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伯乐、状元何粟为国守节、宁死不辱

张浚伯乐、状元何粟为国守节、宁死不辱

一、何粟、何棠弟兄与秦桧是同年进士,何粟高中状元

何栗(1089-1127),字文缜,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何栗与兄何棠二人同来东京(开封)应试,皆中,何栗中乙未科进士第一(状元)擢秘书省校书郎,榜眼潘良贵(约1086-1142)、马守,探花郭孝友(1086-1162) 、傅中行。是年,秦桧(1190-1155)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

二、四川同乡何栗和张浚于政和六年至八年同在京城

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何栗提举京畿学事。北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初四,张浚父张咸(1048-1100)以疾卒于成都普福僧舍,母亲计氏含辛茹苦把张浚兄弟抚养成人,张浚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张浚幼时,母计氏即教以父之言行【张浚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政和六年(1116),二十岁的张浚从绵竹到京城开封入太学就读。此后,何栗被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政和八年(1118),二十二岁的张浚进士及第,调山南府(兴元府)士曹参军兼城固县事。

三、宣和年间何栗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再御史中丞

宣和二年(1120),女真族政权金与宋订立“海上盟约”,约定双方夹击辽朝,灭辽后,燕云地区归宋。十月,浙东方腊(1078-1121)作乱。

宣和三年(1121)前后,张浚从城固县任职结束后出任褒城令、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何栗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后,或论何栗与苏轼(1037-1101)乡党(苏轼、司马光等被作为“元佑党人”),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徽猷阁待制、御史中丞。

宣和四年(1122)三月,方腊战乱被平息。八月,参议官宇文虚中(1079-1146)对宋廷引“女真夹攻契丹”的做法表示不同意见,上书论收燕山利害:“若西夏大兵助送旧酋(指辽天祚帝)不能入燕,不得志而归,蓄怒乘虚却于陕西、河东出没牵制作过,其利害如何?”、“将有纳侮自焚之祸”。布衣欧阳辙亦上书:“臣以是知西戎虽未动,亦当预为之防,无使二国合并为患,则难于支吾也。”

宣和五年(1123)三月二十三日,诏贡进士何栗等依令赐钱一千五百贯外,特添赐钱五百贯文。宣和年中后期,张浚任成都士曹司士参军 (掌津梁、舟车、舍宅、工艺)。

宣和六年(1124)正月二十三日,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讲、修国史宇文粹中(?-1139)知贡举校书郎。是年,辽朝危在旦夕,西夏迫于金的强大武力,决定向金称臣。金与夏结盟,使宋陷于两面受敌的孤立之境地。七月,西夏应金国之约,“犯朔武”,金兵“克宋朔州”、“武州为西夏所陷。”十一月,蔡京(1047-1126)、王黼(fǔ)(1079-1126)等密谋帮助金国进攻辽国,乘机取回燕云等地,于是将山后各州割让给金国,每年给金人一百四十万贯。唯独何栗上书弹劾王黼奸邪专权15罪,王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何栗继上七章,王黼及其党胡松年(1087-1146)、胡益等6人皆罢,何栗被免去御史中丞的职务。宣和七年(1125)正月六日,何栗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泰州。七月,李纲(1083-1140)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十二月,张浚在恭州娶乐氏。同月,金兵围太原,“夏犯丰、麟二州。”宋徽宗(1082-1135)传位太子赵桓(1100-1156),是为宋钦宗,改明年为靖康元年,钦宗立。复以中丞召何栗。

