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风情】禅堂湖的过碗
过碗
文/胡桃夹子
我小时候,乡邻们的生活都很苦。如果谁家偶尔能吃上一顿麦面面条或饺子,是一定会盛上一碗端去给邻家,这就叫“过碗”。
当年日子虽苦,我却能经常吃上饺子或面条,这全都得益于邻家妈妈们的“过碗”。
我家住在禅堂湖的唐河西岸,有四家邻居,我家居中。五家邻居一直相处的很好,很少吵过架,争过嘴。所以我们五家邻居亲的如分了家的兄弟。凡谁家遇上什么事,这四家都会“吃热上前”的帮忙。尽管几十年后,这五家已各自搬进了新居,不住在一起了,但是见了面总要拉上一回往年的情份。
话不扯远,书归正题。咱还回头说说这“过碗”。
那时候,家里如果做了什么好吃的,妈妈都会多做一些。比如包饺子,妈妈就会在做馅的时候,多放点萝卜,以让馅子多一些。这样就能多包几碗出来。饺子熟了,妈妈总会让我们先吃,然后自己盛上一碗,端出门去,不一会就会空着碗回来。然后接着盛,再端出去,这样起码要来回四趟。等妈妈给邻家送完饺子,锅里也许就剩下了饺子汤了,每每这时,母亲会笑着说“油盐都在汤里,我吃饼喝饺子汤”。
这“过碗”可不是从我家兴起的,当年的乡邻间全都“过碗”。虽然生活苦些,麦面稀罕,但一个月吃一顿饺子或擀两顿面条喝,还是能做到的。这样我们五个家庭,每个月一家做一顿饺子吃,加起来就是五顿饺子。那我和每家的孩子,一个月就能吃上五顿饺子了。每每回想当年,这“过碗”习俗,可真的给我们这些贪吃的孩子解了馋!
在我大点的时候,妈妈做了好吃的,会让我给邻家端去,并交待我要学会说话。到了邻家要知道叫人(称呼长辈),要说:盛的不多,别显少之类的客气话。每当我笨嘴拙舌的学说着这些话,总会得到邻家长辈的夸奖。
现在回想起来,妈妈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和影响我。
还有一种“过碗”,就是家里来了亲戚,或家里的面不多了,就会去向邻家借,然后等自家磨了面,就用原来的碗送还给人家,但还的都比当时借的要多些。据说这样是给儿孙积福,给自己积德添寿。
禅堂湖的乡亲们,就是这样的纯朴善良,亲邻间就是这样的相亲相助。虽然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谁家也不稀罕那一碗饺子面条了,但我们的乡邻们至今仍保留着“过碗”的习俗。
我想,这端来送去的不仅仅是好饭菜,这端的是亲情,是友爱,也是咱禅堂湖人们的优良传统啊!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