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岭丨那些读书和买书的往事



人生就好像是一本书,值得回味与品读。而读书人的人生更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更是值得深深回味,细细品读。

虽然很早就混上了个副高的职称,可总觉得自己也只能算半个知识分子,因为是事业上并没有过高过大的荣誉成就;虽然自己也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可感觉自己也只能算半个读书人,因为是书读得还是太少,得到的营养也少,很像是墙上芦苇有些头重脚轻腹中空的感觉;虽然自己已花甲,可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并不是怕离开这个世界快,而是因为还不服老吧?

人到了这把年纪,总是有些怀旧,经常回忆起很多往事,我当然逃不脱这个规律。这不,昨天又整理了一下家中的藏书,看到满厨的藏书,就又回忆起了自己读书和买书的往事,感觉有几分羞涩,几分酸痛,同时还有几分甜蜜。

“男儿腹中五车书”。虽然古时的竹简与现在的纸张铅印不能同语,但也是很多很大的数目。自己一生中大大小小、好好坏坏的书籍到底读了多少实在是难以说清,但可大致算一笔账:我的读书历史应该是从6岁上小学时算起,读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小学一年级课本吧?虽然在我看来课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但它毕竟是我的文化启蒙和学业进步的工具。我算了算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函本科毕业可以说是19年寒窗,使用过的课本足有几袋子;近50年中花钱购买的刊物和图书,还有朋友赠阅的书籍大约有十来袋,借读别人和图书馆的书大约也有几袋,加起来大约有十几袋吧。因书刊太多房子太小而没地方装藏,每次搬家都要清理一遍,当作废纸卖掉一两袋子。在每次清理时我对每一本在手上掂量翻看多次,都难舍难弃,每次清理后都使我心疼好几天。这一次我没有清理扔掉一本书,只是狠狠心咬咬牙花了几千元买了一个五门书柜,上下都装个满满登登。

我读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应该是在我十岁那年用忍痛卖掉的我心爱的一只小兔子才买到的连环画《地道战》,可惜就在刚买到没几天就连同书包被村前的小汶河冲走了。

我上学时,特别是上小学和初中时,我的课本经常是早早就坏了的,不知是翻阅遍数太多还是不爱护,书页角早早都卷了起来,书皮掉了的,书页撕扯坏的等,学期没结束,书就没了面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贫困艰苦、食不果腹的年代,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一毛钱去买除了课本以外的书来读,所以也就把课本当作图书读。我最早读的课外书应该是我大哥的高中课本,实在没钱买书又有强烈的读书欲望时,我就把大哥的高中课本从他的柜子了翻出来,借助微弱的煤油灯光偷偷读,油烟把鼻子孔都熏黑了,并且渐渐伤害了眼睛。除了爱读语文、历史、地理外,还看政治、生物等,因为对数学没有兴趣,觉得深奥看不懂。特别是语文书是我最喜爱的,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文章。在大哥的语文书里,我开始读到了一些名家的好文章,常常为之动容流泪,也常常为之鼓掌叫好!我记得里面还有家乡东平籍的一位记者(已记不清姓名和诗的名字)写的一首长诗,是描述抗美援朝、歌颂志愿军、斥责美帝罪行的 ,当时把我羡慕的五体投地,不知读了多少遍,当时我几乎全能背了下来;在历史课本里我最初知道了秦始皇和长城、张骞出使西域、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日本天皇和明治维新等,在地理课本上知道了地球的自转公转、四大洋七大洲、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等………在读大哥的课本过程中我而且逐渐认识了很多繁体字,可以这样说,繁体字我基本都认识,但又基本不会书写。

