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一百七十九)——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大家好,我们依然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五言绝句部分。今天,我们要来一起鉴赏的是来自于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按照惯例,还是先介绍一下作者,骆宾王,字观光,唐代著名诗人,传说七岁就能赋诗,大家耳熟能详的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就是骆宾王八岁时候的作品,可见他的确是一位神童。成年以后,他的诗文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的深厚,他是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其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着极大的突破,为后来盛唐时期诗歌的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与诗文上的伟大成就相比,他的人生经历可谓是非常的坎坷。他担任过长安主簿,后因罪下狱,获释后任临海县丞,弃官而去。后来,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为其写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壮声威。后徐敬业兵败,骆宾王遂下落不明。关于他的去向,也成为了唐史上的一大疑案。
我们来看诗的题目“于易水送人”,“易水”即易水河,源头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战国时期曾是燕国和赵国的边界。那这首诗,显而易见,就是诗人在易水河边为朋友送别,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作品。
先来看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燕丹”即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丹。那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个著名的典故,我在这里先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是讲,诗里提到的这位燕太子丹,曾经在强大的秦国做人质,饱受凌辱,后来侥幸逃回了国,他便发誓一定要得报此仇,与此同时,强大的秦国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和赵国,这让只有一水之隔的燕国感到了巨大的危险,公仇私恨交杂,燕丹遂决定要派人去秦国刺杀当时的秦王,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而这时刚好著名的刺客荆轲正在燕国作客,于是燕丹便召见他,待以上宾之礼,荆轲便答应了燕丹的要求,去往秦国行刺。临行之时,燕丹的众多宾客都身着白衣白帽到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助兴,荆轲遂即兴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是可惜,后来荆轲行刺失败,被秦王杀死,燕国也没能逃过被灭亡的命运,这便是这个典故的梗概。我们下面言归正传,“壮士”本义是指勇敢且意气豪迈之人,这里专指荆轲。“发冲冠”是形容人极端愤怒,气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所以,这两句诗的含义就是讲,当年就是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了燕太子丹,前往秦国行刺,临行之时,他悲歌壮气,怒发冲冠,义无反顾而去。
再看后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没(这里读作‘陌’)”是消失的意思。那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在说,那时的人都早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今天的易水,却依然如当年那样寒气逼人。
我们看,诗人本是来易水边送别朋友的,而临别的情境,竟使他不知不觉的想起了将近千年之前同样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为当年壮士荆轲舍身赴死入秦行刺,但是壮志未酬的悲惨结局而感到叹息。诗的最后一句“今日水犹寒”似乎是在呼应荆轲当时的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似乎在时空之中将古今的情景融为了一体,不仅更加体现出了荆轲那千古不绝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十分巧妙的表达了自己对荆轲的无限钦佩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