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半天,说了个寂寞”:若不能“有效沟通”,还说个什么劲?

  • 怕与人发生冲突,有火常常憋在心里,持续的压抑和突如其来暴怒却如影随形

  • 怕被指责,别人一说自己有问题,就马上自我证白,结果激起了对方更大的愤怒——你都错了,还狡辩!

  • 如无必要,不愿出门,觉得一个人安静地呆着是最好的状态。因为自由,而和别人相处会觉得累,麻烦。

以上三条看起来并无关联,但背后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沟通。场景1里的人,不善于沟通,常常有气憋在心里;场景2的人怕被指责,经常把沟通变为战场,把小事变成大事;场景3的人,可能自认为有这种现象是因为“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但其实大多数也都是在沟通(与人相处)中被“伤”过的人,“怕被打扰”是他们内心创伤的写照。

从理性上说,我们都承认人与人的不同,但在实际生活的沟通中,我们却常常忽视这一点,继而产生很多人际间的误会和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部分时候,我们的沟通是无效的,我们的沟通经常在无聊的废话(讲大道理)、自我证白(争论对错)中渡过。

今天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小事,事情虽小,却很有代表性。所以我萌生了将其复盘的想法。这件事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它的进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误会发生

  • 解释、澄清、辩解

  • 和好

看上去很简单,但里面包含的“点”可真不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我在一个写作群里参加了一个打卡活动,群主的要求是日更和周复盘。我在群里发言,我说:“复盘都复啥啊?为什么日更却没有流量?为什么每天的流量收益越来越低?为什么带货总是不成功?”,说完,我还发了一个“衰”的表情。这句话让群主很生气,他先是在群里怼了我两句,我比较大条,除了知道他不高兴以外,并没太多其他感觉。后来他又私聊我,让我不要在群里发这些负能量的话。于是我们的沟通就此展开。

我的第一反应是辩解和自我保护。我解释说,其实我这句话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问复盘要复什么?后面那些是我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我说,我觉得复盘就是针对问题思考和写出回答啊。我的言外之意是:这种对客观事实的分析,怎么能算是负能量呢?

他接着问我:如果你是新人,你看到会有什么感觉?

我说:没感觉啊。我可能会想,原来这是大家共通的问题啊,但是,正因为有问题,所以才要学习和复盘啊。

在我们沟通的第一个阶段,群主很生气,他希望我能换位思考一下这句话会对群里的新人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而我关注的重点是解除误会。在结尾处,我给他写了三点,第一,既然他觉得我负能量,那我少说就是,毕竟这是他的群。第二,我的初心只是想问复盘时需要复什么内容。第三,关于这句话是否会影响别人的问题,可能大家理解有差别,如果是我,我可能就真的无感,但是显然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既然他介意,我不说了就是。最后我还解释了一下,说我肯定不是来砸场子的。

群主也给我回了三点。第一,在别的群怎么说都可以,活动群不合适。第二,你就算真的这么复盘,也无所谓。第三,我知道你不是砸场子,我没有怀疑过你。在结尾他又写道:你不认同我的观点,这也无所谓,毕竟这世上谁也说服不了谁。既然如此,我们就别再说了,别浪费时间。

到这里,可能很多人的沟通也就到此结束了——澄清了误会,但是并没有说服对方,双方还都带着一些残余的情绪各自消化——去做成年人该做的事。

从我的角度,我更关心解除我的困惑这个问题。因为我确实只能从道理上理解他的话,但是从感受上却不能感同身受。

想起刚才他在群里怼我,说复盘这件事他已经说过了,于是我重新回到文件区,在通读了四遍活动说明之后,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复盘模板”,而且群主要求我们按照模板来复盘,在这份模板中,更多的是对自己过去一周的正向关注,也就是关注自己进步的部分。那么很显然,按照这份模板,我写的确实“负能量”的,因为我关注的多是不足。

看懂了这些,我和他开始了第二轮沟通。

我告诉他我找到了这份模板,现在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生气了——我认为,他肯定觉得我应该是看过模板,却还反着写,所以很生气。在沟通中,我承认了自己之前的粗心。

不过,没想到的是,他回复我说根本不是因为这个问题。而是因为“如果你是新人,看到一个粉丝6万、经常获奖的优质作者都没有流量,没有钱赚,那你会不会质疑自己来错了地方”。

我一头雾水,回答说:不会啊,我会想:大佬都在学习、复盘和打卡,那我更需要了.....