我真正意义上接触到课外图书应该是在镇上读高中以时,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图书馆里根本没有什么名著,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紧跟形势政治味道很浓的小说、样板戏剧本、通讯报道、写作辅导和几种应时报刊等,但对我这个没有一本除课本外的图书又酷爱读书的乡村青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那里,我更多地读到了一些小说、散文、诗歌,还第一次读到了辅导怎样写作的书籍,也就在那时我开始了尝试写作,写过几个很幼稚的永远也不能发表的小文章。在班级里,有很多位象我一样爱读书的同学,谁有了一本好书,大都自己偷偷先看,如被发现那就不得安宁,抢的鸡飞蛋打。我还记得有一位同学的一本小说不知被谁从书桌中拿走最后无终,弄得我和多位同学都背着黑锅,谁也说不清道不白。也就在这期间,我用苦苦攒下的几元钱买了几本非要买不可书籍,我还记得有浩然的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剧本《红灯记》,金敬迈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等。虽然它们不是今天所说的名著,但在当时也可称得上很流行的书籍,它们成了我自己拥有的第一批图书。

1974年春,为生活所迫,我高中还没毕业就随父母到黑龙江肇州县丰乐镇落户参加生产劳动。在离开家乡前,我把一套四卷《毛泽东选集》和购买的几本图书,还有我用过的高中课本装在了我唯一的一个很小的木箱里,和一口锅捆在大行李包里,由我背着在火车上站了三天两夜才到目的地。可惜那个小木箱早已没了踪影,到现在我还常常怀念着那个小木书箱,仍清楚地记得它的样子。虽然它与我现在的五门书柜不能同比,但它也是我拥有的第一个书箱,就像是我曾珍贵无比的初恋。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童少年时期读书只是为求知与爱好,根本不理解此话的意思,但到了成年青春朦胧时期逐渐开始知道了其意义。因此在从1974年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三年多时间里,18岁开始就在生产队参加过各种体力劳动,并还任生产队出纳员。在劳动休息之余,在晚睡之前,甚至在帮母亲做饭烧火和吃饭时我都手不离书。由于这样,使我眼睛视力下降很多,以致最后达到五、六百度,这也许是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对我的极大诱惑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秋我凭着一点微薄的底子考上了地区的师范学校历史专业。虽然只是个中等师范学校,在当时农村孩子中也算是凤毛麟角了,所以当时也引起过不大不小的轰动,得到了很多同龄人甚至更多人的羡慕,我那60多岁的老父亲很长时间里满脸褶皱的老脸上都泛着骄傲自豪的红光!

在师范学校近两年的学习和1982年以后考进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函授本科五年学习时间里,是我读书最多和获得知识最多的时节。在这共近七年的时间里,除了为完成学业学习完了十几科历史专业及相关方面的书籍外,又有了较宽松的经济条件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名著、其他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等的书籍。为了能买到理想的好书,有时起早到县新华书店书店排号,有时专门从县城到省城书店购买。我记得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函授期间,曾几次碰到学校图书馆处理旧书,像曾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苦菜花》、《暴风骤雨》、《红旗谱》、《林海雪原》等很多种,每本只需五毛钱或一元就可买到,我当然不会错过这好机会,从省城背回好几兜的旧书,回来后用胶水胶布将坏了的书皮和书页粘好,很庆幸省了不少钱也买到了想要买的书。在这和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还订阅了如《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北疆》、《北方文学》、《中国青年》、《山西青年》、《黑龙江青年》、《历史大观园》、《历史教学》、《历史知识》、《人物》、《岁月》等多种刊物,这些书籍和刊物成了我的精神食粮,成了我前进和成功的动力,我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可口的饭菜一样,久久不肯放弃。但使我感到后悔和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完全认真细致地把所有书和刊物读完读透,有些书至今还如处女般静静地藏在我的书厨里,并且有很多本被别人借走一去不回。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之余,也撰写了多篇教学教研文章和创作了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和诗歌等在刊物上发表。这些年来,由于学会使用电脑和网络的盛行,电子书的出现,再加上眼睛不佳等原因,纸质的书本看的较少了,但经常用电脑搜索和学习好看和有用的东西,因此购买纸质的图书和订购纸质的刊物也少多了。

这次整理图书时在厚厚的《鲁迅全集》里发现了一张书签,上面是我原创和亲笔签字:“读书时,心不能不在书中;不读书时,心不能仍在书中。做不到这两点,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读书人。”这也算是我总结的读书经验,也算是我读书的座右铭吧!

