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医教你养生!说来并不难,学会这几招,助您入秋!
秋天,人体的阳气渐收,阴气渐增。秋在五行中属金, 燥为秋天的主气,容易损伤肺经,常可导致口干、鼻干、唇干、咽干等症状,也是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逐渐转凉,如果吃了不易消化、不干净或吃大量冷饮等物都容易伤脾胃,造成消化不良、痢疾、腹泻等肠胃方面的疾病。
秋季在起居方面要早卧早起。人们常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使肺气舒展开来,所以在秋季注意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早睡早起是最佳的方法。人们的生理活动要顺应自然地变化,秋季无论在起居还是饮食都应注意润燥收敛,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黄帝内经》指出:“百病源于经络堵。”人体经络在四肢末梢处交汇,经络不通,则人体不畅。人体十二正经,有六条从手部穿过。而这六条经络,又都与心肺贯通。常言说“十指连心”,从中医理论讲是有其依据的。正是因为经络之间存在这种关联性,局部的按摩才有意义。
早晨起床后,人体各器官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可采取搓手的方式,通过刺激手部经络穴位,让沉睡一夜的身体重新振奋起来。早起搓搓手,不仅有利于心肺健康,还能有效预防中风。
手掌内侧有肺经,另一边是心经,中间是心包经。早起先搓手掌,有助于心肺功能的复苏。
合谷穴位于虎口下方,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医经》里记载:“面口合谷收”,但凡头面部出现问题,合谷穴都能管。早起气色不好,搓一搓合谷穴,面色立马红润起来。
手背有条重要的经络,叫做三焦经。三焦经对应着我们的内分泌系统,每天搓搓手背,对调理内分泌很有效。
对于血虚人群,最好在秋季进行“平补”,以达到补血、和血的目的。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心悸、月经量少等症状,此时,喝点四物鸡汤很适合。
做法:准备乌骨鸡一只,生地10克,白芍5克,当归10克,川芎3克,生姜、盐适量。将生地、白芍、当归、川芎装入纱布袋中,乌骨鸡宰杀洗净,把药包纳入鸡腹部,用线缝好,入砂锅,炖烂,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血虚者可用之补血,血瘀者可用之活血,因此是能补血养血、活血调经的常用方剂。
对于各种慢性虚损疾病患者来说,秋季适宜滋补。煲一锅老鸭汤,对体虚贫血、发枯易落、虚劳咳嗽、营养不良、月经不调等气血两虚的人有益。
做法:土鸭子一只,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熟地各10克,白芍、当归、肉桂各5克,川芎、甘草各3克,大枣3枚,黄花菜150克,生姜、盐、茶油适量。鸭子切成小块;将上述除了大枣之外的全部中药,掰碎放入纱布袋中,扎好,备用。锅烧热,倒少量茶油,放入鸭肉、姜片3片翻炒片刻,焖2分钟后,倒入砂锅,加入水、药包、大枣,大火烧开,转小火,炖至肉烂,放入事先泡好洗净的黄花菜煮熟,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能补气补血,调和阴阳,强壮身体。需注意的是,本品偏于滋腻,外感未愈、阴虚火旺、湿热偏盛者不宜服用。
俗话说得好:“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秋季泡脚养生,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入秋后,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清朝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也坚持“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这里的“一盆汤”,指的就是热水泡脚。古人的长寿之道,都藏在这盆“汤”里。
经常手脚冰凉、痛经的人,坚持泡脚,可以驱寒祛湿、改善气血、缓解痛经。家里有老人风湿骨痛、关节痛的,每天泡个脚,可以缓解关节炎、老寒腿、神经发麻的状况。平时气虚、体寒的人,泡脚能预防感冒,缓解感冒症状。
药材:艾叶30克,花椒30克,桂枝30克,生姜30克。
功效:温经祛寒,活血通络。适合畏寒喜暖、手足冰凉之人。
药材:玫瑰花10克,酸枣仁30克,石菖蒲30克,远志30克。
功效:除烦解郁,养血安神。适合肝郁血虚、难寐易醒之人。
点击原文免费领《张秀勤刮痧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