他说:废话,他们要是都这么想,就都6万粉丝了,我还用费这劲。

我说:所以咱俩的分歧在于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是有差别的。所以你问我,如果是我怎么想?我还就真的跟你不是一个想法,所以也也很难get到你生气的点。

他说:你是不是按格式写复盘,是小事,你在群里那样说,才是大事。

在这个阶段,我们之间的紧张气氛已经基本消失,误会也得到了彻底的澄清。我接着表示:虽然我get不到这算什么大事,但是你既然给我提醒了,那我以后说话谨慎些就是。

第三个阶段,我们在刚才的话题上拓展开,聊了一些别的内容。

比如,我给了他一个小建议,我说你下次可以说“关于复盘如何写,我已经列出了模板,你看一下”,这样就更清晰了,别人也感觉更舒服,如果带着情绪怼回去,其实对方可能根本就不懂你在说什么。

他说:如果是别人这么做,我早就骂一顿踢出去了,对你,我下不去手,所以才谈了这么多。

我说: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合作和沟通吧,毕竟大多数人并无主观恶意,很多时候是可以沟通清楚的,因为一些误会就把人踢走,可能那个人也会觉得很受伤。

他说:你还是理解不到,等你哪天像我一样带1000人的队伍,你就懂了。这个道理不能靠说,要实践。坐到这个位置,你就知道有多少人多难沟通,油盐不进,跟他们沟通效率多低。

他说到这的时候,我对他的共情,才真的从“理论”上升到“感受”——虽然我没有切实的体验,但却有了一些替代感受,对他多了几分真正的理解和共情。于是我说:你说的可能是真的,如果有一天我也坐到你的位置,可能也会和你一样的感觉。我只能说,就我目前的经历来说,我觉得最好不要造成什么误会,如果让别人感到被伤害,我会觉得不舒服。但是这可能真的是我比较理想主义的想法。

在聊天的最后,我跟他说:我这个人很直接,脑子也不太爱转弯,下次你对我有什么不满,不要憋在心里,也最好别不问青红皂白踢我,在我这,一切皆可沟通。而他回答:好滴。

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我们不但澄清了误会,也真正的理解的对方。

我们的沟通看似是连贯的(前后沟通了20分钟),但其实中间有几个关键的节点——任何一个节点如果双方不保持克制和理性的交流,都可能会不欢而散。同时,这段沟通也暴露出我们各自及共同的问题。在下面,我挑选几个关键词,进行拆解。

01 自我中心

这是人际沟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我中心,并因此产生大量的矛盾、冲突和误会。

比如,他自我中心的认为,用反问的语气问我“你在打卡群说这些,你觉得别人会怎么想,你考虑了没有?”,我就能get到自己错在哪,同时理解他为什么生气。但结果却是,我也自我中心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果是我, 我看到别人写这句话肯定没什么反应,所以别人也就不会受什么影响。”

再比如,我自我中心的认为,他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在看过复盘模板的情况下,依然按与之相反的格式写——这其实是我的投射。但其实他生气的点,是担心(恐惧)其他社团成员受了我的影响,觉得写作毫无希望。

可以说,这种自我中心式的沟通,根本无法达到有效沟通的结果。因为我们都活在自己的频道里,像复读机一样反复重复着自己的观点,都没有试图走进地方的频道,真正倾听对方要表达什么。

生活中,这样的沟通可谓比比皆是,每一秒都在发生。

02 敌意vs合作

沟通无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被情绪左右,产生了敌意。比如在这件小事中,我们的沟通实际上遭遇着多次中断的风险。比如他上来指责我这么做不合适的时候,如果我非常恐惧别人的评判,可能我会口头答应,但是从此再也不在群里说话,自然和他的关系也就变冷了;也可能我会不断证白自己,证明自己没错,这样做可能会激怒他,导致我们关系断裂。

