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我的骑行岁月(散文)

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一度成为结婚必备三大件之一(另外两件是缝纫机、手表)。但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要凭票购买,在农村一个大队一年才能分配到两三张自行车票,还贵得厉害,所以一个家庭想拥有一辆自行车并不容易。1982年,我二姐出嫁,当教师的父亲想用一辆自行车做陪嫁,费了很大的劲才托人搞到一张票。村中偶尔有人家有自行车的,也基本是淘来的旧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自行车便光环褪去,成为一件普通商品,结婚三大件已变为“洗衣机、电视机、冰箱”,这里暂且不提。

虽然自行车光环不再,但对有些人而言,生活中还真不能离开它,我就是其中一位“资深骑行者”。我查阅过自行车的生产史,小小的自行车问世居然被列入人类历史上“超时代的发明”,且排名第三,是不是有些出乎意料?1861年,法国人米苏在巴黎制成第一辆自行车,此后迅速风行全世界。但起初这种自行车是没有橡胶轮胎的,骑起来屁股很是遭罪,又名“震车”。直到1888年爱尔兰兽医邓禄普受医治牛胃气体膨胀的启示,给自行车装上充气轮胎并获得成功。人们为何喜爱骑自行车?除了方便代步以外,用曹文轩在《草房子》的解释就是:“自行车之所以让人着迷……大概是因为人企望有一种,或者说终于有了一种飞翔的感觉。”

我身体发育晚些,上初中时个子仍然矮小,伙伴们学骑自行车时,我曾尝试过,但两只脚够不到蹬子,悬空的感觉让我胆怯,直到一年多后,我个子高了,才开始学骑自行车。没料到这一骑就是三十多年,至今未变。我上高中和大学时,因为没有出淮北市,距离学校都是三十多里路。当时交通落后,我们村子周围不通公共汽车,父亲给我搞了一辆旧自行车让我作为交通工具。连高中带大学一共七年,春去秋来,在一辆旧自行车的穿梭中,度过我忙乱而略显灰色的青春时代。有时也带远方的同学到我家玩玩,我对没有到远方求学,不能见识外面的世界有些遗憾,他们却对我在家附近上学,随时能享受家的温暖而有些羡慕。

1994年7月,我被分配到离家十几里路远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条件差,没有专门的宿舍食堂,更让我们无奈的是,时值年中,政府预算里面并没有新分配人员的工资,要新的一年开始才有。都上班了,总不好意思再问家里要钱,但回家吃饭还是可以的。于是我们这些人除了家在外地的几位老师住校外,其余的都是天天下了班朝家跑。交通工具依然是自行车,当时我父亲已经退休,便把他平时骑的一辆七成新的“大永久”给了我骑。因为一天来回四趟近70里路,再加上我带的课重,人非常累。慢慢的,我改变了骑车的方式,不再单纯的只是赶路。我把自行车背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一是思索一天的工作得失,如何改进。有一段路和不少本班学生同行,我便借机和学生谈心谈学习谈人生,有时也顺路到学生家家访,当时农村学生家长绝大部分都很淳朴,一看孩子的老师上门,热情异常,通过多次交流,我掌握了很多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因材施教,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另外,因为我的四季不断行走,对农村的田野风情和农村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小时候也帮家里干过农活,但毕竟以读书为主,年龄小,感受也不深。现在不一样,我本身不需要再种地,有了闲心情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生活的一切。骑在自行车上,穿行在田野间。我观察过刚露芽的种子和一天天成熟的庄稼,细细品味过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闲暇时放下自行车和父老乡亲聊聊他们眼中的世界,感受庄稼人的喜悦和哀愁。特别是傍晚时分,不止一次地,我停下自行车,站在高处欣赏层林尽染的秋叶,喷薄而出的朝阳,变幻多姿的火烧云,春去秋回高空的雁阵......这一切人、事、美景像雕刻一般永留我心中,多年以后,还常常在我的梦中出现。我曾在报刊等媒体发表过6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近30万字与我的这段生活历程有关。

可惜这辆自行车后来在我到附近矿区办事时被人偷走,因为自行车就是我的“腿”,不能影响工作,我旋即到濉溪县城又买了一辆永久车。这辆车陪伴了八年多,它见证了我结婚前后的这段生活,我家兄弟姐妹多,负担重。父亲告诉我们,一定供应我们上学,但出来工作后一切就要自力更生了。这时我们学校的老师中开始流行买摩托车,什么“铃木”“宗申”、“嘉陵”“本田”等等,五六千元一辆,带上头盔,一踩油门,“嗖”的窜出老远,很是时髦。可惜没多久就出现多起大大小小的摩托车车祸。我没有赶这个时髦,一是天性不喜欢赶时髦,二是一辆摩托车一年的油钱和维修费对工资不高的教师来说是个负担。我认为用这个钱进行家庭建设,假期旅游,买书订报更合算。另外结婚生子,都要花钱,摩托车当时属于奢侈品,不要也罢。我结婚后住我妻子学校里,路更远了,一天八十多里的路程依然全靠我的自行车出力。不过一年三万多里的行程严重损耗了自行车的寿命,到第九年的时候,车况已经到了“除铃铛不响,其他部位全响;除轮子不好好转,其他部位都转”地步,我毫不犹豫地把它当废品卖掉,转身又买了一辆质量较好,轻便快捷的名牌“捷安特”自行车继续我自行车上的生活。其他人的摩托车好像还没有我的自行车寿命长些,早就更新换代了。同时在2006前后,电动车开始在很多家庭粉墨登场,来势凶猛,不久几乎取代了摩托车的地位。时光到了2010年前后,轿车又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别人东追西赶,逐时尚而动,而我依然是“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我的自行车上稳度岁月。

