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经·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苏辙: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原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原成:理顺人与自然关系之谓道,理顺人与社会关系之谓德,理顺关系之谓道德。“德”本无上下之别,参与好恶,则有上下之分矣。以“道”约束自身来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凡事抑制好恶,称之为上德。以主观意志约束自身来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凡事依赖好恶,称之为下德。约束而不干预,谓之不德。以不德存德,谓之有德。以爱恨胁迫万物,谓之不失德。以不失德存德,德亡矣!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苏辙: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之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卫者也。

原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原成:以,所也。上德者,尚德。尚德者,以“道”约束自身。衍生万物而不衍生自身,故无为。约束而不干预,故无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苏辙: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

原成: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原成:上仁者,尚仁。尚仁者,以主观意志约束自身。上义者,尚义。尚义者,以主观意志约束自身。为之者,胁迫之称也。有以为者,有事也,造端生事之称也。以好恶之心视物,必“为之”爱恨之情,必“有以为”于物。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苏辙: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甲兵起,则徒作而无衍矣。

原成: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原成:上礼者,尚礼。胁迫不足而加之以武力也。礼者,束缚而干预之谓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苏辙: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桌然,而其中无余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日乱之首也。

原成: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原成:失,违背。后,犹来也。人是自然产物,人是有自我意识的自然产物。自我意识燃起的好恶之心,使人在不知不觉间,以爱恨之行走到了自然的对立面,从而违背了以“道”约束自身的自然规则,而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上。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苏辙: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见,而孰为前后?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是始也。

原成: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原成:主观意志之极至者,必前置齐同人之过错,以取代司杀者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苏辙:世之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原成: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而取此。

原成:厚于约束,薄于干预。抑制好恶,充实变化。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学道就要从帛书《老子》的第一章开始,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人实在是太幸运了,因为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出土以来,又陆续出土了多本的<老子>.<周易>.<五行>等经典,而这些经 ...

  •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 简书

    琴诗书画关注 2019.03.19 17:55:39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题文诗: 德者得也,至德不得,以无为心,以虚为主, 至虚至无,至始至幽,至实至有,不求而得, 不为而成,至德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 ...

  • 帛书《老子》甲、乙本与王弼本逐句对照 之 第一章

    <德经> 注: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第一章(今本第三十八章) 注:下文中[ ]内文字为帛书出土后原文毁损,经勘校其他版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持而盈之章第九

    道经·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如长保. 苏辙: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又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道经·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苏辙: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苟以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丧失其行立者.彼其自见.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道经·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苏辙: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故轻以重为根,躁以静为君. 原成:重为轻根,清为喿君. 原成:在约束下获得自由,约束丧失了,自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德经·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苏辙: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德经·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苏辙: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 原成:反也者,道之动也. 原成:反,翻也."道"是"无&quo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德经·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苏辙: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闻道,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德经·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苏辙: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德经·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问,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苏辙:以坚御坚,不折则碎:以柔御坚,柔亦不糜,坚亦不病.求之于物,则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无入有,无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德经·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执亲?身与货孰多? 苏辙:先身而后名,贵身而贱货,犹未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况于名与货乎?然贵以身为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亲,货之不足多,而后知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