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灵璧九顶有所农民大学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生产开始实行科学种田,使用化肥、磷肥和农药。每个大队都办了一个“农科队”,生产队有棉花专业队等科技小组。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公社畜牧兽医站只有十几名兽医人员,满足不了全公社三十三个大队的需要。同时,机械化、电气化也在农村开始起步。灵璧县水电局在九顶公社前进大队周庄南湖,建立了一个“变电所”,把高压电输送到了九顶,九顶农村开始用上电。那时候大多数大队有柴油机加工面粉或者抽水灌溉,有少数经济比较好的生产队才能买得起一部手扶拖拉机。公社设有拖拉机站,“东方红”拖拉机下到大队、生产队耕地。有人说:“拖拉机下乡,小公鸡遭殃”。1972年,我在九顶大队工作。公社拖拉机到九顶大队耕地,大队安排厨师赵香元师傅,专门给机耕人员做饭。并且指派我赶朝阳集买菜,买的小公鸡才四角多钱一斤。那时候,坊间还流传一首打油诗:“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扒炭的,酒桌上坐着的,原来是拖拉机站的。”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形象地描述了农村各方面技术人才短缺的真实状况。
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九顶公社党委书记吴恒侠同志,不是消极的“等、靠、要”,而是积极的想办法培养农村急需人才。他提议创办“九顶农民大学”,得到公社党委会、革委会一班人的赞同。经过公社党委会研究决定:创建九顶农民大学,校址选在朝阳集南边约三里远,灵双公路东边约二百米,总共约有五十亩土地的赵庄小农场;第一期兴办农学、机电、兽医三个专业。学员由三十三个大队推荐,每个专业、每个大队给一个名额。学员条件要求:高、初中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热爱所学专业,愿意回到本大队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由戚良璧同志(小学校长,50多岁)担任校长,崔辉同志(刚从部队退伍,20多岁)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来,戚良璧同志因病去世,崔辉同志兼任校长。
1976年春,九顶农民大学三个专业,约100名学员报到入学。学制为一年。农学专业班主任是魏老师;机电专业班主任是王老师;兽医专业班主任是张老师。班主任为专职教师,各个专业还从公社相关单位选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新建六间大瓦房当作教室兼会议室,老师和学生的宿舍以及学校办公室、食堂,都是临时搭建的简易马鞍式茅草庵棚。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社员不再挨饿了,不论孬好能够吃饱饭了。但是吃的不好,是“白芋饭,白芋馍,离了白芋不能活”的年代。因此,学生自带口粮多数是白芋干,交学校食堂入伙。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和学生,集体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们上课没有桌椅板凳,睡觉没有床睡地铺,吃的是白芋干面馍,喝的是白芋干面稀饭或者青菜汤,能够吃上一顿面条就好像过年似的。擀面条没有小麦面粉,用的是三分之一黄豆与三分之二白芋干,掺在一起机的面粉。1976年5至7月,我从安徽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回到本县进行毕业实习。得知九顶公社办了一所农民大学,其中有畜牧兽医专业。我感到非常高兴,便主动向吴书记要求到农民大学授课,为家乡作出一点贡献。我在九顶农民大学同师生们一起生活两个多月,亲身体验了那里的简陋条件和艰苦生活。其间,我还受到九顶中学戚爱庆老师的邀请,到九顶中学实行开门办学的兽医班去上了两个星期课。我知道畜牧兽医专业的专兼职教师,都是公社畜牧兽医站的业务尖子,其中专职教师张钊平同志是宿县地区“五·七”大学(现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
九顶农民大学,学习辽宁省朝阳农学院的办学经验,实行开门办学。农学专业在本学校的田地里进行科学种田,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学习农作物科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机电专业组织学员分别到公社拖拉机站、机械厂和供电所去实习,组织学员下大队架设高、低压线路,维修各种农用机械。兽医专业组织学员参加生猪防疫,跟着包队兽医进村入户给猪打防疫针,给公牛做阉割手术,学习给家畜家禽诊断治疗疾病。我记得1976年午收的时候,我和兽医专业的三十多名同学一起,到崔楼大队帮助割小麦,到小君庄生产队帮助栽水稻,干了有十多天。真是“无巧不成书”,我在崔楼参加生产队劳动,意外地见到了三年前经过同事介绍,曾经相亲见面的对象。那次相亲见面之后,我还骑着自行车送她十几里路,到了她家庄子西头。当时我只是和她说:“我想考大学”,别的没有说什么。后来她从邻村嫁到了崔楼,并且当上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想不到来这里劳动还得由她安排活干,这次见了面说话,依然感觉格外亲切。
九顶公社创办农民大学,引起了灵璧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局领导多次莅临九顶农民大学检查指导工作。其中有一次我在场。教育局领导在全体师生会议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九顶农民大学为当地培养急需实用人才,走的是一条捷径,是灵璧县教育系统开展“学朝农,见行动”的一面旗帜。还有一位股长即兴发挥,赋诗一首:“九顶农大一面旗,农村人才来培育,师生团结排万难,闯出一片新天地。”赞扬师生们不怕艰苦、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
九顶西边李寨山出产大理石,东边九顶山出产磷矿粉,因此九顶是灵璧县大理石厂、灵璧县磷肥厂的发源地。当年,九顶人民公社兴办了机械厂、水泥厂、构件厂、磷肥厂、轧花厂、面粉厂、榨油厂、酱园厂......等十个厂,和建筑队、搬运队以及九顶农民大学,一起并列称为“十厂两队一校”。1976年6月,宿县地区革命委员会在灵璧县九顶人民公社召开“发展社队企业现场会”(社队企业后来叫“乡镇企业”),号召全地区九个县(包括现在的宿州市四县一区和划出去的濉溪县、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的各个公社都要向灵璧县九顶公社学习,迅速掀起大办社队企业的新高潮!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两点多钟,我国发生唐山大地震。安徽农学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在各地实习的学生立即返回学校,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因此,我离开了九顶农民大学。后来,我听说戚良璧校长因为身患肝癌去世了,他倒在了创办九顶农民大学的工作岗位上。想起戚校长那中等身材、黒里透红的脸庞和平易近人、爱说爱笑的脾气,有时候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让我们记住“九顶农民大学”,记住九顶农民大学的好校长戚良璧同志!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