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节是怎么传入中国的?这也许是英文翻译的锅!
现在的中国人都知道,每一年的2月14号是情人节,这个起源于古老西方的节日,在很早以前就冲击了中国的节日市场,不知道有多少鲜花与巧克力店主可以在今天大赚一笔。中国传统的乞巧节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提及情人节,几乎连个孩子都能知道是2月14号,那么到底这个节日是如何传入中国,又是怎么做到如此深入人心的?
世界第一张情人节巧克力广告,20 世纪 30 年代,一家叫 Morozoff(莫洛佐夫)的日本糖果公司针对在日外国人做了一则情人节送巧克力的广告,这大概是第一次将情人节和巧克力联系在一起。
说起情人节,他的英文原名就有意思了,是“Valentine's Day”很明显不是情人的意思,直译过来应该是只是个人名,译成瓦伦丁,或华伦泰。原读音比较接近“瓦伦泰”。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节日,他又跟爱情到底有什么关系,那传说可就太多了!
传说,古罗马皇帝不准情侣结婚,以让更多年轻人无牵无挂上战场。但神父瓦伦丁仍然继续为相爱的情侣举行教堂婚礼。结果,他在2月14日被处以绞刑。后来,人们用Valentine's Day,来纪念这位为情侣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据说,在西方宗教史上曾经有过两个Valentine,一个是罗马牧师,一个是特尼主教。罗马牧师由于救助基督教信徒被高特王朝的克劳迪奥大帝关押。关押期间,他改变了信仰,并设法使狱吏的女儿恢复了视力。虽然如此,最终还是在公元269(或270)年2月14日被杀了。在罗马牧师死后没几年,特尼主教不知因为什么也入了狱,并且也在2月14日被杀了头。为了纪念这两位教士,于是这一天便成了基督教的圣瓦伦丁纪念日。
瓦伦丁纪念日之所以成为“情人节”,其原因目前西方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由于古罗马的牧神节逐渐由已婚妇女企求牧神祭司鞭抽。以治不孕之症演变成为情人互相祝福后,便与瓦伦丁节合而为一;另一种解释是古代人认为2月14日是百鸟发情择偶的开始,人们推鸟及人,便认为青年男女也应该在这一天择定佳偶,或者至少应互相致以最好的祝愿,表明心迹。由于这一天正好是瓦伦丁节,人们便沿用了瓦伦丁这个字。久而久之,“瓦伦丁”这个字便成为“情人”的代名词了。
这种说法里,情人节仍然是起源于古代罗马,当时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为了纪念这位掌管自然及女子婚姻的神,于是这一天便于爱情联系了起来。
这么多故事听下来,大概就是说这个节日是以基督徒的名义过的爱情节日。在现存的资料中,“瓦伦丁”一词最早出现在一首诗里,是奥尔良公爵查尔斯写给其妻子的一首诗,他在阿金库尔战役后被俘,囚禁在伦敦塔里。这首诗写于1415年,现存于伦敦大英图书馆的手稿区。几年后,据说亨利五世雇了一位叫约翰·利德盖特的作家给这位瓦罗亚的凯瑟琳写了一首情诗。
在英国,瓦伦丁节大约从17世纪开始流行。到了18世纪中叶,所有社会阶层的亲朋好友以及情人们之间彼此交换信物或者手写的便笺已经非常普遍了。18世纪末,由于印刷术的进步,印刷卡片代替了手写。在直抒心意不受鼓励的年代,现成的卡片便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便利方式。低廉的邮寄费用,也使互送情人卡愈加普遍。这大概是当时情人节普遍的过节形式。
在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英国,瓦伦丁节还有更独特的习俗。这一天,恋人们会将一株生有两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制的盆内。花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与这对情人一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吻合。种好花之后等几天,如果春枝开得茂盛美丽,交相呼应说明这对恋人可以白首偕老;如果两只花开出来后各分西东,预示恋人会分手;如果花开得硕大,预示以后子孙满堂;如果其中一花枯萎凋谢,恋人中的一人就会早夭。
白金汉郡还曾盛行在情人节那天祈祷,点燃一支蜡烛,插入两枚细针,从烛底插到烛心,默念自己的情人的名字,祈祷相爱始终,待蜡烛燃至针尖,就能看到自己所爱之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老的风俗已经消失,倒是送贺卡一直很是流行,并且越来越精致美观。
十九世纪的折叠钱包式情人节卡片
19世纪,迁移到北美的英国人,带来了这一节日。20世纪后期,美国人民开始普遍地送卡片和礼品,如巧克力、糖果和玫瑰。通常是男人送给女人。但是这个节日在美国再后来的发展,就背离了情人与爱情的观念,已经变成一种纯友谊的问候“瓦伦丁节快乐”的节日。
在美国,这个节日逐渐变成一个极其大众化的联络人情节日。美国人过这个节日来对瓦伦丁表示敬意,也对可亲、可爱、可敬的人表示喜爱。利用这个节日的机会,人们对配偶、老师、父母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表示感激和喜爱。
