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Alpha专栏| 观刘晓辉新作展“转身”有感
刘晓辉“转身”展览现场,图片由刘晓辉和马凌画廊提供
什么是今天的艺术,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是不是先回答这个疑问:画的跟达芬奇一样好,对于当下意义何在?如果不能清醒认识这个提问,那么永远分不清,什么才是艺术家,什么是爱好者。
中国不少人从小学书法,可书法家却已经基本消失了,不管哪个协会,多高的地位,写出来大多都不过捡拾前人牙慧,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现实。对于绘画也是一样,就算你把技术学到达芬奇一样,你画的再好,还是美术爱好者,说到这里,答案已经一目了然:创造力,才是艺术进步的关键,甚至可以说就是艺术本身。
当一个人有了创造力,是不是就不需要技术了,这是今天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前人那么多技术,都要学习,毕竟没有人跟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蹦出来,可怎么进步,就不一定了,但是,从时间轴去观察,就能发现创作是否在进步还是退步,这里面的奥妙,就是技术和内容之间的关联。
每一个艺术家,哪怕创造力如毕加索,都有一条自我前进的轨迹,而随着这条轴线,去研究每一个节点之间,技术的走向,是不是逐步深入,是不是更上层楼,则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以塞尚为例,维克多山和他前面画的风景,最大区别就是对于自然内部的认识,逐步摆脱印象派表面光影,进入物体,然后再用整体思维,去将所有内在感受写出来,这个创作轨迹,将塞尚推向了艺术的巅峰,这点和元代黄公望异曲同工,两个东西方巨匠,相距几百年,可达到的成就差强相仿。
刘晓辉“转身”展览现场,图片由刘晓辉和马凌画廊提供
前面说了这么一大段,再来看刘晓辉的展览,就能明白艺术家思考的路径,从第一个个展到今天,从精细到毫厘的坦培拉,到大块结构的抽表,刘晓辉一点点褪去身上的学院气息,从一个美术爱好者走向真正艺术家,开始建立从属于自我的主观世界。
刘晓辉
《无题-搬石头的动作,帆,石头和海》
2018-2020
布面油画
200 × 250 cm
把别人的技术化成自我笔墨,是所有中国画大师的必须路径,西方艺术家也是一样,只不过提法不一样,他们会说,站在巨人肩膀上,怎么站上去的道理,中西殊路同归。
刘晓辉在环铁艺术区小工作室里,开始琢磨的苦恼,到了今天似乎依旧,只不过思考更加深入,自我技术的完善更为明显。想起那张涂抹了半年的打高尔夫,就能知道,那半年之中,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之后,摸索出对于人物的实在感受。
刘晓辉
《无题-石头,动作,帆和海》
2018-2020
布面油画
200 × 300cm
我们今天生活的中国,日新月异已经不能完全囊括,一个小时就能变个天翻地覆,阿尔法狗出现前,没人能想到这么快,人类就得跟机器学习围棋,艺术家想要把握昨是而今非,就必须深入内心,而不是外在,去切切实实体验。
那股一往无前,又不讲道理的现实存在,普通人没有时间思考,文学家凭借文字记录内在体验,真正能让人实实在在看见的,就是美术。惟恍惟惚里面,藏着我们活着本身,是所有当下体验的总和,而这,才是今天中国艺术的真正所在,否则,哪怕你比达芬奇技术高,比缇香画的好,你还只能是别人技术的追随者,只能算艺术爱好者。
三不男人,是渣男的代名词,可对于今天艺术来说,不确定,不可说,不总结,这三不,也许才是现代艺术的根本。当一个艺术家,哪怕取得巨大成就,一旦没有了三不,把过往经验变成套路,对不起,也就意味着离开了艺术,变成重复过去的匠人。
刘晓辉
《无题-走廊与光影》
2015-2019
布面油画
180 × 160 cm
回到刘晓辉绘画,似乎这几年,有一类题材,他都在画同一个女人的各种背影,姿态稍微略有差异,可看上去图像没有什么大分别,那么到底他在搞什么东东?有人会说,这就是故弄玄虚。
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就我这个非专业评论家来讲,我觉得他在破除自我过去对于绘画的执念,把过去所学的还给别人,而把内在对于绘画本身的体验,一点点沉淀,这种创作方式,跟美国抽表大师Franz Kline异曲同工。
图像作为一个材料,不再是绘画的主题和目标,而对于当下那一张所画结构材料的反复推敲,才是思考的对象,稍微变动一点点的姿态背后,是无数次停笔时候的感觉,和再次落笔的探索。
刘晓辉
《无题-画面前的动作一号》
2018
布面油画
180 × 200 cm
刘晓辉
《无题-边界与障碍》
2015-2017
布面油画
180 × 160 cm
我没法完全将刘晓辉走过的道路,用文字理清,就我和他这么多年的交往,大体能够把那种感受说出来。当然,读完之后,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说法,可不能否定,他正在进行工作的重点,就是摸索自我对于绘画的认识,而这种探究的过程里面,充满了对于过往头脑里面那些难以逾越,那道道墙的扬弃,还有,就是对于更多疑问的回答。
有人说,人生就是无奈和等待,艺术也差不多,刘晓辉的绘画,注定伴随疑惑和解锁,不断向前展开。
本期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