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春︱阅读,这辈子的不解情结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自幼便酷爱读书。
上小学刚刚识得几个字,心里面就有了强烈的阅读的愿望。70年代末,课外阅读近乎于零,于是,镇上的几个小人书摊就成了儿时课外阅读的天堂。平时节省下来的壹分贰分的硬币,几乎都花在了小人书摊上。《黄继光》、《邱少云》、《渔岛怒潮》、《水浒的故事》……只要书摊上有的,就会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在现在看来并不精美的图画配上简洁的文字,是那么轻而易举地叩开了心灵的窗户,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还记得父亲第一次给我买课外阅读书籍,书名为《小灵通漫游未来》,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的中篇科学幻想小说,全书描述了一个名叫“小灵通”的小记者漫游未来市的种种见闻和感受,展示了科学技术某些方面的发展远景,具体故事情节早已模糊了,只记得拿到这本书时雀跃不已,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父亲也感觉到我是真的喜欢阅读,便又陆续为我买回来了《木偶奇遇记》、《鲁滨孙漂流记》、《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海洋的秘密》等一系列阅读书籍,这些都成了我儿时课本以外最丰富的精神食粮。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愿望愈加强烈,这时候,便偷偷把父亲的藏书翻出来阅读。父亲的藏书有好多是老版线装书,竖式排版,从左往右翻页,繁体字印刷。刚开始看时确实有点难度,但是强烈的阅读欲望强迫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看,一页一页地往前翻,越看认识的字越多,越看越顺畅。就这样,硬是把《四大名著》、《封神演义》、《水浒后传》等一系列老版线装书一点一点地啃下来,这也为自己的古文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后来再看冯梦龙、凌朦初的《三言二拍》以及《聊斋志异》等书就轻松多了。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上中学以后,功课日趋紧张,但是自小养成的对阅读的酷爱也成了一种执著,再也放不下,由此也影响了学业。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一件事发生在数学课上,老师在上面讲课,我却在课桌下偷看凌朦初的《二刻拍案惊奇》,由于看得入神,老师走到了旁边也没发觉,只知道老师要没收我书的时候,我紧紧地抓着不放,心里想着那是父亲托朋友好不容易才买到的一整套书啊,没收了我回家如何交代。但是当我抬头看到了老师的眼睛的时候,我屈服了。老师的眼里,没有愤怒,没有责难,有的是痛、是惜,那是怎样一种无声的爱,又是怎样一种无言的痛啊!
还有一次是临近中考,本应该紧张复习的我,却捧着《封神演义》看得津津有味,沉迷于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中,父亲知道后怒不可遏,当场把书一撕两半,摔在地上,随后是一声长叹。我知道,书摔在地上,却痛在父亲的心上,父亲也是爱书之人,何忍撕书?何忍摔书?望子成龙而怒其不争,一声叹息,饱含了几多失望,几多无奈!
两件事,都源于对阅读的痴迷,然而,老师那痛惜的眼神,父亲的一声叹息,永远地铭刻在我人生的记忆中,至今想起,还深深地感到愧对老师的期许,愧对父亲的深爱。
终于,没能进入高等学府的我早早走上了社会。参加工作以后,阅读便是工作之余的唯一爱好,更成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繁忙时抽出时间看书,闲暇时放松心情看书,高兴时与书交流分享,烦恼时书更是排遣愁怀的良药。在如今网络世界繁华,电子书盛行的时代,仍然放不下手中的书。每遇书店,总会进去浏览一番,看有无中意的新书,每逢旧书摊,总会驻足流连,想着能捡个漏、淘个宝。今生能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无他,独爱书中那一缕墨香尔。
回首往事,不胜唏嘘,阅读人生,无怨无悔。人到中年,静下心来,让文字涤荡心灵,洗去尘世的浮华,才猛然发现,大千世界,可阅读者岂止是书,世间万物,无事不可以阅读,无物不可以阅读。只要带着心上路,这世界,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作 者 简 介
陈晓春,江苏盐城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自媒体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参花》、《大丰日报》、《淄博财经新报》、《人民作家》、《行参菩提》、《草庐诗社》、《原乡书院》、《文化范儿》、《文学微刊》、《现代散文网》、《中国文艺在线》等报刊和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