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汀州古城(夜景)
长汀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亦称汀州,集“千年古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于一体,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唐置长汀县,县名得自长汀村,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 故称为“丁水”,后加水成“汀”,得名“汀江”。州治迁于此,从而得名。长汀府汉代置县,自唐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始,历为州、郡、路、府所在地,“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它七府构成“福建八闽”。
历史上,中原地区兵灾不断,自两晋至唐宋,分多合少,为避战乱,世家大族、寻常百姓数度举众南下,逐渐汇聚于汀州,在汀江两岸繁衍生息,发育壮大成汉族的一支民系--客家,长汀于是成为中原汉人南迁的第一个聚集地,也是客家人聚居的第一座府治城市。后来,当汀州也起战乱时,已经成为客家的汉人再次南迁,汀州成为二次南迁的起点,从此客家广泛分布广东、广西、南洋乃至全世界。作为客家发祥地,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汀江更是被称为“客家母亲河”。
1929年3月,红军进入长汀,建闽西、赣南地区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于城关;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于汀州市。长汀自古以来,水通潮汕,商船络绎,送往粮食,运进洋油、布匹、食盐,甚至军火。红军进驻以后,长汀成为中央苏区对外贸易的窗口,成为苏维埃政府的东门户,成为各地党组织进入苏区的水上交通线,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红色小上海”。长汀还是中央红军1934年长征的起点之一,当年大批客家子弟参军出征,所以又称“红军故乡”。
长汀至今保存有众多较为完好的文物古迹,如始建于唐代的“三元阁”、“古城墙”等,已成为长汀的标志性建筑。还有风格独特的府城隍庙、云骧阁、南禅寺、刘氏家庙、李氏家庙等,共同见证着汀州厚重的文化内涵。此外,唐代宰相张九龄、法医鼻祖--宋代长汀知县宋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宋代诗词大家陆游、明代《天工开物》著者宋应星、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篡纪晓岚、以及长汀籍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等一大批文人志士,也都在长汀留下了足迹,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