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什么?人类意识能跨越时间,难道我们不是三维生物?(下)

(上)

意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意识?它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运作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它虚无缥缈,有时候又会觉得它真实存在,意识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神奇的存在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从事探索意识的根源,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依然无法达成共识。

我们每个人都在真切地感受着这个客观的世界,一切感觉、思念、信念等被我们称作意识,每个人可以体验到的也是各自的内在感受,而他人的感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每个人的意识都具有主观性、封闭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 20 世纪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意识不属于科学范畴,研究意识被当成一种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意识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但在很多意识领域的专家却低估了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最初他们认为只要分析出大脑的物理结构,找出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意识便可迎刃而解,然而意识和其他任何科学问题都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知晓别人的内心,如果只是从第三视角观察的话,意识就变得毫无意义。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脑活动对人类行为的管理和支配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大脑是如何产生情感和体验感依然无法解释,而神经元之间互相传递的信息是如何形成感觉的,同样无人能够解释,一般的方法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当然,科学家对不可观察的事物也是有解决办法的,比如电子,科学家假设电子是存在的实体,这样便可以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例如闪电,而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对它的认识都是通过感觉和经历直接感知到的

对于意识来说,科学家能做到就是将大脑进行扫描之后,根据个人意识体验报告,将不可观测的意识和可观测的过程,例如脑电波等进行关联,通过这个方法科学家确定,例如饥饿感这种自身看不见的体验,与大脑的下丘脑神经活动有关,而这种关联的积累也并不完全是意识理论。我们需要的解释是自身产生饥饿感后为什么会和下脑丘的神经活动有关,或者说下脑丘的活动为什么会伴随着饥饿感?

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认为,一个纯粹的物理世界存在的一定是定量科学,而在他之前的科学家们则认为,物理世界中存在不同特性,比如气味、颜色等伽利略提出这些特性不是真正的在物质世界里,而是在意识中,进而规定这些特性不在科学范畴之内,这样的世界观造就了如今的科学背景。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我们可以在定量的神经系统数据和不可观测的体验感之间建立联系,但始终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会有联系。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科学家亚瑟爱丁顿认为,长久以来物理科学实质上并没有向我们解释物质究竟是什么,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实际上物理科学仅仅传达给我们有关物质的行为信息,比如质量、电荷等,而这些性质也只是行为来表现出来的,比如吸引力、排斥力、坚韧度等等,物理学并没有向我们解释物质的本质,物质如何存在自身,这也正是我们的世界观中存在的巨大漏洞。

于是伯特兰罗素和亚瑟爱丁顿建议用意识来填补这个漏洞,一个古老的观点也由此诞生-泛心论。

(下)

泛心论简单点理解就是,意识在物质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物理科学只是描述了物质的外在表现,意识则描述了物质的本质,再简单点理解就是思想解释物质。而意识的复杂程度也不相同,狗的意识比人要简单,鸡的意识则比狗更加简单,随着复杂性越来越简单,意识可能会在某一点上突然消失,也有可能只是非常虚弱且永不消失,这意味着即使再小的物质也具备某种意识。

泛心论地提出简单地将意识整合到了科学世界观中,但是意识具有不可观测性,这意味着任何超越纯粹关联的意识理论都是不可检验的,目前的科学方法仅仅为我们提供一些具有相关性的意识理论,也有不少科学家大胆地猜测,意识并不属于我们所在的三维世界,而是基于大脑存在,它与高维度一定产生着某种实质性的联系。

科学家一直对大脑都非常在乎,从任何角度看,人类的大脑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目前任何生物理论范畴,大脑是由大约140亿个细胞组成的异常复杂的器官,它充当着理解和解释意识,并由此指挥我们的肢体,因此科学家发现意识是基于人脑生理学而产生的。在量子层面,许多量子过程是由客观的意识认知决定它的结果,意识认为它是什么样子,它就会呈现出什么样子,这个结论与我们的世界观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坚信,意识与高纬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依据便是我们随时能感受到的“时间感”,熵增原理解释了时间的本质,它是指从有序向无序发展的不可逆的过程,但是从三维的物质法则来看,大脑能够意识到时间这个虚无的抽象概念,本身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如果从三维角度去看,在这个维度中,能够拥有和感受到的是只有当下,现在时存在的这个具体的三维世界而已,过去和未来的概念都不应该存在。对于意识本身而言,在一条时间线上能够构建出事件的过去和未来的走向,这已经超越了三维的范畴。这么说难道我们人类不是三维世界的,而是四维世界的某种生物吗?当然不是。

德国物理学家格雷戈里马特洛夫,在美国天文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认为宇宙系统在发展到人类大脑的复杂程度时,也会产生自我意识,马特洛夫团队长期用一组矩阵天文望远镜跟踪一个违反了自然法则运动的星系,他认为这个星系的运动是自主意识行为而并非自然现象。意识本身并不是依靠高智慧大脑而产生的,而是宇宙中任何一个具备生命的任何生命形态,只要达到一定的复杂程度时,必定会产生意识。

这种生命形态会完全超出人类的认知,但它不会违反熵稳的本质,至于复杂到什么程度,目前我们无法想象,更没有准确答案。科学家认为,这种复杂程度或许是开启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联系的关键,这种联系使未知生命形态产生的意识,能够具备四维空间的属性,假设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那人类的大脑或者其他生物的大脑,又或者我们宇宙中某个复杂程度已经具备意识的物质本身所拥有的意识,都与四维空间的高度有关。

关于意识,我们目前无法达到共识,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我们会有一门完全不同的科学知识-意识科学,意识科学不同于传统科学,更不等同于玄学假说,最终的结论时间会告诉我们,关于意识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