19世纪,西方人打开了古老东方的大门,他们的文化同时入侵了中国。随着西学东渐越来越深入,西方的东西被视为时尚与先进的代表,他们的节日也不例外,一些上层人士都开始对瓦伦丁节开始感兴趣。
在国外生活的华裔华侨及香港人,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对情人节接受较早。林语堂的小说里就有对情人节生活的描与。20世纪30年代之后,在沿海一些城市,如广州、上海、青岛等地,一些知识分子中,在情人节这天,就有送贺卡及玫瑰花的活动。
但是真正让这个瓦伦丁节彻底成为今日家喻户晓的情人节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我们先来说说瓦伦丁节被翻译成“情人”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前,整个国家饱受战争的折磨,政局不稳、民不聊生,对于国外节日的翻译研究几乎是无人问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局趋于稳定,但政府采取比较保守的政策,跟西方国家接触交流较少。再加之一些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翻译西方的文字多是要与政治挂钩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松的政治氛围和人性化的方针政策使得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翻译事业如同蒸蒸日上的经济一样,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盯上了这个代表爱情的瓦伦丁节。
80年代中国的情侣
在西方,这个节日很明显与爱情有关,直接翻译为瓦伦丁节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干嘛的,而中国的一些商人却从中看到了商机,如何能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知道这个节日的含义?于是,一轮由商人引起来的翻译席卷了全国。
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会促使人们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满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具备了接纳外来文化的客观物质基础。“洋节日”也开始受到国人的宠爱。但“洋节日”何其之多,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些节日庆祝中,商家是最敏感的。他们善于捕捉商业机会,制造消费热点。以前一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节日,经过商家的炒作,现在已经成为逢之必过的大节,情人节的发展轨迹也是如此。
经济发展以后,很多年轻人渐渐热衷于过洋节,而商家就迎合了这股潮流。临近瓦伦丁节时,商家想会利用这个机会大肆促销自己的商品,纷纷把Valentine’s Day说成是西方情人节,于是到处是鲜花和巧克力,销售额屡创新高。
以前的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表达都是非常含蓄的。改革开放后,在宽松和谐的政治形势下,中国人需要找到一种表达情感的新渠道,“情人节”一词符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因此该节日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
有意思的是,“情人”这个词在中国原本不是什么好词,大多是指合法夫妻之外有非正当关系的人,但是“情人节”却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1993年,情人节在我国达到了一个高潮。在京的各大报,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都对情人节作了报道,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事。人民日报在《款款鲜花万种情》一文中写道:“今年2月14日的情人节,气氛相当浓郁,在首都北京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始料不及的事:商家大胆投放了市场100万枝鲜花,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销售一空,使得不少人为送情侣一束鲜花而四处奔波,未遂心愿者最后只得以塑料花或绢花代替……”
另据《中国妇女报》报道:“今年情人节那天,仅北京市西单购物中心,就售出了玫瑰花八千多枝,足可证明情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烈情怀……”
那么,当时玫瑰花的售价是多少呢?
《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透露:“真贵得有点邪乎,情人节这天,一枝玫瑰花卖到30元,就这样还是照抢不误。有人花百元去买一枝玫瑰花,只怕迟了买不到手,辜负了这个节日的情意……”想想看,当时人们的收入才有多少啊!
