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461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父母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才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中秋节回老家,发现外甥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状态和跟爸爸在一起时完全不同。
玩乐高时,外甥搭一个城堡给妈妈看,妈妈看完就夸:“真漂亮啊!我都想住进去了!”于是外甥更起劲了,接下来半个小时都在认真搭建城堡,即使城堡歪了、塌了也不气馁。可当他造了一个花园给爸爸看时,爸爸的回答就很负面:
外甥越听越生气,一脚就踹飞了半天才搭好的花园,还涨红着脸嚷嚷:“我再也不建花园了!”心理学上有一个“暗示效应”,说人会无意中接受其他人发出的信息,从而做出与信息相对应的反应。家长说孩子的作品“丑”,说多了,连孩子自己也对作品不自信了。家长说孩子“不行”,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接受这一点,并失败给家长看。人的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循环。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比如父母骂孩子笨,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是个笨蛋”的观念,于是真的越来越迷糊,脑子越来越不好使。
父母的“消极暗示”
对孩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看过一个新闻,沈阳一个16岁男孩,24小时内纵火8次!因为父亲经常打他、骂他、训斥他,还扬言他“早晚得进监狱”。经常收到父亲的这些消极暗示,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他真的按照父亲所说,越来越不听话,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爸爸暗示他“早晚得进监狱”,他就真的“进监狱给爸爸看看”……国际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的故事:她是老二,出生时让妈妈受了很多罪,所以一出生就被妈妈讨厌。有一次她穿了一件没过膝盖的短裤,妈妈就指着鼻子骂她不要脸。有一天她没做家务就出去玩了,妈妈骂完让她写承诺书:以后先做家务再玩。她不写,妈妈就逼她吃老鼠药,还说:“我给你的生命我有权利收回!”从医院回家后妈妈又骂她故意吓唬人,让她“不如真的去死”。总觉得自己就是妈妈所说的那种人,又贱、又垃圾,“过分不堪和龌龊”,“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总是习惯性地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习惯性地自我批评、自我否定,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又自卑地苟活着。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
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
如果大人总是评价孩子这里不够好、那里不够出色,孩子就会真的在这里、那里形成坏习惯,“坐实”大人的差评。父母批评孩子粗心大意,结果孩子非但没有变认真,反而越来越粗心。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他才会往优秀的方向发展
小时候的他经常抽烟、打架、逃课、盗窃,小小年纪就沾染了一身恶习。爸爸的管教方式也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责骂、暴打。每当他跟同学发生争执,爸爸二话不说就认定他不对,认定他就是那个“坏孩子”。萧敬腾自己也默认了爸爸的差评,认为自己是个“坏蛋”、连基因都是坏的,直言“我生出来的小孩绝对是个坏蛋”,以后不打算生孩子,考虑领养。这样自我否定、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萧敬腾,后来怎么走上正途并找到理想了呢?老师无意中发现,他学架子鼓的三个月里没有打架斗殴,便鼓励他:“专注做音乐,说不定以后还能成为大明星呢!”
“原来,我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原来,我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
原来,我有当大明星的潜质……”
从此,他慢慢远离了狐朋狗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音乐中去,这才有了后来我们所认识的“流行歌手”萧敬腾。
“与说教、批评、责罚等手段比较,不着痕迹地暗示有着更为神奇的力量,能更快速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不着痕迹地暗示,反而给了孩子春风化雨般的勇气,让他不抗拒变好。能抓住这种心理的教育者通常不费吹灰之力,更能教出优秀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某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后,他交给老师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学生名单,暗示这些学生很有前途。8个月后,他对这18个班的学生复试发现: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改善,性格也变得更开朗、自信。名单上的学生正是接受了“我有发展前途”的暗示,从而更努力地向“有发展前途”的形象靠拢,由此激发了各方面的潜能。大人假定孩子是优秀的人,孩子便不断向优秀者努力,证明大人所言不虚。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自证预言”,即人会不知不觉按照预言行事,最终让预言成真。大人夸孩子不挑食,孩子就乖乖吃掉哪怕本不喜欢的食物,来证明自己不挑食。大人夸孩子懂礼貌,孩子就越发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向有教养的好孩子靠拢。哪怕遇见挫折,他也能努力克服,不让自己辜负大人的期盼。
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因为相信父母,父母的所有言行都将成为孩子行为反应的指南。
网上看到一个孩子,才三岁就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并且爱跟家人分享,独立又暖心。
“你今天能自己吃饭还没有把汤撒衣服上,妈妈觉得你真的长大了。”
“今天你能主动叫爷爷奶奶,这是懂礼貌的表现,妈妈觉得很开心!”
“今天吃完零食的口袋没有扔地上,学会讲卫生了,环卫叔叔阿姨都会很喜欢你,觉得你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人类天生喜欢被表扬,尤其是弱小的孩子,更渴望得到亲人的支持。除了口头上的鼓励,家长还可以利用眼神上的期许、肢体动作上的认可等方式给孩子加油打气。越是被鼓励的孩子,越能做出符合家长期待的行为举止。
“当孩子一件事做得不对时,家长不要大喊大叫地去纠正,否则他就会强化这个事情的印象。”
所以即使孩子犯错了,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过激反应反而更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加深消极暗示。有一次考试,他儿子写错了一个字,还是樊登的“登”字。樊登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夸他:你这种做法在古代是很高级的,叫“为尊者讳”,古人在写爸爸的名字和皇上的名字时都不直接写,要写错一点才可以,是忠孝的表现。孩子不但学到一个古代文化知识,反而对“登”字记忆深刻,从此再也没有写错过这个字。总盯着孩子这些不好的地方,就免不了批评孩子,在负面语言暗示下的孩子更容易固化自己的不良行为,积习难改。心理学上认为,大脑更容易接受负面信息,所以通常我们会发现:当孩子端着一杯水时,如果对他说:“别洒了”“别晃悠”。孩子就很容易手晃动、把水洒出来,因为他的大脑接受到信息的是“洒了、晃悠”。当孩子考试紧张时,如果对他说:“别紧张”“别害怕”。孩子就很容易紧张害怕,因为他听到的词汇是“紧张”“害怕”。所以,家长跟孩子交流时尽量不使用带有消极意义的词汇,多说积极方面的词汇。
不说“别洒了”,而说“端平、端稳”;
不说“别紧张”,而说“放松、心静”;
不说“你挑食”,而说“你吃得很香”;
不说“你真笨”,而说“你真努力”;
不说“你太胖了”,而说“你再瘦点就更好了”等等。
家长期待孩子做出什么行为,直接说该行为对应的正面词汇即可。
“如果你认定孩子会不听话,他大概都会如你所愿;相同的,如果你认定他会合作,他也会如你所愿。你正向的期待建立了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你希望孩子追求卓越,那么从今天开始,多给他一些积极的暗示吧!你给孩子的积极暗示越多,就越能给孩子带来自尊、勇气、信心。爱孩子,就应该赐予他改变的力量,他将变得强大而自信!
如果您是孩子妈妈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妈妈成长平台
妈妈抱团(微信号:mmbaotuan)
好的妈妈,永远不停下成长的脚步。
关于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妈妈抱团,和千万妈妈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