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周六陪娃,晚上娃睡觉了,有空看完了王花花前段时间给我买的书,是孩子的语言教育启蒙书,叫做《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书的立意很好,核心讲的是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不过书的拼凑感太重,以至于和孩子如何沟通的核心问题没有讲透,3T的方法沦为配菜,跟3000万词汇的题目也没啥关系。
所以没有太大必要花很长时间去读,挑重点读就可以了,我认为最有参考意义的也就是下面几点:
一、儿童早期的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以下这一大段,是我认为全书最亮点的部分,出现在引言的部分,把读者的胃口吊的老高之后,结果从此高开低走。
按照一年52周计算,在儿童4岁进入幼儿园小班之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间,就已经积累了高达3200万的词汇学习差异。在此基础上,低收入家庭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
13~36个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487句话/小时
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 301句话/小时
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178句话/小时
3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4500万个单词
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1300万个单词
相差3200万单词。
3岁孩子掌握的词汇量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1116个单词
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525个单词
相差591个单词。
儿童出生后每秒钟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3000万的词汇差距会极大影响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
到三年级时,孩子之间会产生显著的“成绩差距”或“学术落差”。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儿童早期的语言环境能够预测其日后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
神经科学专家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互动里。
译者把Tune in翻译成了共情,我觉得译成融入更好一点。第一条原则是说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融入孩子的世界,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并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父母会经常让孩子参与到父母的意愿中去,比如希望孩子和自己一起看书,要求孩子玩什么游戏等等,但是作者在做了大量的调研之后发现,当我们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哪怕孩子的热度只持续了五分钟,就转移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脑就能得到开发。
2、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讨论当下的事情;少用代词。
Talk more会更好理解一些,第一个层面是要跟孩子多说话,第二个层面是在一段对话中,尽可能地多讨论,增加细节,多轮描述。
比如说,描述当下的事情。父母如果在做家务,就可以描述给孩子自己正在擦桌子,拿什么擦桌子呢,拿抹布,抹布是什么颜色的呀?对了是白色的。抹布是什么形状的呢?你看,是正方形的等等。
并且,要少用代词,比如,不要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而是要说“你能去客厅帮妈妈把桌子上的书拿来吗?”再比如,孩子递给你一幅画,你会怎么回应?最好说“我喜欢你的画!”而不是“我喜欢它!”
第三条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要互动。不能光是父母单方面输出,孩子也应该有所回应,对于急躁的父母,不妨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也不能孩子有所动作或者简单言语了,而父母无法解读孩子的意图而无动于衷。
这里提到在开展对话时,简单的对话并不能让孩子受益,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才能让孩子独立思考,多问问孩子“怎么办”“为什么”有助于孩子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