就这样,我从工作到现在25年过去了,我一共骑坏换掉了四辆自行车。很多熟人见面先来一句:“你怎么还在骑自行车啊,该换换了!”我一笑了之。我怀念骑自行车的岁月,在我骑自行车的这些年里,几辆自行车合计不过一千多元,花钱确实不多,我用节省下来的钱解决了婚礼所需,买了近四千本书,带家人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还能在城里买两套房子,这中间几乎没有麻烦包括家人在内的任何人。更重要的是,人骑行在路上,锻炼了身体,脑子也没有闲着,教育学生,考虑班级管理。另外各种论文、散文随笔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我骑行时思索打好腹稿,有空时一蹴而就,在工作上取得大量成就的同时还成就了我的文学梦想。如果是骑摩托车或者开车,我是不敢分心思索的,骑自行车使我多出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生命地长度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生命的质量和宽度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

看来,我的骑行岁月还要继续下去了。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220余篇,60多万字。


(0)

相关推荐

  • 忆陪我六年之久的“小羚羊”

    2005年底,我有了自己的电动车.当时人们的代步工具主要还是自行车,偶有条件好的骑摩托车.能骑上电动车这在当时农村还是比较时尚的.那电动车品牌是"小羚羊",主色调是蓝色,踏板式,外 ...

  • NuNu的轮圈与光圈

    墙上的老旧相片.油画.相机.改装零件.自行车组成了NuNu一半的生活,而另一半是在NuNu经历完一段黑暗.消沉和迷惘的时期过后痛下决心做出的改变.至此,生活才豁然开朗. 申城的"五月天&qu ...

  • 老外发明自行车中的SUV,悬挂系统堪比越野摩托车,骑行拉风!

    老外发明自行车中的SUV,悬挂系统堪比越野摩托车,骑行拉风!

  • 【西南作家•散文】金明光/记远骑广元市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记   远   骑   广   元   市 金明光(四川) 再过几天就是"小满",眼下我们矿区附近的农民整天 ...

  • 朱良启丨多情自古空遗恨(散文)

    公元868年,大唐懿宗咸通九年深秋的一天午后,这天天气真好,秋阳高悬,没有一丝风,湛蓝的天空,一望万里,偶尔有几团白云悠悠地从空中飘过.都城长安西市东北角的十字路口,独柳树刑场.大量的闲人正在朝这里涌 ...

  • 朱良启丨黄土地上的新篇章(散文)

    人生在世,都有自己的梦想.曾几何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摆脱饥饿和贫穷的缠绕.今年八月中旬中元节,我带着考上大学的儿子从百里之外回家祭祖,祭祖完毕,我带着儿子信步走上山岗,俯视着脚下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河流 ...

  • 朱良启丨丢失的童年友情(散文)

    鲁迅的名篇<故乡>一文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鲁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童年伙伴闰土前来相见,鲁迅心里很兴奋,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但鲁迅刚说出"阿!闰土哥,--你来了 ...

  • 朱良启丨我的土豆情缘(散文)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缺吃少穿的时代,红薯是我们皖北农村的主食,直吃的我反胃吐酸水,到现在都不喜欢吃.但土豆对农村孩子来说却是一种美味,很受我们欢迎.所以我从小就与土豆结下情缘. 少时我便知道山东的几样东 ...

  • 朱良启丨塞外行(三)

    乌兰美,风景未曾谙.天高云淡绿意浓,草原人家换新颜.归去忆乌兰.--题记 "乌兰布统草原行"是我们塞外之行的最后一站.乌兰布统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 ...

  • 朱良启丨塞外行(一)

    我在少年时学过一首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虽然简短,却在心中埋下一颗向往大漠草原的种子.直到今年,我才有机会来实现少年的梦想. ...

  • 朱良启丨触动灵魂的一件小事(散文)

    在20世纪的1920年7月,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一件小事>,文中叙说了一件小事:一个黄包车夫在拉"我"前行的过程中,不慎碰到一位老妇人,"我" ...

  • 朱良启丨树梢“百灵”(散文)

    课间休息时,我习惯地抓过近期的几份报纸浏览,<安徽日报>上一则题为<"大喇叭"又响起来了>的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内容是安徽省明光市为把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基层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里的高中岁月(续)

    人无论到了哪里,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吃饭问题,我进高中后因为住校,最方便的就是在学校食堂吃饭,事先三姐给我买了铁缸子,饭勺之类的.我开始疑惑为什么不是饭碗筷子之类的.实践出真知,我很快明白了怎么回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