有疑虑,生怕事不成功的缘故。”“《武》舞一开始便手舞足蹈,气势威猛,是什么意思?”答说:“表示时至则动,当机立断,不要错过了时机。”“《武》舞做的动作与他舞不同,是右腿单膝着地,那是什么意思?”答道:“这不是《武》舞原有的动作。”“歌声表现出有贪图商王政权的不正当目的,这是什么原因?”答道:“这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调。”孔子说:“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调,那是什么曲调?”答道:“掌管《武》乐的机构已失传了。若非如此,就表示武王作乐时,心志已经荒耄昏愦了。”孔子道:“对,对。我曾听苌弘说过,他也是这个意思。”宾牟贾起身,立于坐席之下,请问道:“《武》乐击鼓警众,迟迟不肯开始,我所知仅限于此,承蒙您所说,苌弘也这样解释,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但我不明白的是,稍迟些就是了,为何竟拖得那样久?”

【原文】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翻译】

音乐是发动于人的内心的,礼仪是发动于人的外表的。所以,礼主张消减欲望,乐主张盈满情怀。礼消减而前进,以前进为文德;乐盈满而返回,以返回为文德。礼消减而不前进则会销毁,乐盈满而不返回则会放纵。所以,礼有回报而乐有反情。礼得到回报则乐,乐得其反情则安详。礼的回报,乐的反情,其义理是一样的。乐,即是快乐的情感的抒发,是人情所不可避免的天生的情感的表露。所以人不能没有乐。欢乐必然要借声音来表达,借动作来表现,这是人之常情。声音和动作表现人们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全部表现无遗。所以,人不能没有欢乐,欢乐不能不表现出来,表现得不合规范,就不能不混乱。先前的君王憎恶邪乱,所以创制了《雅》和《颂》的乐歌来加以引导。使乐歌足以令人快乐而不放纵,使乐歌的文词足以明晰而不隐晦,使乐歌的曲折、平直、繁杂、简洁、细微、洪亮和节奏足以激发人们的向善之心,不让放纵邪恶的念头来影响人心。这就是前代君主作乐的宗旨。因此,在宗庙里演奏先王之乐,君臣上下一同聆听,没有谁不附和恭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音乐、年长的和年幼的人一同聆听,没有谁不和谐顺从;在家门之内演奏音乐,父子兄弟一同聆听,没有谁不和睦亲近。所以,作乐要先确定基调宫音以协调众音,用各种乐器演奏以表现节奏,节奏和谐而形成整个乐章,用它来协调君臣父子的关系,使民众相亲相随。这就是前代君王作乐的宗旨。所以,听到《雅》《颂》的乐歌,会使人心胸开阔;拿着盾戚等舞具,学习俯、仰、屈、伸等舞蹈动作,会使人仪态变得庄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区域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行列就会整齐了,进退也协调统一。所以,乐表现了天地间的协同一致,是中正谐和的纲纪,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音乐,先代圣王用它来表达喜乐,军队鈇钺,先代圣王用来表达愤怒。所以,先代圣王的喜怒,都能够得以表现于其同类。喜则天下人附和他,怒则暴乱者畏惧他。先代圣王的大道,礼乐可以说是盛大了。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0)

相关推荐

  • 《易经》导读(三十五)——第16卦《豫》卦(上)

    豫卦第十六:坤下震上(雷地豫) [原文] 豫:利建侯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 ...

  • 《荀子·乐论》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①,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 ...

  • 『古文典籍』颜氏家训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颜氏家训 朝代:南北朝|作者:颜之推|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 ...

  • 颜氏家训全文译文翻译 教子、治家篇

    [教子-兄弟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能成材: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于事无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 ⊙颜之推认为,对于天才与白痴,教育是无能为力的 ...

  • 《颜氏家训》原文 译文(十二)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 ...

  • 《颜氏家训》文章篇原文及译文

    [原文] 阮籍无礼败俗,稽康凌物凶终,傅玄念斗免官,孙楚矜夸凌上,陆机犯顺履险,潘岳干没取危,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疏乱纪,王元长凶贼自诒,谢玄晖侮慢见及.凡此诸人,皆其翘秀者,不能悉记,大较如此. ...

  • 《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译文

    终制篇 原文 作者:颜之推 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家丧乱,其间与白刃为伍者,亦常数辈,幸承馀福,得至於今.古人云:"五十不为夭."吾已六十馀,故心坦然,不以残年为 ...

  • 《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liuxue86.com/guoxue/)查看. 杂艺篇 原文 作者: ...

  • 《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liuxue86.com/guoxue/)查看. 音辞篇 原文 作者: ...

  • 《颜氏家训》书证篇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颜氏家训>书证篇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liuxue86.com/guoxue/)查看. 书证篇 原文 作者: ...

  • 《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liuxue86.com/guoxue/)查看. 归心篇 原文 作者: ...

  • 《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liuxue86.com/guoxue/)查看. 养生篇 原文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