再比如,在沟通的第一阶段,他最后说“我知道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到此为止,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时,其实是对继续沟通做出了拒绝的态度。我想此时在他心里,还是有火气的。如果我也带着火,认为他“小题大做”、“事多”,可能我们就不会再有接下来的沟通和误会的彻底澄清了。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之所以没有因为他说我散播负面信息而恼火,是因为我虽然从感受上get不到他说的点,但是从道理上,我认为他有一定的道理——虽然如果相同的情况发生在我身上,并不会给我造成困扰,但这不代表不会影响别人,作为群主和活动的组织者,他希望活动万无一失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

这首先来自于一个基础认知: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思维习惯、处事风格以及所处立场都不相同,所以沟通才有必要性。

他对我也是如此,虽然他有点生气,但是他也认同“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是不同的”。

正是因为我们双方都有这个共识,才能在“不敌意”的状态下继续沟通,求同存异。

别人与我不同——这是一个听上去很简单,但很难实践的真理。出于自我中心和自我价值保护,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对方和自己发生分歧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出敌意和攻击的态度。显然,这样做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保持空杯心态——至少是尽量保持空杯心态,才有可能有高效沟通。

03 道理≠感受

这件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出“管理1000人”之后我思想的转变。虽然他可能对我真正理解他并不抱希望,所以才会说“这种道理靠讲没用,得靠实践”,但事实上,当他说出了具体的形象时,我对他的理解和共情就发生了一个质变。

而在此之前,我只是从道理上理解他。

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沟通技巧。在最初,他使用了质问的方式,显然没有好的结果,后来他尝试向我解释(陈述他的观点)时,又换了一种让我自我代入的方式——“如果你是新人,你会怎么想?”效果依然不好。坦白说,如果我跟他是一样的想法,我就不会那么随便说话了,恰恰是因为我觉得无所谓,所以才那样口无遮拦。

直到他说出了一个具象的画面“带1000人的队伍,带上半年”时,这个具象的画面才给了我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油然而生。

其实这一点可以拓展,在家庭教育中,在夫妻关系里,我们总是容易给对方讲道理,但是讲一万遍道理,也不如真正体验一次来得深刻。

比如一个家长不断给孩子讲要节约,可能孩子并没有太大感觉,甚至说多了还烦。但是如果你给孩子一笔钱,让ta自主支配,并确立好规则(比如花完了没有特殊原因不再给新的),当ta体验过掌控钱的感觉时,ta就自然学会了如何规划和节约。

04 勇气

这一点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我却想再谈一谈。生活中很多人说“我懒得跟他废话”、“我懒得解释”、“能懂自然会懂”、“什么都要澄清,那还有什么默契可言?”等等,其实都是在掩饰自己缺乏与人沟通的勇气这个事实。

沟通是需要勇气的。

  • 当被别人误解时,能否克服自尊受损的感受,勇敢地再和对方澄清?

  • 当怎么说对方都不能理解时,能否克服对沟通困难的恐惧,寻找更多的方法,和对方继续沟通?

  • 当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能否克服挫败感的侵扰,让自己静一下之后,再次启程沟通?

这些,都需要真诚和勇气。

如果真的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合作”,我们就会更注重结果导向的沟通,提高沟通的效率。

【写在最后】

虽然我也经常和别人在沟通时因为习惯性的自我中心或者其他原因产生误会和分歧,但是我却始终相信一点:坦诚的沟通,能够化解大部分问题。

坦诚中必然包含勇敢(勇气),很多人其实内心恐惧沟通,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顾虑重重,但同时又对别人有很多看法和不满,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给自己“尝试”的勇气。

很多人都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口才这么好?

其实这不是口才的问题,而是敢于尝试的问题。在我心中,有一个固执的观念,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比“成长”更重要,所以,一切利于成长的事我都愿意去努力尝试。

在今天这场沟通中,我有过多次承认自己的“错误”,比如承认粗心,没看到他以前发布的复盘模板,比如承认自己虽然get不到对方气在哪里,但是愿意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态度——“理解你作为一个群主,希望在群里多看到正能量的观点”,以及表达出合作的态度——“在以后群里说话时更谨慎些”等等。

这些我做得很自然,但是在以前我会比较生硬,更习惯于“我有错,你也有错,我们各自认各自的错”这样一种看似公平、实则不甘心认错的态度。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反省和练习,现在的我比以前能够更平和,也更不容易错失目标。

我们需要的不是有个人互相对话,而是有效沟通。所谓有效,就是大家能从沟通中互相理解、达成共识,趋于合作。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学习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