四、钦宗靖康元年何栗任尚书右丞,荐张浚、胡寅到京城任职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七日,李纲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全权负责东京城的守备。二月初一日,姚平仲劫金营。三月初三,罢张邦昌(1083-1127)太宰兼门下侍郎,徐处仁(1062-1127)拜太宰兼门下侍郎,唐恪(?-1127)为中书侍郎,升何栗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御史中丞许翰(?-1133)同知枢密院事。初四,宇文虚中出知青州。同月,金国元帅斡离不率军抵达汴梁。斡离不攻打中山、河间两镇,金兵攻打不下,于是分道南侵,攻陷太原、真定,接着攻打中山,声称一定要得到三镇,否则再次兴兵攻打京城。期间,三十岁的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被命召自恭州(今重庆)司录(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参军改秩至京师(今河南开封)任太常寺主簿。胡寅(1098-1156)因尚书右丞何栗荐被召,除秘书省校书郎,不久任司门员外郎。五月,高俅病死。六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出朝。七月,童贯(1054-1126)被钦宗处死。被贬岭南的蔡京再被移儋州(今海南儋县)安置,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病死。八月,金军经过一个夏天休整,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九月,太原失守,金兵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并于十一月攻占开封外城,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十一月初四日,吕颐浩(1071-1139)试尚书户部侍郎兼权知扬州。是月,宋钦宗商议割让三镇,范宗尹(1100-1136)等70人请求割让,尚书右丞何栗等36人主张抵抗、不割地。唐恪(?-1127)、耿南仲(?-1129)等力主割地,何栗要求建立四道总管,由胡直儒、王襄、赵野、张叔夜(1065-1127)分别率领,情况紧急时就率军来京护卫。唐恪、耿南仲背地里发文,停止调遣军队,致使金人南侵,宋国毫无应战准备。何栗力主战守,却遭到排斥,被降职为开封府尹【会王云使金帅斡离不军还,言金人怒割三镇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于是百官议从其请。何栗曰:“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宰相主割议,何栗论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帝颇悟。何栗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何栗解政事,(十七日)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闰十一月,金兵直逼京城,宋钦宗免唐恪宰相职,以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康王赵构(1107-1187,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奉命出使河北,信使不通,何栗建议以康王为兵马大元帅,密草诏稿上之。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1060-1128)、汪伯彦(1069-1141)充副元帅。时金兵攻城很急,城中空虚,外无援兵,何栗听说郭京能够凭借六甲神兵退敌,就敦促郭京进战,结果郭京听到消息后潜逃。金兵攻入通津门、宣化门,何栗率领京城百姓巷战。金人声称只要议和就退兵,于是宋钦宗令何栗及济王赵栩(宋徽宗赵佶第七子)出使金营以达到求和的目的。何栗等人到了金营,没有达成议和。闰十一月三十日,宋钦宗去金营,宗翰、宗望索取降表,钦宗下令孙觌(dí)起草,奉表投降。三天后,和议达成,以陈过庭(1073-1130)等为割地使,到两河割地,两河人民坚守,不接受诏令,金得不到城池,又要宋钦宗到金营。何栗、李若水(1093-1127)随同宋钦宗到达金营时,就被金兵扣留【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

五、靖康二年金国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君臣,何栗半路绝食而亡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攻陷汴京。二月,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北行,北宋灭亡。三月,金人议立张邦昌(1081-1127)为帝,太常寺主簿张浚与开封士曹赵鼎、司门员外郎胡寅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书议状,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绍兴五年,赵鼎、张浚任左右相,胡寅作有《寄张赵二相三首》】。四月,金国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后妃、太子、宗亲以及何栗、张叔夜、秦桧等三千人回到北方。何栗跟随皇帝到燕山,写《金营题诗》一首:“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旧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何栗与张叔夜半路绝食而亡,年三十九。四月,赵构即帝位前,朱胜非为东道副总管、权知应天府,劝进赵构即帝位。四月底,宋高宗即位前夕,三十一岁的张浚自京师驰赴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南)。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张浚参与登基仪式,任枢密院编修官。此后,张浚接过何栗的报国之志走上鞠躬尽瘁、尽忠报国之路,为南宋高宗新政权艰难立国做出了杰出贡献。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己未科登进士共第670人:洪皓、陈邦彦、杨邦乂、何铸、沈与求(1086-1137)、叶廷珪、方廷实、傅崧卿、楼炤、徐瞻、熊迪、高桓、杨献章、陈仲达、晏敦临、罗云从、郭印、林勋、祝思问、邵知柔(1095-1167)、余涤、崔纵、曹瑨贤、刘无极、王观国、钱唐休、杜师文、陆长民、张翮、王真卿、张述中、韩溉、石子建、吴绾、戴纬、蔡伸、石倪、谭思詠、谭综、谭申、谭纶、谭升、杨淳、欧阳度、李持正、王诰、李功懋、颜晞孔、王亢、陈王猷、张公懋、陈锡、何宗孟、吴天驷、梁汝霖(后改叶岩老)、王仁寿、熊将、胡份、胡捐、胡汝楫、陈孚、周道存、林深、林庆老、林冲、林君卿、林伯兴、林霆、温革、翁开、吴达老、李颖士、陈谟、陈膏、陈积中、郑立中、姚鈺、张达观、邓公衎、李袭、黄伟、黄镇、黄锾、李沔、赵伯玮(德昭六世孙)、赵楷(徽宗第三子、诏进士第二名,重和元年戊戌(1118)科榜眼)、赵霈(西安赵抃孙)、赵举(四川富顺县人)、叶龚、卢点、陈景先(特奏名)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