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结字,如何险中取胜?
首先要明晰“险”的审美意蕴
攲侧不正谓之“险”,它是对平正的偏离或破坏。“险”与“正”相反相成,共同演绎精彩,规避单调。在艺术中,“险”是重要的审美范畴,追求“险象环生”成为许多艺术创作的共同倾向。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曾熙《书林藻鉴》说:“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故'不稳’。愈'不稳’则愈妙。”书法对“险”的重视和追求,是对实用写字的一种超越(实用写字只求平正,不求险绝),这种超越,在其向艺术的升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本文对书法之“险”的探讨着眼于结构层面,除另有注明外,范字选自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险”的营造方法
为增进对结字之“险”的直观认识,加深对造险方法的理解,本文图示以美术字为对比。(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1
体势攲侧法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结构造险法。它也可以理解为字形或构件的中轴线由垂直变为倾斜。体势攲侧通常有两种类型: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1.整体攲侧,即整个字的体势发生倾斜,仿佛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望之即险势横生。在章法处理中,为突出平与险的对比,营造纵横奔突的气势,整体攲侧的造险法被广泛运用。即使是在楷书中(特别是魏晋小楷),字形整体攲侧的情形也不乏其例,它们是“世俗中的另类”、 “有序中的无序”,格外引人注目。如下图。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2.局部攲侧,即一个字中,要么部分构件体势攲侧,部分构件体势平正;要么所有构件的体势均攲侧,但攲侧方向各异,甚至截然相反。局部攲侧广泛运用于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复合结构等各种类型的字中,为结字之“险”打造出一片最靓丽的风景。它犹如川剧“变脸”,即便同使一法,亦变化万千,令人有神奇莫测、应接不暇之感。如下图。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2
错位叠置法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字中上下构件作方向相反的左右移动,此时上下构件的置放方式即构成错位叠置。错位叠置会使上下构件的重心连线发生断离,使字形结构危危可岌,产生类似断壁悬崖的险绝效果。若以字头为参照物,则字底的移动可以往左,也可以往右,错位叠置的形态也随之变化。在造险方法中,错位叠置法的使用频率很高。如下图。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3
头重脚轻法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头重脚轻的造型,给人以稚拙、可爱及重心不稳的感觉。从幼儿一步一晃的蹒跚学步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幼儿的身材与成人大相径庭,以头为基本单位,成人身高约为8个头,但幼儿仅为5个头。幼儿头重脚轻的形体决定了其给人的安稳感远逊于成人。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与此相仿,书法家在进行结构处理时,营造头重脚轻、上大下小的字形,稚趣、险态便自然而生。在魏碑中, 《爨宝子碑》饶有奇趣,别具特色,正与头重脚轻法的大量运用有关。如下图。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4
“金鸡独立”法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平衡感的获得,在三维空间中至少需有三个支点,在二维平面上,至少需有两个支点。“金鸡独立”、单脚着地的造型,仅有一个支点,因此其造型语汇传达的不是平衡感,而是险倾感。在书法结构的处理中, “金鸡独立”法的运用经常出现,它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1 .笔画的高低调整。把本为双脚着地的两个笔画,通过一高一低的调整,使之变为单脚着地的造型,类似一脚脚尖踮地、一脚后抬撩起的芭蕾舞姿,以此营造字体的险势。如下图。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2.偏旁的升降变化。把本为齐头平脚的合体字,通过偏旁一升一降的变化,使之变为“金鸡独立”的造型,字势的险峻感、字形的参差感随即呈现。这种情形通常出现于左右结构的字中。如下图。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5
“斜面效应”法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置于平面的物体呈静态,有安稳感;置于斜面的物体呈动态,有险逼感。这种“斜面效应”用之于书法,主要是通过横画的走向调整以制造“险坡”来实现的。(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在横画走向的调整中,左低右高的横画几乎一统天下,大家已“眼熟能详”,不足为奇。偶有左高右低的横画出现(如一些篆隶、魏碑,特别是民间书法),那种别样的险仄,让人倍感新奇和有趣。如下图。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险”的尺度把握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险”的尺度把握并非易事。对初学者而言,最易犯的毛病是“不足”:看不到“险象”所在,更不敢“履险蹈危”,导致字形平淡无奇,波澜不兴,缺乏“看点”。(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对求新者而言,最易坠入“过之”的陷阱:专尚怪异,刻意求变,强行扭曲,硬造险势,致使字形险则险矣,但险而失度,险而不雅,险而无韵,可谓得不偿失。这种情形在当代书法中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对于“险”之尺度,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区间”,而不愿意理解为一个静止的点,一个绝对值。因为若是后者,书法家的“造险”结果极易千人一面,万字雷同。(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若是前者,书法家则可以优游其中,从容发挥,自由创造,各得其所。他可以选择临近上限的区域, “出夷入险”,创造出奇异超迈、跌宕多变的书风,如米芾;他可以选择临近中间的区域,“通险畅机”,创造出平易温和、儒雅安详的书风,如赵孟頫 ;他还可以选择临近下限的区域, “化险为夷”,创造出不激不厉、宁静冲淡的书风,如弘一。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关注“书法入门”,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上述“不足”的情形是尚未进入这个区间,“过之”的情形则偏离了这个区间,这两种情形都是应当避免的。艺术强调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追求“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
原题:论结字之 “险”
作者:邱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