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村俗话:“富不添丁,穷不添女”,是什么意思?还受用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传至今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社会生产生活的一种缩影,当然,时至今日,有些俗话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变得不受用了,例如今天要讲的这句俗话——“富不添丁,穷不添女”,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人为何认为富不添丁,又为何认为穷不添女?
第一、富不添丁。
众所周知,古代是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古人重男轻女,与古代的农耕社会是分不开关系的,因为古人认为,男子比女子身强体壮,是主要的劳动力。但是对于古代的富人而言,已经摆脱了男耕女织的限制,他们能够有足够的仆人、家丁从事农业劳作,不愁吃穿的情况之下,如果家中的儿子较多,反而会引发另一个问题,那便是家族财产的纷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最为富有的,莫非帝王了,然而人们却说,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争夺权力和地位,帝王子嗣之间,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祸起萧墙,即使兄弟少,则如三国时期的曹植与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果兄弟多,则争斗越剧,最惨烈的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了。
帝王之家之嫡长子继承,王侯将相是分封制,而古代民间的豪门望族,也是子承父业,而如何分配财产,则是成为大问题,孩子越多,父母到时就越左右为难,如果平均分配,对于实力强的孩子而言不公平,如果不平均分配,则分得少的也会愤愤不平,不患寡而患不均。
还有一句俗话,叫“艺多不养家,儿多不养娘”,古人认为,财产的分配如此,而责任的分配,也是如此。三个和尚没水喝,各自推卸责任,最终就会出现了“儿多不养娘”的现象,总而言之,富不添丁与儿多不养娘,一个是争夺利益,一个是推卸责任,表现不同,本质却相通,那便是人性中的趋利避害。
第二——穷不添女。
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承香火的是家中的男丁,而古人认为,女孩则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到头来只是赔钱买卖。与此同时,富人和穷人又有不同,穷人本身就没有财产供给孩子继承,多养一个男孩,则多一分劳动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外古人还认为“穷养儿,富养女”,贫穷能够锻炼男孩的毅力和斗志,倘若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考取功名或者获得战功,那么整个家族都得以翻身。
相反,穷人本身资源就有限,如果养了女孩,最终还是嫁给别人家当媳妇,还得倒赔一份嫁妆,况且古代的女孩嫁出去了就很少回娘家,古代的富人,千金小姐尚且能招驸马,无论贫富,哪个女孩又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头之肉。而穷人嫁女儿,父母则要忍心平白割舍多年的感情。
总结:
时至今日,这句俗话“富不添丁,穷不添女”,已经不受用了,因为如今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这句俗话,反映的是过去式,是古代特定的封建背景时期,因此,要辩证地去看待古人留下的俗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