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藏医药文化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文献丰富,内容广博,在世界医药文化领域独树一帜。而在青海就有这么一座反映藏医药的博物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青海西宁,它是一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是了解藏医药和藏文化的绝佳场所。徜徉于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能够感受到藏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藏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于2006年9月开馆,由南、北两馆组成,北馆以藏医药为主题,南馆则展示丰富多彩的藏文化。博物馆建筑秉承传统藏族建筑特色,北馆采用坛城的建筑理念,南馆以转经筒和经书为造型。
博物馆内共有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58件。走进北馆,北馆内陈列的60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80幅藏医唐卡、200多件古代藏医医疗器械、3000多种藏药药材标本,向人们全面的展现了藏医学的悠久历史和丰厚内涵。
藏医史展厅讲述了藏医药学发展的7个历史时期,以及28位历代著名藏医药学家的故事,并且通过这一位位造诣高深的藏医药学家对疾病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法,展示了作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的藏医学绚丽多彩的画卷。
藏医学藏语叫“索瓦日巴”,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在积累自身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汲取欧亚传统医学精华而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药学体系。约公元前1930年,西藏普兰县一带的苯教创始人辛饶之子杰普赤西收集民间医疗经验,整理成《解毒雍仲旋》一书,为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藏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医学实践而形成了一种藏医的职业道德规范。其中包括了十一条亲医德思想,七条行医准则,共有四级医生的等级职称。
西藏的吐蕃时期,可以说是藏医学史上最重要的阶段。当时,数以百计的外族医生来到藏地弘医,数以千卷的医学著作被译成藏文,产生了《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甘露宝瓶》等一批迄今仍被藏蒙医生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是藏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生于8世纪的他创办了首家藏医学院,并著有30多部医学著述,其中《四部医典》历时近20年编著而成,是藏医学的必修经典。《四部医典》的问世,标志着藏医学形成体系,走向成熟。
古籍文献展厅陈列着大量的藏医学古籍文献,其中《金光明经》、《般若经》、《药物图释·白银镜》、《松赞干布遗训》为国家珍贵古籍。体量最大、最引人瞩目的,是一部重达1.5吨的《四部医典》手抄本,由西藏7位著名书法家和工艺大师历时4年完成。
手抄本纸张采用传统藏纸工艺制成,原料来自狼毒花根茎,纸张耐腐防蛀,能长期保存。纸面晶莹闪烁,华贵典雅,撰写文字的颜料用金、银、珍珠、玛瑙、绿松石调制而成。手抄本置于桦木制作的夹经板中,夹经板正面为雕工精细的上百尊形态各异的佛像。
在藏语中,“曼巴”指的是医生,“曼唐”指的是记载着医药的唐卡。曼唐器械展厅内展出的80幅唐卡,是根据西藏医算院收藏的17世纪曼唐原件临摹而成,共包含6480幅彩色图案,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藏医药学精华。
这些记载着藏医学的唐卡,可谓是医药学史上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的画面。
除了唐卡外,展厅里还有180多件古代藏医使用的外科手术器械,藏医有发达的外科手术治疗,包括涂擦疗法、放血、艾灸、穿刺、切除等。常用的外科器械分为:检查疼痛用的器械,各种手术钳,放血用的器械,穿刺用的器械,以及各种小件器械。
展厅里这些藏医手术器械多以合金为材质,做工精巧,部分器械头部及手柄采用镀金银、错金银工艺。通过唐卡和器械,证明了2000多年前藏医就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外科技术。
藏药标本展厅内,展出了2000多件青藏高原上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的标本,这里是高原生物学的一个最精彩、最集中的展示课堂,向人们展现了在青藏高原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药物。
在藏医药学中矿物药占了很大的比例,藏药矿物药是传统藏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厅里对矿物药也做了全面的介绍和展示。在藏药史籍《月王药珍》中就记载了藏药矿物80种。
在展厅内,可以看到草果、藏红花、牛黄、熊胆粉、玛宝、麝香等青藏高原常见的植物、动物类药材,还有不少珍稀药材标本。
可以入药的动物和矿物标本。
展厅内还介绍了藏药的加工与炮制,藏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其外观形状、性味功能及临床作用等均可产生一系列变化。在炮制中,对矿物药材的炮制最为奇特,它的炮制方法可分为火制法,水制法,水火合制法三种。
天文历算展厅介绍了藏族历算与生活、医学的紧密联系。藏医学的诊断、治疗、药物采集和炮制等都要严格遵守天时、顺应自然规律,比如脉诊的最佳时间是朝阳初露时,不同季节应采集植物的不同部位入药。
天文历算学是藏民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文历算展厅利用砂制时轮坛城、天文历算工具,古籍、唐卡等手段再现了藏族历算日月星辰运行的状况,它对藏民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影响。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长618米的唐卡。据说,博物馆建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展示这幅唐卡。这幅唐卡名为《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从策划到完成历时27年,由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的400多位美术大师创作而成。
据说,这幅唐卡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长达410米,若整幅唐卡全部连接起来将是一幅壮丽的千米长卷。由于唐卡太长,只能在展厅内蜿蜒曲折的向人们展示,但这蜿蜒曲折的展线增添了观展的趣味性,让人感觉仿佛溯游于历史长河。
这幅唐卡画面精细、色彩绚丽、气势恢宏,被誉为当代国宝。唐卡的主创者宗者拉杰,是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一位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这幅巨作将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天文、地理、习俗等内容系统、生动地展现出来,堪称藏族文化艺术“百科全图”。
博物馆南馆的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展厅,以丰富的文物展示了青藏高原的文明发展历程和丝绸之路的灿烂图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聚居着藏、汉、蒙古、土、回、撒拉等民族,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南馆还有藏族服饰、卡垫、书法、建筑等展厅,展现了独具魅力的藏族民俗文化。在藏族服饰展厅,一件唐吐蕃时期的红地团窠对鸟纹锦袍,这件形制独特保存完整的锦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地毯在藏语中是“卡垫”,意为“覆在上面的垫子”,其织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卡垫展厅展出了不同规格的藏族织毯、织垫,图案丰富,色彩瑰丽,体现了藏族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趣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