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穴
归来穴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下腹部,肚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 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归来穴(溪穴,豁谷穴)解析:
1)归来。“归”,还的意思。“来”,返的意思。“归来”指的是恢复和复原的意思。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说,“它可以治妇人血脏积冷,有调经种子的功能。故可待夫君归来而有子也”;第二种说法是,此处穴位为养生吐纳时,腹气下降归根之处,所以名为归来;第三种说法是:还者为归,返者为来,因为此处穴位主治睾丸上缩,小腹引痛,子宫脱垂等疾病,治疗此穴,可以使气血旺盛,并让下垂或上缩之疾复归原处,因此名叫归来。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校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归来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主治病症: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为人身之血海,起于胞官,出于气街,并足阳明经上行。归来属足阳明经穴,邻近胞官,故善治妇科诸疾。是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常用穴。
因其可调气血以通经闭,提胞宫以复原位,故有归来之称。
足阳明经筋聚于阴器,上腹而布,归来又位于小腹部,故可用于小腹疼痛、疝气等症的治疗。
归来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阴挺诸病。《金针梅花诗钞》归来条:“丸塞入腹唤归来,疝气奔豚亦妙哉。”
人体穴位配伍:
归来穴配大敦穴治疝气。
归来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经不调。
归来穴配太冲穴,有温经理气的作用,治疝气偏坠。
归来穴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不孕症。
临床运用: 现今常用于治疗睾丸炎,阴茎痛,子宫内膜炎,卵巢炎,不孕症,产后恶露不止,小儿腹股沟疝,男女生殖器疾病。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 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
2.《中国针灸学》: 在脐下四寸,中极旁开二寸。
3.《针灸大成》: 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
4.《胜玉歌》:小肠气痛归来治。
5.《备急千金要方》:妇人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
针灸治法:
直刺0.8~1.2寸[6],局部酸沉 。
向天枢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腹里走至天枢穴;
略向气冲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走至气冲;
针尖略向耻骨联合处斜刺1.5~2.0寸,下腹有酸胀感,少数向小腹及外生殖器放散。
注意:孕妇禁针。
《针灸大成》《铜人》灸五壮,针五分。《素注》针八分。
艾灸疗法: 用艾条雀啄灸5~10分钟,一天一次,可治疗腹痛、带下等病症。
按摩疗法:
活血调经的“当归”
归来,一个通俗易懂的穴位名,该穴的功能相当于中药中活血调经的“当归”,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穴位。
归来,一个很富有人情味儿的穴位名,犹如一个妇人,切切地盼着她的夫君归来一样。
古人起了这个名字,也暗合了该穴的一个重要治疗作用就是,使迟来的月经按期到来,即治疗月经错后。
凡是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过多或过少、阴挺等,都可以取归来穴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 仰卧,双手分别置于两侧的归来穴,用食指指腹进行点揉,顺时针和逆时针相交替进行。点揉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组织。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同时点揉。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