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鸟!鸟!
谈中国画,绕不开五代!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频繁,整个华夏大地一片混战。而这时,却是中国画发展的过渡期,上接隋唐,下开两宋。人物画迈上了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的最后一个巅峰,带着余晖慢慢褪色。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山水画开了宋代山水的风貌和基础。花鸟画从唐末人物画的点缀中独立出来,形成专科。在五代至于两宋的大多数画科上,人们的审美依旧还停留在写实重于写意的阶段。换言之,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的传统就是这种精细勾描的技法。不论花鸟还是山水,写意风格都是在精工细作基础上的再发展,却不是绘画最本原和现在所呈现的面貌。
《写生珍禽图》 绢本设色 41.5x7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写生珍禽图》是给儿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教材,是作者为教学而收集的素材。故而画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将不同环境下的鸟虫聚集在一起。在这幅写生画稿中,展翅的鸟雀、飞舞的蜜蜂、蓄势的草蜢、爬行的乌龟等动物,由于习性不同,在自然界中很难同时出现,可画家却将它们描绘在同一画面之中,构图无一定章法,乌虫互不呼应,显出独特无二的创作方式。
虽然只是作为临摹的习作,但是却标志中国画中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以至臻于精美。黄筌描绘动物在造型上已经极尽惟妙惟肖之功,画中共绘有动物二十四只,种类达十九种之多,鹡鸰、麻雀、鸠、龟、昆虫等动物大小相间,虽然没有明确的顺序,却也各不相混,每一只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黄筌用细劲的线条勾勒轮廓,淡墨轻色层层敷染的方法,把造化之物画的栩栩如生,而且格调富丽雅致。勾廓填彩,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了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在没有摄像摄影的年代,写生能达到如此精微的地步,真是牛逼极矣!至此,我国花鸟画完成了从早期粗拙向精美的转变。
黄筌,字要叔,四川成都人。黄筌十七岁进入翰林图画院,长期在宫廷中作画。先后供职前蜀、后蜀,后来入了北宋画院。他博学多能、转益多师,其鸟雀师刁光胤、画竹师滕昌佑、山水师李昇、鹤师薛稷、龙师孙遇,令人惊异的是其技艺都超过了老师。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云:“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349件,《写生珍禽图》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黄筌及其子居宝、居寀,弟惟亮等画格调富丽,被称为“院体”。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黄筌多画宫中异卉珍禽,徐熙多写汀花水鸟,故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谚。
《写生珍禽图》中其实并没有什么珍贵的禽鸟,反倒是很普通的禽鸟。
估计古时候,麻雀们的伙食不太好,有点瘦。
画中最大的“虫类”就是画面右下角的两只龟,这一只是黄缘闭壳龟,这种龟最显著的特征是背甲中部高拱,有一条浅黄色的脊线,再有此龟额顶两侧自眼后各有一条亮黄色的纵纹,这些特征黄筌都精准的描绘了出来。这种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胸腹盾之间有韧带,这可以形象的说就是它的腹甲不是一整块,而是中间由韧带链接,这样就可以使它在头尾缩入壳里后背甲和胸腹甲完全闭合,因此称它为“闭壳龟”。
较小的黄喉拟水龟,这只龟背甲颜色较淡,呈棕褐色,而且其上并无花纹或条带。
白头鹎(bei)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太阳鸟,体型纤细,嘴细长而下弯,雄鸟中央尾羽特别延长。世界共有14种,分布于亚洲南部、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有6种。
白腰文鸟,俗名十姊妹鸟、算命鸟,上体以深栗色为主,下背转为灰白色,背部中央有一黑褐色斑纹,形如"文"字,故而得名。又因其常全家十余只一起群居活动,形影不离,故有"十姐妹"之称。日社会有人驯其"叼签卜卦",所以也称它"算命鸟"。
丝光椋鸟,嘴朱红色,脚橙黄色。雄鸟头、颈丝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后均变淡,两翅和尾黑色。雌鸟头顶前部棕白色,后部暗灰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浅灰褐色,其他同雄鸟。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北红尾鸲,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翼黑褐色,翼上有白斑,头顶、枕部暗灰色,身体余部棕色,中央尾羽黑褐。雌鸟除棕色尾羽及白色翼斑外,其余部分灰褐色。
大山雀,又名仔伯、仔仔黑、黑子、山仔仔黑、羊粪蛋
、白面只、灰山雀、花脸雀、花脸王、白脸山雀,是一种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的鸟类。
灰椋鸟很常见,它每年春季在中国北部及东北繁殖,冬季则迁徙到南方过冬,所以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北方的人们可以见到这种鸟。
