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无往而不学——《论语》悟读【483】

身有学习力,无往而不胜

《论语》第十九篇第二十二章:

【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意即未被湮没丧失),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未失传,而是散落在民间。贤能的人了解记住大的方面,不贤的人了解记住小的方面,无处不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呢?又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悟读】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意思是欲治理好国家,须让百姓有劳有逸 ,劳逸结合,工作生活,有序进行。“文武之道”,原指文王武王之道,亦即礼乐文化

儒家之大道,传于尧舜,至文武时,始制礼乐,传之天下。时至夫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然而“文武之道”却并未湮没丧失,而是散落于世间。只不过贤与不贤,其所知多寡不同而已。是故夫子随处访求,无往而不学,此本章强调的第一层意思,这是圣贤的一种学习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本章强调的第二层意思。道不是说只在典籍里面,是靠人去传的,因为道是要行出来。譬如说孝道,孝道如果只是写在文字上,很难去感悟,唯有真正看到孝子,体会就不一样,孝子能传孝道。

文武之道,无处不有,遍及人间,生活即道,此本章强调的第三层意思。具体而言是指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大道,人在社会上不能离开这五种关系;所谓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此谓之道;顺道而为,此谓之德。故朱熹曾言,“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

圣人无常师,此本章强调之第四层意思。常师,固定之师。子贡说夫子不是专向某一个人学习,而是向众人学习。传说夫子曾经问礼于老聃,访乐于长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