高尔基说过:“学习永远不晚。”严文井说过:“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生命没有停止,书还是要继续读下去的,书一定还会再买的!

作 者 简 介

吕秀岭,本名吕修岭,籍贯山东省东平县,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黑龙江省肇州县教师进修学校历史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曾在《新青年》、《黑龙江教育》、《岁月》、《东方散文》、《红色闽西》、《政协会刊》、《老年之声》、《肇州文艺》、《肇州诗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学习》、《初中生学习》等刊物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及历史教育教学文章若干篇(首),主编、参编史志和历史教学辅导书籍等多部(本)。




(0)

相关推荐

  • 【人间住】恬 退

    酒旋沽,鱼新买. 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四块玉·恬退> 昨夜一番狂 ...

  • 老虎尾巴书房 | 谭正璧:闲话借书

    文|谢其章 三十年前我从自藏的民国杂志中搜罗了上百篇文章,选文的标准是"谈买书谈藏书",选得之后起了书名叫"书鱼重温录"交给龚明德先生.三十年前"书话 ...

  • 分享6个平台,教你1折买好书,比拼夕夕还便宜!

    助友们好,我是秋叶家的助攻姐,专注解决你的学习.生活.职场问题! 经常看助攻姐文章的同学一定知道,我们的微信读书群,个个爆满~ 不过,我发现,虽然有很多人愿意读电子书,但是纸质书的忠实爱好者也不少. ...

  • 吕秀岭丨又见古田

    "再见了,古田!我还会来看你!"这是我三年前散文<走进古田>的结束语,这篇文章曾发表于2016年第2期<红色闽西>.三年后的春日,我再次从遥远北国的大庆赴南 ...

  • 吕秀岭丨那远逝的蝉鸣

    泪别故乡已有43年,最近可我耳畔总像是"知了,知了--"的鸣唱声在萦绕,我想这是蝉的鸣声,是那已逝很久很远的蝉鸣声. 鲁西南是我的故乡,也是蝉的故乡.小汶河北岸的吕家楼,我生于斯, ...

  • 吕秀岭丨万里长征人未还——翼王石达开出走悲剧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乳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16岁被洪秀全拜访出山加入"拜上帝会",19岁 ...

  • 吕秀岭丨我爱那片落叶

    历来人们大都尽情地赞美绿叶,而对落叶多是蔑视和不屑.可我每当看到落叶,一种敬意便从心头油然而生,就会缅怀起我的文化启蒙者朱老师. 我的故乡在那遥远的鲁西南.我的孩提时代,正是共和国历史上经济最困难时期 ...

  • 吕秀岭丨父亲的大饭碗

    在对父亲的诸多记忆里,有一只漆着红"奖"字的白地蓝花搪瓷大碗,尽管岁月已流淌过了五十多个春秋,但它仍经常在我眼前浮现. 鲁西南小汶河北岸的吕家楼,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那就是我的 ...

  • 吕秀岭丨情系丰乐镇

    丰乐镇,是地处松嫩平原腹地.三肇(黑龙江省肇东县.肇州县.肇源县)公路交通线上的一个明星集镇.镇子规模南北长二里二,东西宽三里三,是肇州县除肇州镇外多个乡镇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镇子的历史比肇州县城老街基 ...

  • 吕秀岭丨我心中的圣湖

    遥远的故乡鲁西南有一片湖,她的名字叫东平湖! 古典小说<水浒传>里的蓼儿洼,八百里水泊,都是家喻户晓的,作者之一罗冠中还是我们东平人哩.而东平湖,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很陌生,实际上东平湖就是当 ...

  • 我的处女作丨丁香盛开时节/吕秀岭

    按语:因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自媒体<行参菩提>推出"我的处女作"栏目征文,翻阅旧作时,发现了一篇小散文<丁香盛开时节>,发表在1991年第9期<黑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粘贴春联的岁月/吕秀岭

    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农村节目组要制作春节风俗节目,小贾导演来黑龙江省肇州县采风,重点录制东北农村有关撰写和粘贴春联的片子,县委宣传部邀我参加了座谈会,虽是滥竽充数,却也是喜出望外.幸运至极!这不由得自然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