鹡鸰( jī ling),最常见的一种,身体小,头顶黑色,前额纯白色,嘴细长,尾和翅膀都很长,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虫和小鱼等,属受保护鸟类。
桑天牛,它有一对醒目的触角和尖利的咀嚼式大口器。这种昆虫可以很轻松的咬破树枝,古人认为它力大如牛,而且能在天空飞行,所以取名“天水牛”。更神奇的是这种虫子会叫,其他昆虫鸣叫是靠摩擦翅膀或鸣片,而天牛似乎可以从口部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由于它的幼虫咀嚼能力也很强,经常将树木蛀食死亡,所以算是威胁很大的林业害虫。不过桑天牛的成虫长相奇特,很受人们关注,经常可以出现在绘画中,清代的华喦最喜爱画两三只星天牛贪婪吃水果的画面,白石老人也喜欢画这种虫子,尤其是那长长的触角特别有神韵。
该图可能会引起不适~~~
日本黄脊蝗,群居型的短角蚱蜢,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散居型有蚱蜢、草蜢、草螟、蚂蚱等叫法。中国是农业大国,蝗灾在古代频发,古人倒是留下了几部治蝗专书,但是对蝗虫种类介绍的一部也没有,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过《写生珍禽图》中给后人记录了一种蝗虫——日本黄脊蝗。这种蝗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体背沿中线自头顶至翅尖有明显的淡黄色纵条,这些特征在画面中都很明显。之所以这种蝗虫名称中有“日本”两个字,并不是说它仅仅产自日本,而是说这种蝗虫是在日本被昆虫学家发现命名的,如果昆虫学家现在中国发现它,那就有可能命名为“中华黄脊蝗”了。
黄长脚蜂成虫除冬季外均可见,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习惯筑巢于树丛或建筑物屋檐等场所。黄长脚蜂大部分活动于草丛、树丛间,属于杂食性昆虫,由于在白天活动,是昼行性昆虫。
中华剑角蝗,又名中华蚱蜢、东亚蚱蜢。有绿色和褐色。体形细长,头圆锥状。又名中华蚱蜢、东亚蚱蜢。直翅目、剑角蝗科昆虫。俗称扁担沟,扁担女,大扁担,也称作"老扁",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等地称为尖头蚂蚱。
这表情,简直就是蝗中哈士奇啊
蟋蟀,亦称“促织”、“趋织”、“蛐蛐儿”,“油葫芦”。雄性善鸣,好斗。既可以听虫鸣也可以用来打斗。故人特别喜欢斗蟋蟀,无论是奸臣贾似道,还是宣德皇帝朱瞻基都很喜好这一口。小小的蟋蟀在中国形成了辉煌的虫文化,还有记载各种品种的专书传世。油葫芦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奇怪,实际上这是古人认为此虫发出的声音很像油从油壶内倒出来的声音,而由此得名。
红萤这个昆虫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它的亲戚你一定知道,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萤火虫,萤火虫长得和它很像,但是萤火虫不发光时可没人家这么鲜艳。红萤的鲜艳体色可不是为了漂亮而特意打扮,那在动物世界可是一种警告信号:别摸我,我有毒。事实上红萤可以释放腥臭的体味来驱赶敌人(不是跟臭屁虫才是亲戚吗)。
等天黑了行不行啊~~~注意一下影响好不好
金环胡蜂,这是一种危险性很高的昆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胡蜂,喜欢偷袭蜜蜂巢。与其他胡蜂喜欢在高处筑巢不同,金环胡蜂的老巢一般会在地下。黄筌冒着危险将这种昆虫画在图中,看来真是花了大力气啊!
黑蚱蝉,黑蚱蝉可以说使我们最常见到的蝉类,每年盛夏天的晚上只要找到有树林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这群家伙上演“金蝉脱壳”,这个时候如果将它们采集起来用盐腌渍起来或是油炸,都是难得的美味。还记得小时候抓到过一只未蜕壳的黑蚱蝉,玩弄许久,晚上困了就将它扣在茶杯下,第二天起来竟已变成了一只成虫。
这个不是蝉,是蟪蛄,颜色较淡,体型比蝉稍小,也更圆润一些,很像常见的鸣鸣蝉,也叫蛁蟟,这种蝉出现在伏暑,比蚱蝉晚一点出现。
此图也是一幅递藏有绪的作品。宋代宝藏于内府,画幅钤有“睿思东阁”“瑶暉堂印”等印;后归权相贾似道,有其“秋壑”“悦生”“长”三印;明清时期经吴廷、姜绍书、钱宁、梁清标、汪元臣等收藏名家鉴藏,乾隆朝入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溥仪逊位后携出宫;解放后入东北博物馆,后转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还有高清原大的白描稿哦!!!
黄荃和他的儿子们从后蜀开始历经北宋历朝画院,荣耀不断。黄家子孙继承家学,成为北宋宫廷著名画家。确实如乃祖黄荃所想,一直在工笔花鸟作品上孜孜以求。这么一个有着深厚皇家画院背景的画家家族,他们的工笔花鸟画对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影响是巨大。黄氏绘画风格深受当时的太宗皇帝喜爱,甚至成为宋初翰林图画院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简单说来,两宋时期的花鸟绘画大抵不脱黄家套路。除了个别的一些特例如崔白、崔悫和徐崇嗣等人,其他宋人的传世作品,都是黄家风格。黄家风格的花鸟作品讲究精工细琢,设色浓丽,时常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早在黄荃时候,时人就有“黄家富贵”的说法。从审美上说,这种富丽堂皇的浓艳设色,也容易博得统治阶级的喜爱。宋徽宗朝时,“黄家富贵”一类精工花鸟画法,已经完全成为花鸟画家的主流风格,甚至宋徽宗自己也效仿这种画法而做花鸟写生。
《写生珍禽图》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gA4x5h 密码:9z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