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老虎:老一辈家长,都会给孩子缝布老虎,现在的小孩却都没见过

2008年6月7日,布老虎经过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大多数年轻人的印象里,布老虎就是一个老虎状的布娃娃,没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布老虎是贯穿了他们一生的童年回忆。
布老虎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民间工艺品,它之所以能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更多的是因为它的文化寓意。本文将详细介绍布老虎的历史和文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老虎介绍

布老虎顾名思义,就是用布做成的老虎型布偶,在过去,布老虎基本上都是大人们缝出来给孩子玩的。当然,除了当做玩具给孩子玩,还有人用它作为装饰摆在家里,走亲访友时,还可以把它当做礼物送给他人。

在过去,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期间,大人们就开始给孩子们缝制布老虎。布老虎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等各种不同的样式,有的人为了实用,把布老虎做成枕头,这样孩子既可以拿来玩,晚上睡觉还可以拿来用。

布老虎的历史

布老虎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流传极为广泛,历史也相当悠久。如要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上古时期。

在原始社会中,老虎是人们已知生物中,最为强大的存在,老虎不仅勇猛无比,更重要的是它非常的护犊子,于是人们就将老虎的形象尊为图腾。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将希望寄托在图腾身上,把老虎视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之神。因为人们无法科学的认识自然和疾病,所以祭拜图腾就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于是,老虎的形象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布老虎也就随即诞生。

布老虎的文化寓意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因此,老虎被人们视为孩子们的保护神,保佑孩子平平安安的长大。虎与福谐音,老虎代表着吉祥幸福;老虎威猛强壮,又寓意着平安健康;因为“虎食五毒”,老虎又有祛病避灾之意。

人们把老虎做成布偶给孩子玩,希望孩子虎头虎脑健健康康,把老虎做成帽子给孩子戴,希望孩子勇敢威猛一身是胆,把老虎做成鞋子给孩子穿,希望孩子一生正道光明磊落。
有的布老虎鼻子是瓶子状,瓶子寓意平安,这样的布老虎称之为平安虎,寓意一家幸福安平,有的布老虎做成元宝状,装饰有铜钱和鱼,寓意招财进宝,还有的布老虎放有朱砂,寓意镇宅辟邪。
在旧社会,想把一个孩子抚养大,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有很多人的孩子生下没多久就夭折了,所以大多数人都将布老虎作为心灵寄托,希望自己的娃娃受到老虎的保佑,平安长大。
孩子出生后,洗三、百日、周岁,家长们都会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睡虎头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都会逢布老虎给孩子玩。

布老虎的造型特征

布老虎不像现在的布偶娃娃,都是机械化批量生产,在过去,布老虎都是妇女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都是纯手工作品。在老虎的样式和形态上,每个人做出来的都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胖有的瘦,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制作的,所以,每一个人做出来的布老虎都不一样。

好多人的布老虎,甚至都不是用专门的布料缝制的,用的都是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在颜色和材质上,没有太多的讲究,追求的就是一个节俭和方便。因此,即使是同一个人缝出来的布老虎,也全都不一样,各式各样、因材而异。
布老虎在缝制的过程中,没有追求还原真虎的模样,而是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将虎的形象做成了可爱风格。布老虎的头部和身子几乎一样大,尾巴和腿都无限缩短,重点突出眼睛、嘴巴、耳朵和头上的王字。
布老虎的外坑缝制完成,填充上棉花、谷糠、荞麦皮等填充物,一个可爱活泼的小玩偶就算完成了。有的人在填充物中还加入雄黄、艾草、菊花等中药成分,在玩耍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驱虫和养身的功效。
布老虎因为腿短粗壮,所可以以站立形态摆放,直直的耳朵、大大的眼睛,浑身都透着一股天真劲。整体望去,布老虎圆鼓鼓胖乎乎,极富民间乡土气息,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经过妇女们的飞针走线,而变得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布老虎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以及手工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基本上都不会缝制布老虎了。新一代年轻人很少有人会做针线活的,现在的衣服都是过时了就扔,基本上都不会做缝补。
今时不同往日,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在生育方面,国家提倡优生优育,基本上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能平安健康的长大,所以也就没有人再讲迷信,缝布老虎保佑孩子了。
在玩具方面,现在的布娃娃各式各样,要啥有啥,其他类型的玩具也都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现在几十块钱就能买一个超大娃娃,没有人愿意再花时间,亲自给孩子做布老虎了。

布老虎的传承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布老虎的传承已经处在了濒危的边缘,中国传承了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即将面临着失传。
好在政府特别注重这一点,将布老虎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召全国人民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在,虽然现在到处都是工业化的布娃娃,但家长们亲自动手,给孩子做一个纯手工的布老虎,也是很有意义的,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非常喜欢的。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