南方倒是花业兴旺,货源充足,玫瑰花就便宜得多,情人节那天,在广州、昆明等地,一般5元一枝即可买到。但如果想买进口的名贵品种,那就昂贵得多,从百元起价,到数百元一枝的都有。而在西北的兰州,情人节这天,因为玫瑰花供不应求,上等的红玫瑰,一枝售价可高达二三百元,就这样还是脱销了。
另据新华社记者从香港发来报道说:“香港人多情,情人节的气氛很浓,相当浪漫,玫瑰花自然是抢手商品,一枝包装精致玫瑰花,售价多在百元以上,而从荷兰、保加利亚进口的玫瑰花珍品,花墟和摊上一般是3至5百元一枝,也有卖到上千元的,令囊中羞涩的情人闻之咋舌。”之外,上海、杭州、成都、重庆等地也有类似的报道。
现如今,虽说情人节送的礼物多种多样,但是花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买花,情人节还有别的庆祝方式。1994年,在广州友谊剧院推出了“情人节音乐会”。这种创新,使得许多城市对这种形式加以模仿和推广,使情人节更具浪漫色彩了。当情侣们手持门票步入音乐厅时,大堂正中一座大转盘插着94根闪烁的红烛,充满着温馨浪漫的情调。大堂的一角,还可免费为一对对情人合影,上有“情人节留念”字样。这次专场音乐会是为情人举办的,票价虽然昂贵,但1500多张门票早在一周前就被抢购一空。
一场情人节,其实不外乎是商家借此大肆宣传的口号而已,中国人喜好过节,这情人节就流传了下来。当然,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只是希望在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占据我们的生活时,能有更多人想起来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节日,传承与融合才是最美好的。
参考资料:《美国民生实录》(美)姚鸿恩著;《都市情人 新时期情人潮大扫描》张平治;《从“圣瓦伦丁节”到“情人节”——基于翻译生态学视角》陈培良。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关于我: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本订阅号避免调侃式的历史,用客观的态度说清历史。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欢迎大家留言谈合作事宜,谢谢!
PS
如遭遇恶意举报,联系不到“一本正经说历史”微信公众号的话,记得去微博上找我!谢谢各位粉丝的大力支持!
微博账号名称:佟佳-额尔瑾
如想看本公号作者的原创文章可点击下方标题:
清宫女人 | 金枝欲孽 | 美国大选 | 野史 |金瓶梅 | 抑郁病 | 古人喝粥 | 老照片春节 | 古人内衣| 古人穿越 |民国电影 |日本“苏妲己” | 古人朋友圈| 古人过生日 |古人吃饭| 清代皇帝请吃饭 |家法 |武则天| 察必皇后 | 自行车 | 饺子 |太医和御医 |古代火箭 |大美人挂历 |大哥大 | BP机 | 收音机 | 广播剧 |北京北站 |古代方便面 |五子棋 | 古代西方奴隶 |洋人学中文 | 古人住宅 |馒头or包子? |古代小孩儿 |“公安”还是“警察” | 九一八 |古代师徒制 | 乾隆爷的中秋节 |杭州历史 | 开学日子 |清末照片 | 袁世凯 | | 雨夜屠夫 |文人骚客 | 另类君主 | 吕不韦 | 五星红旗 | 古代诗人 | 奥运会 | 古人骂人 | 老虎吃人 | 古人睡觉 | 积水潭 | 康有为 | 非我族类 | 古代菲律宾 | 香港警察 | 血战喜峰口 | 印度“阿三” | 民国“强奸女学生案” | 受虐狂人 | 禁毒史 | 欧盟 | 性虐教父 | 苏秦 | 古代下大雨 | 容嬷嬷 | 科举 | 高考 | 中国劳工 | 古代孩子们 | 宋太宗强奸小周后 | 熙宁战争 | 中世纪欧洲 | 九二共识 | 打屁股 | 下跪 | 地铁 | 民国“抓嫖” | 梁启超 | 弘皙逆案 | 雍正与西陵 | 明末与后金 |......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可以点击下方打赏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