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帖】米芾尺牍十札解析(二) ■张其亮
米芾尺牍十札解析(二)
天真罄露、笔致潇洒的《箧中帖》
■张其亮
《箧中帖》(图1)书于元祐六年(1091年),元章41岁时书。内容是他与友人刘季孙相商用其所藏书画等交换刘所藏王献之《送梨帖》一事。此时期米芾书法风格已经形成。
此帖被元鲜于枢誉为“天机妙笔”。曹宝麟先生高度评价此帖:“是老米遗留给后世的无上瑰宝中的一件。他孤高排奡,标格颖异,天真罄露,笔致潇洒。不特每字结体俊迈,而且通篇气韵条畅。”其艺术特征和亮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气韵平和,自然流畅,无做作痕迹。书写此帖时,米芾听从东坡之劝,已上追晋人书风六年之久。故此帖透露着一股爽爽的二王书韵。开始四字可以说是纯大王笔意。自“李”字开始,逐步写得放松,速度越来越快,越写越跳跃,偶尔流露出自己集古字的端倪和带有自己取舍特征的书写习惯。
(二)结字
1、大部分字取纵势,如“中”“素”“起”“部”“薛”“惊”“购”“其”等。即使有二王笔意,亦具米芾结字之特点。
2、中宫偏紧,如“李”“部”“薛”“惊”“购”“其”“研”等字。
3、紧结与空灵对比较强,如第一行的“如何”二字,“如”字中宫特别收紧,中部原来空白全堵,而“何”字则中间留一大空;再如第二行“李氏”与“之物”的对比;第三行“起”与“部”的对比,“道”与“祖”的对比等。
4、笔画求异避同,变化丰富多彩。米芾特别主张笔画的变化,他特别强调:“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轻重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如本帖中有五个长竖的字,写法各有不同(图1中A箭头所示):第一行“中”字竖画直下,右下微出锋;第三行“部”和“薛”的竖画写成弩状。但弯曲方向相反,出锋方向也不同;第五行“年”字之竖写成悬针,露锋略向左出;第七行“许”的一竖快速刷下,犹如铁杵一根,顺势顿收笔锋。
(三)用笔
中锋侧锋并用,或露或藏,或顺或切。如“芾”字下笔以侧锋切入,到“中”字的竖则接上笔逆笔裹锋直下。“起”字的右部“己”写得特别精彩,侧锋行笔,增加笔画的立体感。“惊”字和两个“公”字的第一笔,最后一行的“景”字均用侧锋。从整篇看,自第四行开始,大都以露锋入顺锋出,这种写法容易把字写得流滑。而米芾则采用两种笔法加以调整:一是增加驻笔,如“祖”的第二笔和最后一笔,“黄”字的横等;二是在行笔中增加“转折”,如“物”“他”二字的左部,“日”字的第二笔等。
(四)章法布局
首行前三字中规中矩,后面随着情绪的变化开始加快,有的字直接用草法,如“道”“黄”“惊”等字。写到最后的落款“芾顿首再拜”,全用短画连笔书写,一气呵成,此系米芾书法中少有的一笔书,成为本帖的亮点之一。而最末行“景文隰公阁下”六个字增大字形又不计工拙,快速写下,戛然而止,写得豪放、大气、率意,与正文形成鲜明对比。此法米芾在给别人的信札中经常使用,如《盛制帖》的“天启亲”(图2),《惠柑帖》的“司谏台坐”(图3),《伯充帖》的“伯充台坐”,《彦和帖》的“彦和国士”等。这一方面体现了对收信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书信正文写完之后心情放松、下笔率意的表现。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箧中帖》末行“下”字竖笔罕见地变直为曲,为什么要这样写?原来“拜”字的末笔竖画向右弯曲。估计米老写到“下”字快要结束时忽然瞥见右边的“拜”末笔的形态,就改变了行笔方向,向右呼应,形成环抱之势(图1中B箭头所示),令人拍案叫绝,不愧是天机妙笔!
图1
图2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