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颖的人生选择:一个人最大的勇气,是卸下伪装,放弃故作坚强
01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
前几天,“海豚音女王”张靓颖参加了国内首档虚拟人生体验式谈话节目《人生选择题》的节目,在节目里,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也通过游戏,在虚拟人生中体验了跌宕起伏的精彩剧情。
在节目开始前,会让嘉宾首先从 18 个特质中选择 9 个最看重的,然后进入一个假想的平行人生。在芳华、而立、中年、迟暮四个人生重要阶段,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和抉择。如果想化解遇到的危机,就要根据危机程度,交出手里的 1-3 张牌来抵御,即要以牺牲自己珍视的东西作为代价,否则平行世界里的人生就要接受“劫难”。
这18张牌分别是乐观、智商、颜值、健康、勇气、抗压能力、友情、亲情、爱情、自律、幽默、才华、好奇心、梦想、赚钱能力、诚实、自尊、自信。张靓颖放弃了常见的亲情有情爱情,选择了好奇心、颜值、幽默等9张牌。
在接下来的节目里,张靓颖对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却相当“残酷”,在经历的各阶段的人生困境面前,她大多数时候放弃抵御,选择接受,死守自己的 “人生特质”。
比如:在芳华阶段尽管拼命学习,但(接受)各个方面就是比不上同龄人。生活屡遭波折,陷入人生的灰暗期。
比如:到了该铆足劲拼事业的而立之年,又(接受)遭遇职场上的恶性竞争,被人陷害挤兑输得很惨,(接受)往后十年都翻不了身。
比如:(接受)事业上仍一事无成,父母逼婚。
比如:到了本就危机重重的中年,(接受)跌到人生谷底,偏偏还没有亲友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拉她一把的困境。
比如:浑浑噩噩地挨到迟暮的年纪,不但不能颐享天年,反而还要(接受)名誉扫地,晚节不保的下场 ……
就这样,在现实世界中张靓颖的一次次 " 我接受 "" 我能面对 " 的选择里,平行世界的张靓颖最终活成了一个乐观、健康、自信、自尊、诚实并依旧充满好奇心的 loser。
在选择过程中,张靓颖只有两次使用了特质来抵御劫难,一次是芳华阶段经历巨额债务,张靓颖交出了“自律”和“幽默”,另一次是遭遇人到中年还孤身一人,张靓颖交出了“颜值”。
02
在节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靓颖在整场节目中一直面露微笑,侃侃而谈,金句频出,即使在谈论到曾经的“心酸过往”时,也风轻云淡,玩笑带过。但是,我却在这张随时保持微笑的脸庞下面,感觉到“每一天都穿着很重的盔甲,那个盔甲很坚硬,但是上面印满了笑脸。”(华少语)
比如,怎么努力都不如同龄人?那就“少结交一些同龄人嘛~”
比如,芳华阶段,开始进入社会闯荡,接受生活屡遭劫难,进入人生的灰暗期,她依然选择接受,这里面有一段华少和她的对话:
华:“它没有不是更好吗?”
张:“我反而觉得有比较好——如果我的人生一直过的很顺的话,对幸福我可能没有那么大的体会”
华:“哇,你对不幸的渴望超过我的想象”
张:“不是对不幸的渴望,是对真实的渴望。因为真实的人生就会有这些。”
大部分在我们看来都是桎梏一样难以接受的穷途末路,放在张靓颖身上,她都轻描淡写地选择了接受。
比如,而立之年有长达十年事业不如意的时间也没关系,她会说,“事业又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还开玩笑说:就是“太容易胖了”
比如,一事无成被父母催婚也没什么,因为“我还有颜值和乐观啊”。
比如,人到中年跌入人生谷底她依然接受,因为“现实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它也不是太难过”。
比如,人到暮年更能看淡名利,所以没有什么所谓的晚节不保,“这辈子唯一能带走的就是我对世界的感受”,仅此而已。所以“我的荣耀是我的行为,而不是大家的眼光”。
游戏中有几次,华少试图引导她释放出自己最无助、最脆弱、最难以接受的部分,但每次都被她用玩笑的方式带过了,唯一的一次谈到负面情绪,话题有点催泪,她马上以“女艺人有假睫毛,不能随便哭”,逗笑了自己,扭转了氛围。
是真的那么坚强、理智、接受现实吗?还是骨子里悲观认命、逃避负面的真实?
03
从表面上看,张靓颖的表现很“完美”——坚强、勇敢,不乏理智。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理性”夸赞一个人,似乎“理性”就等于不冲动,等于能够更好的认清和接受现实。但很少有人知道,过分理智,其实是一个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这样的人,常用“理智和道理”来隔离自己真实的负面情绪,逃避真实的痛苦,所以,虽然他们嘴上一直说尊重现实,但本质上却背道而驰。
所以,到底是真的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还是用过度的理智来逃避现实,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在哪呢?
