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58):立国六百年,一战而亡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50)
永隆元年(680年),李治废掉太子李贤,换上他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太子李显。而此时,距他生命的终结只剩下三年多点的光景。
回顾三十多年皇帝生涯——这在中国帝王里算相当不错的了——虽然比不上光芒万丈的老爹李世民,但文治武功,也有相当的成就。
前十年,李治主要精力放在跟舅舅斗,打倒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派。前面曾作过小结:高层内斗没影响国家治理。唐朝人口稳定增长,同时版图大幅扩张,尤其在西域这块,创造了中国西部边境最远的一个记录。
西北方向的扩张,对唐朝这样一个农耕王朝,已远超预期和实力。很自然地,李治又把目光转向了东方。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不顾一边倒的反对意见,坚持要打高句丽。其中一条理由,是说后世子孙有钱了、有闲了,肯定要在这块用兵,与其留给他们干,不如自己干放心。先不说放不放心的问题,起码他这个预见性是很准的。
显庆五年(660年),李治对内搬掉了最大的障碍长孙无忌,对外搞定了最大的威胁西突厥,开始着手用兵东北。
这一用,就是近十年。
跟西北的辽阔比起来,东北、尤其是朝鲜半岛可谓弹丸之地。但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以隋炀帝国力之盛、李世民军事之强,都没能把它啃下。分析原因,一是地形二是气候:半岛三面环海、一面高山,构成一个天然封闭的小环境。加之气候苦寒,境内多山,易守难攻。
李治最终把这个事做成,第一赶上了好的国际形势:突厥衰弱,吐蕃暂时还未崛起,唐朝十余年间没有大的敌手。第二用人得当,《新唐书》在苏定方等人的列传后评论:'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至师行数千万里,穷讨殊斗,猎取其国由鹿豕然,可谓选值其才欤!’唐朝在东北先后几任主帅:苏定方、刘仁轨、李勣,均属文武双全的历史名将。
另外,还有两点起到重要作用:唐朝采取了新的作战方案,以及对手内部出了问题,给唐军以可乘之机。
唐军作战方案最大的变化,是先攻百济、开辟对高句丽的第二战线。
当时朝鲜半岛三国:北边高句丽,南边是百济和新罗,其中百济在西边,隔黄海对着山东半岛。
打高句丽向来有两条线:主线是陆上,越过辽河从北往南打;辅线是海上,从山东半岛出发,越海奔袭敌后。
杨广、李世民都搞了海路兵团,但都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受当时航海技术条件限制,无法建立起稳定的海上运输线,运兵、运粮,都没办法保障。到李治手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唐朝采取这个办法,还带着几分被动:
'百济恃高丽之援,数侵新罗,新罗王上表求救。辛亥(显庆五年三月十日),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水陆十万以伐百济。’
当时高句丽跟百济是一伙,联手打击新罗,新罗吃不消,只好喊唐朝大哥救命。喊了也不止一次,恰逢这时机会合适,李治下决心派出十万兵,准备优先解决掉百济,一来可以翦除高句丽羽翼;二来,在其后方获得一个稳固的前进基地。战役总指挥,正是前段时间扬名西域的苏定方。
三月下达战役号令,八月份,苏定方即率海陆混编兵团渡黄海抵达百济。
百济这样的国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国土太小,纵深也就两三百公里,基本上没有战略纵深,碰上强敌很容易'猝死’。
唐朝派来的又是苏定方这样的狠角色。他的打法有点象王世充:全场进攻、猛冲猛打。当年在西北,茫茫草原戈壁,平地积雪两尺,还昼夜不息追着贺鲁满地跑,百济那点地,根本都不够他施展。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经过熊津江口(登陆点)和泗沘城(百济国都)两场战斗,百济军队被'唐朝-新罗’联军打垮,国都失守,国王扶余义慈(扶余为姓)也被生擒活捉。立国六百余年的百济,因为没处理好大国关系,一战而亡。
百济亡后,'诏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把当地全改作唐朝州县。国王义慈等被苏定方带回洛阳,举办受降仪式后'皆释之’,全部当庭释放。
韩国第9号国宝:忠清南道定林寺平济塔
韩国定林寺平济塔上,至今仍保存有当年刻下的《大唐平百济国碑铭》。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贺鲁、都曼、义慈)’,凭此骄人战绩,成为历代尊崇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