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中医辩证施治病例一例
痤疮中医辩证施治病例一例
张某某,女,22岁,
主诉:面部起红疹反复发作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红色丘疹,面部皮肤油腻,时有小脓疱,抓之痛痒不适,大便结,小便黄。虽屡经医治,疗效甚微。
专科检查:面部散在红色粟丘疹,形如赤豆,半突于皮面,疹型饱满,微有触痛,用力挤压可有少量白色脂状物泌出,以额、颧、下颌部为多,间有脓疹及少许萎缩性凹陷性疤痕。
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粉刺,属肺热证,
治则:清宣肺热,泻浊通腑。
处方:金钱草15g 蒲公英15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5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茯苓10g 山楂30g 泽泻10g 枳壳10g 生军6g 知母10g 黄柏10g。
并嘱其忌辛辣,忌挤压,温水洗脸,月内不施脂粉。
二诊:
服药7剂后,面部原有之红斑,色泽大部分变淡,洗脸时微有痛感,尚有少量红疹新出,舌脉同前无大异。原方加生首乌30g,生地黄30g以祛脂降浊泄热,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又服药10剂后,面部皮损消退无新生疹粒,部分遗有色素沉着斑痕,病情痊愈。
体会:其发病因素复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腺管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及炎症等有关,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痤痱”、“酒刺”、“面皰”等。早在《内经》中,对痤疮的形成就有较详细的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 本病病理关键为肺经血热,上犯于面,临证时此证多合有脾胃湿热,湿热互结,熏蒸头面,致皮脂分泌过盛,皮肤油腻发亮,复感毒邪,阻塞毛窍,使气机壅滞,外发肌肤而生成粉刺、脓疮等。其次还与肾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妄动,久之血热瘀滞有关。临床辨证治疗时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面部的不同部位,丘疹的大小,面部的色泽,舌质舌苔,脉象,大小便及全身的情况综合分析,辨明症型,灵活加减药味,调整用药剂量,对症治疗。临床辨治灵活多变:既要掌握热、湿、瘀、毒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其在疾病中的轻重缓急,随症加减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