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论修身
闲时也读过不少关于修身养性的文章,总认为修身可称得上是一门学问,很广义。中国的修身之道源远流长,修身之道本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自古中人就注重养生,而修身养性最甚者莫过道家,正如佛家求来世,道家重长生。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和认识吧。
我个人很喜欢孔明军师那句: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不为别的,只是喜欢其言中的意境,但凡名人说出来的话是有些道理的,如同佛语中论及的无为无求,真善真美。
可总觉得那是上了年纪的人才喜欢研究的东西,和年青人关系不大。平日里,养养花种种草,钓个鱼,都可达到这种修身养性的目的。之所以一直不大看重此道,也多出于此种心态。青春大好年华,可为之事万千,自问“淡薄名利”二字还远做不到。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经历的一些事物,我改变了原来那种看法。修身的意义是广泛的,对于年青人而言也确的大有脾益。并不如我想像中的那样仅是看破红尘,淡薄名利。相反,可以理解成为一种进取,磨练意志的一种方式。我可以举个真实的例子。《晋书。谢安列传》记述了东晋政治家谢安的事迹。一次,谢安与人下棋,他的侄儿谢玄领军在淝水前线与敌人激战,捷报送到谢安手中,他看后沉默不语,接着下棋。人们急切地询问前线的消息,他说了句“小儿必大破贼”,神色举止,依然如常。这种定力确非常人所能及的,这样的心态足以使他立于不败之地。定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修养。
姜太公钩鱼是一种修身,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洹上村别墅也是一种修身。成于不成,那就在于修身的道行深浅了。与世无争本就是一种心境,心境放得开便可,争不到一笑置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争。但世上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古人常常谈论“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指的是培养性格,涵养性情性格指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所谓“修身养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锻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在古人心目中,修身养性要达到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
二是与人相处宽容大度,有礼有节,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历来很受推崇。身也可以理解为定力,涵养,大度,宽容。修身中最重的就是无为,就是不争处弱,怀抱一颗平常心,淡泊地对待一切。在这里,我认为“无为”的“为”为私心谋利,这个“为”要小,而“作为”的“为”是“事业”,是“大为”,要谋“事业”,在“谋事业”之时要抛开私心杂念及“无为”,一心一意为“事业”而“作为”。抛开小为而是为大为,此方为“无为”的本意。
倘若真正做到这些,那便是一种境界,一种修为。在任何环境下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修身也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虽有与世无争的淡薄,却更有着励精图志,卧薪尝胆的锐利。修身养性并不代表激流勇退或养生之道,这种理解并不全面,而应当看成一种进取,一种励练。
有朋友也曾赠我十六字箴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进取,从容面对!这句话我很喜欢,认为也算得上是对修身的一种概括吧。
明代的书籍《菜根谭》中有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这句话我的解释是:修身,本身而言重在于养性,极静而思动,在思考中锐意进取。有修养者才能进取,有修养者当可得大成。没有韬光养晦的睿智,何堪重任? 这便是我所理解的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