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凌教育随笔:记住,是“我们的”孩子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小小说传媒有限公司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回眸·凝望》一书获第二届杜鹏程散文优秀奖,《时光深处的柔软》入围“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我们何以自私冷漠到遗忘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教育者只是在校的老师家里的父母,那孩子成长中的“空档”就实在太多太多了,多得足以冲毁老师、父母所做的全部努力!
记住,是“我们的”孩子
文‖张亚凌
又是水龙头的事,似乎水龙头跟我结了深仇大恨。
几个小孩子在水池边嬉戏,水龙头大开着,水哗哗地流着。正巧我跟朋友路过,就顺便拐过去,很和气地对他们说:“小朋友,幼儿园的阿姨没给你们说吗,不能这样浪费水的。”
别的小朋友们马上离开了水池,只有一个小家伙非但不离开,还眼睛瞪着我说:“谁要你管?又不是你家的!”
呵——,这孩子还挺横的。我笑了,径直靠近水池,关掉了水龙头。
事实的经过是:
我一关,那家伙就扭开,还扭得大大的。反反复复。其他的小孩子看见我奈何不了那个同党,也就不再显得畏手畏脚了,继续围着水池子叫喊着玩了起来。
我显得很是尴尬,更多的,是不甘。水,就这么被浪费掉?
“别杵在这里了,又不是你娃,吃跑了撑的?”朋友扯了我一下,见我依旧一副想不开的样子,又说,“现在的娃娃都不省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走吧。”
我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自然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好心劝我的话。大意都是:管好自己的娃就行了,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
每每听到这些话,我就觉得很不是滋味:我们何以自私冷漠到遗忘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教育者只是在校的老师家里的父母,那么孩子成长中的“空档”就实在太多太多了,多得足以冲毁老师、父母所做的全部努力!孩子要健康地成长,最最需要的,是来自社会每个角落的引导与教育。
总也忘不了发生在德国的一件事:
两个小孩在钓鱼,一个大人上前查问:“你们有钓鱼证吗?”在德国,钓鱼必须要有钓鱼证。孩子们看着陌生人,点点头,并出示了他们的钓鱼证。接着那人又问:“你们带尺子来了么?”在德国钓鱼,必须把不足够大的鱼儿放回水中,以让鱼类正常繁衍。两个孩子听了,又点点头,并出示了随身带的尺子。这时,这个大人才满意地离去。
于是我们的同胞就上前询问,你是便衣警察吗?他摇摇头。又问,是小孩的熟人亲戚或老师?他也摇摇头。
是的,我们的问话有我们的逻辑:闲事少管,别人的小孩少搭理,省得遇到熊孩子吃不了兜着走。各扫门前雪,甭管他人瓦上霜。
在大多数人眼里,要管的,都是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不得不管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一批批日渐长大的熊孩子发展成了坏青年,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如果我们也能遵循一个原则,只要是孩子,大人便有责任引导、教育他们,——把所有孩子视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也就成了所有人的孩子!如此一来,孩子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正确的引导,在他们的成长中,就不会有太多的空档,也就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记住,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