节目中,张靓颖回忆了她上一次的负面情绪的场景。这要追溯到一年多前,她在北京举办第一场巡演时。当时,在演唱会的疲惫以及感情风波的双重压力下,她的情绪濒临崩溃,她的做法是把所有人赶出去,自己一个人在后台大哭一场,不过,在哭之前,她给自己规定了哭的时间是三分钟,还定好了闹钟。
罗曼罗兰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道出了衡量是接受还是回避现实的真谛。真正的面对现实,首先是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而泰然的将其视作生活本来面目的一部分,这个痛苦,自然包括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很多人在潜意识里,是以负面情绪为“糗”的。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结果,是维系自己是“强者”的形象,而悲伤、难过、愤怒等负面情绪,都会被认为是自己身上软弱、丑陋、无用的部分。
所以,他们会不自觉的回避负面的情绪。就像张靓颖,眼泪快掉下来,马上就会开个玩笑糊弄过去。
这类人看上去积极、阳光、正向、务实,但骨子里却是对自己真实而弱小的部分不能接纳。简单说,他们不能真正的接纳全部的自己。
张靓颖就是这类人。她说“世界最大的爱心,就是不要分享你的负能量”,这句听上去正能量满满的话,背后是什么呢?其实她已经给出了答案。她说“(接受苦难)不是对痛苦的渴望,是对真实的渴望”,“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也没那么难接受”,“(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同龄人),这样的事小时候已经经历过一次了,可能这就是属于我的命运吧”,“我不太相信哭是有用的”,“没有人能真正的对你感同身受”...
有一种勇,叫孤勇。表面上看坚强独立,但本质上却是脆弱无助。
这类人在本质上是宿命论者,对生活的痛苦,他们更多的是无奈的接受和应对,但不是乐观的、全然的接纳。对于这类人而言,强大、自信是“潜意识里真实和虚弱的自己”给予“现实中的自己”的期许;他们习惯用“听上去非常正确”的道理作为掩体,让自己逃离负面情绪,敦促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同时,他们无法真正的信赖(信任和依赖)别人——向别人展示脆弱会令他们羞愧,这源于对自己的软弱无法接纳。所以,一般而言,他们都会恐惧负面情绪,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但是,这类人因为目标感极强,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通常比较好,所以,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人生的“苦难”之后,他们可能会从心里真的觉得自己变得更强大和更自信了。只是他们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个“看上去很好的结果”,可能是以逃避真实的困境为代价来实现的。
04
事实上,明星到底怎么样其实和我们无关,我们能做的,是从她的身上,觉察自己的影子,获得自己的感悟。
张靓颖的婚恋一事曾闹的沸沸扬扬,但她依然保持了对爱情的执着,在节目中,她说,爱情在自己生命中是必需品,“不是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根本不会放弃爱情”,走过,经历过,回头去看,她坚持自己当初“没错”。
为什么她会如此执着于爱情的存在?有人说这是她经历风雨依然坚强,对生活保持了一份积极和乐观。但是我却觉得也许爱情其实不过是她心底的一份执念。
破碎的原生家庭,性格强势的母亲,十几岁开始便四处奔波,为母还债,虽然事业有成,生活光鲜,但与此同时,也目睹了演艺圈的黑暗和丑陋,甚至一度丧失了对人性基本的信任...所有这些,都让她的铠甲变得更厚,对爱情的执念更深。
与其说执着的是爱情, 不如说是执着的是自己——执着于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虚弱的“内在小孩”是否能被人温柔以对。因为爱情是美好的梦,能够承载自己所有的期待和幻想。
内心深处安全感的缺失,依恋关系的断裂,都会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执念——潜意识里期待有一份完美的爱情,弥补自己曾经的缺失。在这样的爱情里,人会不自觉的卸下盔甲,退行成一个小孩,而理想中的伴侣,就是曾经自己求而不得的“理想父母”。
不过很可惜,一个人一旦被执念加持,就很容易孤注一掷,再次受伤。
05
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但正如托马斯·摩尔所说:最好的治疗,是拉进一个人与他的生活真相的距离。
所有的成长,都离不开真实。
我们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使用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无一例外,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在早年曾经很好的保护了我们,摆脱了痛苦的侵扰。但是我们最终的成长,却需要识别这些防御,逐渐卸下盔甲。
当面对了真实,我们也就有了内心世界的统一与和谐,才能真正的找到幸福。
在亲子教育中,人们常说要接纳和理解孩子,其实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我们首先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接纳和理解自己。
接纳是一个终生话题,它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能够真正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的糗和丑,接纳自己的软弱,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接纳自己并非无所不能,而是问题重重.......这些都是说出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太难。
其实,觉察一下“真实的自己”有多少埋怨、悔恨、嫌弃、不甘心...就知道自己对自己有多么的不接纳。从潜意识里,我们太渴望成为“完美”的自己,即使有时候表现的知足常乐、佛系淡然,其实也只是争抢不过的无奈和自欺,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那个虚假的“完美自我”。
这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常常颠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洞见真实的自我。
所有的躲避都是因为恐惧。对负面情绪的回避,本质上是因为对它的恐惧。当它能够被看见,也就意味着被疗愈。我们必须要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一,Seeing,看见,我能看到“你”。
二,Feeling。感觉,我能感受到“你”。
三,Doing,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为自己负责。
四,Being,存在,当下。我和“你”在一起,我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
不要总是嫌弃自己的“缺点”,事实上,没有优点、缺点,只有特点。这些特点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真实而完整的我们,带着这些“缺点”去生活,看到它们,理解它们,真心实意的和它们共存,它就不再是“祸害”我们的缺点,而只是生命的常态。
洞见真实的自我,尝试和自己最不能接受的部分和平相处,也许会体验到截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