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你要钱,父母的做法影响一生

曾在一个亲戚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6岁的女孩跑到妈妈面前要钱:“妈妈,给我十块钱吧?”
妈妈头都没抬地问:“不行!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女孩一下愣住了,说道:“同学都有零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我没有!”
“别人有你就得有?这么想要就认别人当妈去啊!”妈妈恼羞成怒,大声斥责道。
女孩吓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不懂为什么妈妈会为了十块钱突然翻脸。
也许是看到孩子要哭了,妈妈开始讲各种理由拒绝她,但结果就是——不会给钱。
孩子失望地带着哭腔大声问道:“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见不得我开心?”说完便跑回了自己的房间,不再出来了。
场面一度有些尴尬,妈妈为了缓解气氛,跟周围的亲戚寒暄说:“小小年纪就要钱攀比,长大了还得了?”
妈妈说得有理,孩子却也受了委屈,除了心疼这个女孩之外,旁人似乎也帮不上任何忙。
因为,给不给钱,真的就是这个妈妈的权力。
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她拒绝孩子的方式,除了斥责、威胁、谩骂,还有这种高高在上、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态度。
仅仅是因为孩子要了十元的零花钱。
这种感觉,微博上许多网友深有体会:
@小七:“小时候每次妈妈给我钱,总要念叨两句自己赚钱不容易,后来我宁愿不要钱,也不想听她说这些话。”
@你不在我在:“我妈每次给钱,都是随意往桌上一扔,我感觉就像被施舍了一般。怎么说呢,钱给了,但我心里很别扭,总过不去这道坎。”
@caddie晴:“我小时候从不问我妈要零花钱,因为根本要不到,还会招来一顿骂。有时候为了交学校的正常收费,她也会借机威胁我,不听她的话就不给钱。这种无助、屈辱的感觉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为什么有些父母,总会在金钱这件事情上对孩子处处较劲?
知乎上,点赞最高的答案是:因为只有在钱上面,父母能完完全全地控制我们。
确实,中国许多父母的控制欲特别强,尤其是在金钱上更甚。
因为,对金钱的支配权,也是体现父母权威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一种方式。
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孩子问大人伸手要钱的时候,本质只是说明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不管是生活上、玩乐上的需求,还是真的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们第一想到的“求助”对象,都是父母。
但很多父母却把“给钱”这件事当作控制孩子的武器,把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和爱践踏在脚下。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定会出现裂缝,甚至就此崩塌。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知乎上,有个关于“问父母要钱”的真实故事(来源知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男孩。
一年暑假,班上两个女同学到他家串门。
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同龄女孩交往。后来,女同学提议去街上转转。他身无分文,便去找母亲,希望给他一点零花钱。
妈妈不肯给,他一再恳求。最后妈妈掏出五毛钱,扔到地上“拿去!”
他弯下腰,捡起那五毛钱,和女同学上街了,请她们一人喝了一碗茶,就各自散去。
当年的男孩子现在30多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也早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
但他一直不肯结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这样过。
他说,这一切都源于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钱。
对于这个男孩来说,他是懂礼貌、有教养的,知道朋友来访应该热情款待,所以,他去寻求妈妈的帮助,向妈妈要一点零花钱来招待自己的朋友。
在他伸手的那一刻,他对妈妈是依赖的、信任的,在他心中母亲的形象是完整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帮助的人。
然而,随着扔到地上的那五毛钱,男孩的尊严彻底被母亲踩在了脚下,碎了一地。
男孩虽然觉得屈辱,但却又不得不接受,因为他需要这五毛钱,他不能拒绝。
痛苦的是,母亲的态度让他觉得绝望,最信任的人伤害他最深;
矛盾的是,他不明白,这只是一个合理的请求啊,为什么母亲会如此对待他。
这种屈辱却无力反抗的感受伴随着他直至成年。
然而,最令人讽刺的是,这位母亲可能从头到尾都不知道,儿子因为这五毛钱心理上发生了如过山车般的变化。
当知道问父母要钱=屈辱=痛苦之后,有的孩子可能会隐藏起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变得小心翼翼,委曲求全;有的孩子则会另辟蹊径,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自己的需求,比如对父母撒谎,甚至去偷、去抢、去犯罪。
不入流的父母,只会想着用对金钱的支配权来彰显自己的权威,而聪明的父母懂得用尊重孩子,来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
要钱与被要,是小孩和大人之间永远的博弈。
永远不要轻视孩子问自己伸手要钱这件事,因为不同的对待方式,会给孩子带去无法预知的后果。
1.孩子要钱就大方的给——无原则的满足只会养出白眼狼
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南京一名34岁的海归男,回国后不工作,啃老十多年。父亲实在看不惯儿子整天游手好闲,一气之下,卖掉了给儿子买的轿车,还将儿子家里砸得一片狼藉。父亲气愤地说道:“我在他身上花了几百万了,车和房子都是我买给他的。”
网友惊叹:原来一个10多年不工作、没有收入的人,竟然可以有车,还有房!
