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一切境遇,都是打开心中宝藏的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在困难面前站起来还是倒下?如何才能超越当下的困境?五百年前,阳明先生在《与王纯甫书》一文中,给了我们发人深省的答案。

01

王纯甫的困境

王纯甫,是阳明先生的弟子之一。他22岁就中了进士,可谓青年才俊、前途似锦。但是随即,因为想带祖母离开匪患猖獗的山东,他向朝廷上疏,辞去了时任的翰林院庶吉士一职,到江南做官避难去了。可是,王纯甫的父亲对儿子的这个决定非常不赞同,亲人之间闹得很不愉快。雪上加霜的是,到了南京上任之后,王纯甫的境遇并没有改善:因为心气清高、为人孤傲,这位年轻人同上级、下级相处得都不太融洽,政务推行得也很不顺利。远在京师的阳明先生,从别人口中听说了弟子的窘境,便写了一封书信给他,正是《与王纯甫书》。信中,阳明先生对纯甫说,我听说了你最近的情况,刚听到时心中惋惜,细想来却又为你大喜啊!“吾之惋然者,世俗之私情;所为大喜者,纯甫当自知之。吾安能小不忍于纯甫,不使动心忍性,以大其所就乎?”阳明先生说:“我所惋惜的,是世俗之私情往往如此,觉得遭逢困境是一件坏事;而我所为之大喜的,纯甫你应该知道原因。纯甫啊,我岂能因为小小的不忍,而不让你接受动心忍性的磨炼,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呢?”阳明先生有此感慨,是因为他在青年时也有相似的经历。他原可以22岁考中进士,但是“为忌者所抑”,两度落榜,直到28岁才取中功名。但也正是因为此番坎坷,使阳明先生动心忍性,在他人的讥毁非笑中,涵养了一颗不动之心。而年少得志的纯甫,没有经历过打压,22岁就到了翰林院,却也因此棱角过重,跟上级下级都相处不好,最后陷入了被孤立、排挤的困境。对此,常人给王纯甫的建议,可能是放低些身架,打点一下关系,或是干脆再申请一次调任,换到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去。而阳明先生却没有建议纯甫通过左右逢源、闪转腾挪的手段来脱身,而是在更高层面上,给了他四个字的引导——“金之在冶”。这四个字,可谓深意无穷。

02

金之在冶

“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在困境中磨炼的人,不正像一块在熊熊烈火中冶炼的金属吗?

金属处在熔炉之中,四周是高温的火焰,经受着钳锤的重击,当此之时,真是万分艰苦。然而,在他人看来,反而为这块金属感到高兴,唯恐火不够大或者捶打不够猛烈,不能将杂质全部冶炼出来。

而等到冶炼完毕出炉的时候,金属本身也会因自己经历挫折锻炼最终成为精金而欣喜不已。

同理,眼前的一些坎坷、困苦、挫折、磨难,不都是帮助我们去除杂质、开发大我的机会吗?

一帆风顺的人生,看似是平顺安稳,却让我们缺失了开发心中宝藏的机会。满足于命运的现状,反而使人固化在相对浅薄的思维之中,人生难以突围。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曾感叹:“使我洛阳有二顷良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若是衣食富足、温饱无忧,也许就成了一个平庸的人,哪里有后来的成就呢?

平庸看似安逸,却能摧毁人;风雨看似险恶,却能成就人。唯有在风雨中,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所以,我们要直面风雨,勇敢地去拥抱“金之在冶”——如此,才能掌握人生真正的战略主动。

03

超越

金之在冶,是帮助我们脱离困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真正的困境不是在事上,而是在心上。之所以感到困顿、煎熬、痛苦,很多时候,是我们心上的认知还停留在较低层面。

比如,在逆境中的王纯甫,之所以感到煎熬,是因为他不能接受父亲和上级的批评,迫切地想要去证明自己,过于介怀当下的失败,反而进一步加深了烦恼和抱怨。

本质上,纯甫是不相信自己心中的无尽宝藏,更不相信自己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所以,凡事只关注自己当下的表现,关注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一种固定型的思维。

而成长型的思维是,坚信自己未来一定会超越当下的难题,所以,凡事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空间,抓住每一个机会成长自己,自信满满地走向未来。

所以,我们说:对于君子,每一件事,都是好事。

一位君子,在遇到任何问题、挫折、挑战时,都不会抱怨或者退缩,反而将其视作提升自己、砥砺自己的“磨刀石”,素其位而行,在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建设自己,从而时时处处皆能进步。

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君子坚信: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作用开发出来。开发多少,获得多少。所以,眼前一切境遇,都是开发心中宝藏的机会。

今时今日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超越、不断攀登,眼下的困境就是未来所成就的事业的开始。

当我们真的相信未来有无限可能的时候,难道还会介怀当下这点小小的失败,在意眼下这份小小的烦恼吗?

坚定地成长自己,坚信未来充满希望,以一份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胸怀、大格局,直接超越当下的烦恼,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引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