儿子的不上进,父母难辞其咎。
这种不让孩子在金钱方面受任何委屈,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原则地去满足的教养方式,只会把孩子养成白眼狼。当他们无止尽地找父母要钱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时候,父母再想后悔就晚了。
父母对金钱的给予过度无原则,把一个普通的孩子养成富二代,这样的行为不是爱孩子,而是在亲手毁掉孩子。
2.孩子要钱就讲条件——践踏孩子的自尊只会换来恶果
在央视节目《一线》中,曾经采访过一个少年犯。
讲到他的犯罪心路的时候,他这样说:
小时候问父母要钱,总是被他们讲条件、羞辱,于是干脆就不要了,因为去偷,去抢都比问父母要钱容易。刚开始需要钱的时候,就找同学要,一点小钱他们也不敢伸张,后来胆子慢慢大了,就开始抢劫犯罪了。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而大多数父母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尤其是在金钱上。
面对孩子伸手要钱,家长觉得逮住了教育的机会,甚至拿孩子正常的用钱需求来威胁孩子,就因为他们没办法妥协。
拿孩子暂时没有能力拥有的东西来要挟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失败。
3.孩子一要钱就哭穷——会让孩子的内心严重受伤
有很多网友有同样的经历,自己的家庭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没有穷到揭不开锅。可小时候,父母在对他们要钱的态度上,出奇一致:
“我们赚钱很辛苦,舍不得吃穿就是为了供你读书,你还乱花钱?”
“别总想着买这买那,别人有是别人的事,我们没条件就不要想。”
“不要总跟同学比吃穿,怎么不比比学习成绩呢?”
……
这些话是不是特别耳熟?
这些看似特别有道理的话,实际上让孩子倍感压力。
一位网友说,直到现在,自己花钱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愧疚感。
过度的“哭穷”会让孩子有严重的匮乏感。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的懂事、不任性、顺从父母,但实际上,他们往往是悄悄在压抑自己合理的需求,变得“不敢要”甚至“不配要”。
他们最终会知难而退,放弃自己的正常需求。
而这种自卑、不自信的心态一旦萌芽,就会跟随孩子一辈子。
《无条件养育》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父母总是殚精竭虑地思考该如何管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忽略了从根本解决问题。
有个小故事:
孩子说:“妈妈,给我50元钱我要买东西。”
妈妈答:“我猜,你要钱买东西一定是想制造一个惊喜吧?”
孩子兴奋地回答:“妈妈,你是怎么猜到的?艾伦要过生日了,我要买一把漂亮的羽毛扇子送给她。”
妈妈答:“因为我也特别喜欢那把扇子呀。但据我所知,那把扇子只需要10元钱就能买到,所以我只能给你10元钱,如果买不到你再来跟我说好吗?”
孩子高兴得答应了妈妈,拿着钱开心地走开了。
所以,当孩子开口要钱时,我们到底该怎么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要给孩子说的权力。
当孩子跟我们要钱时,不要上来就是打击、拒绝甚至是咒骂:“你一个小孩,要钱干什么!”
正是因为孩子看起来不需要花钱,而跟父母要钱时,一定有特别的理由。
有个小女孩跟妈妈要100万块钱,被妈妈批评了一顿后,孩子哭着说:“我就想给妈妈买一串项链,小姐姐说大人的项链都很贵,要100万......”
妈妈听后后悔不迭。
孩子敢于伸手向父母要钱,其实是好事一件,那证明,父母是他最信任、依赖的人,他们才敢于说出心里的话。
其次,当孩子要钱的理由父母不能接受时,不要谈钱色变,甚至辱骂孩子,一定要给孩子留自尊。
因为斥责、咒骂的话,只会给孩子增加内心羞辱感,毫无意义。
父母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给或不给、给多少的决定。
如果孩子要的东西确实超出父母的经济承受范围,没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用遮掩或哭穷,大方告诉孩子即可:
“爸爸妈妈现在没有这么多钱,等发了工资再给你买。”
“这个东西有点贵,妈妈没有那么多钱,等攒够钱再买可以吗,你一定会体谅妈妈的吧?”
这样,孩子尽管不能立即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是他们会知道不是自己不配得到,而是父母确实暂时有困难,但父母还是爱自己的。

父母不需要多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孩子也许只是跟父母要了几块钱,但背后却能折射出很重要的金钱教育。
正如《穷爸爸富爸爸》中说的:“金钱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他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让他对金钱有认识。”
面对金钱,父母要先拿出不卑不亢的正确态度,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坦然面对。
所以,当孩子下次伸出小手跟我们要钱时,不妨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跟他好好聊聊吧!
也许你的那个小人儿,是想给你一个惊喜呢!
END
本文转载于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最贴心的科学早教公众号,转载已获授权。
插画:在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