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灯》的三重诗意与伊沙新世纪| 秦巴子 2024-07-30 20:51:56 秦巴子评论《蓝灯》的三重诗意与伊沙新世纪《蓝灯》的三重诗意与伊沙新世纪秦巴子二十多年前,人们以错愕的目光吃惊地打量着伊沙那些写在汉诗悬崖边上的惊世骇俗的诗歌作品的时候,大多是充满了怀疑与不屑——怀疑来自泛诗歌读者,而不屑则主要来自诗歌界内部。怀疑论者的疑问集中于“这还是诗吗?”,不屑者肯定地告诉自己:“这不是诗!”稍微宽容些的则强调这是极端的诗歌实验,而个别阴险的说法则谓之哗众取宠。对伊沙诗歌的争议也一直持续不断,而伊沙义无反顾地在先锋已经式微的九十年代孤绝前行,他以一个竞技状态良好的前锋的姿态左冲右突地突入前沿,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域,成就着他先锋中的先锋的诗歌大业。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怀疑论者的疑惑似乎已经消除,当初的不屑者自己的诗歌似乎反倒陷入了创作的困境,而伊沙以其愈来愈加开阔、丰满、坚实、宏博的诗歌超越众人,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成熟的领跑者一样跑在前面。2010年末,我在《2010我的诗歌关键词》中写道:“如果把伊沙的诗歌创作做强制性划分,那么可以使用攻城掠地与开疆拓土。前伊沙在许多诗论者眼里是有着开疆拓土性意义的诗人,代表性的作品如《车过黄河》《结结巴巴》,然而开疆拓土对诗人个体来说,能做的非常有限。在诗歌写作中,开疆拓土是扩大地盘,而攻城掠地才是革命,后伊沙的意义正在这里。后伊沙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唐》《蓝灯》和正在写作中的《梦》。攻城掠地是刷新和覆盖,是在诗歌的“唐城”上再建一座《唐》城,是把诗歌的“伦敦”刷新成《蓝灯》;是把“梦”的超现实主义本质推演到极致。后伊沙因此是在新世纪里以一人之力在进行着汉诗的悄然革命并构筑起个人的诗歌建筑群。”有激赏伊沙者把他早期的名诗《车过黄河》《饿死诗人》《结结巴巴》称为他的“老三篇”,在我看来,“老三篇”只是个象征性的说法而已,前伊沙诗歌可圈可点的篇章其实可以数十上百篇计,正是这些带着强烈的伊沙个人印痕的作品群,像打了伊沙制造的形制特别的伊砖伊瓦,构建了上个世纪后十年中靓丽的诗歌虹拱,否则伊沙就不足以成就一个值得称道且值得研究的经典诗人了。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愈加开阔、丰满、坚实、宏博的诗人伊沙,已经不满足于打造一砖一瓦,他以超乎前人的诗歌雄心(或者说诗歌野心)在构筑着他的诗歌建筑群,以长诗《燥》为转折点,一连串的现代长诗相继问世,从《唐》、《无题诗集》、《诗之堡》、《蓝灯》到正在写作中的《梦》,有人眼花缭乱,有人看不懂了,有人说他先锋不再,而那些在九十年代一路跟跑的追随者,面对一个更开阔更综合与中和的伊沙,在暂时性的失聪与失语中开始怀念前伊沙的奇崛与剑走偏锋。但伊沙本人却在成熟的诗性自觉后更加自信,如米开朗琪罗般稳定而扎实地构建着他的诗歌殿堂。如果说伊沙是以冲锋枪扫射般的长诗《燥》在向他的诗歌大师金斯堡致敬,倒不如说他的在以排浪般的烈焰之诗向自己的青春写作作别,那一年他三十五岁。而新世纪的十年,他的“新三篇”已经写就,但这已经不是“篇”的意义而是三座独特的建筑。《唐》在仿写的表象下刷新着“唐”的经典并赋予其独特的现代诗意,《唐》是以综合的后现代方式写就的中国意境下的现代纯诗,横跨古典经典、现代纯诗、现代长诗和后现代诗艺。“唐”,既是象征的,也是写实的;既是叙事的,又是反叙事;既是现代纯诗,也是现代长诗;《唐》是现代建筑中的“城市综合体”,它的建构方式超越了我们对长诗与纯诗的定义域,其诗歌价值与诗学意义有待识者更深入地加以研究。晚近的正在写作中的《梦》则是超现实主义的灵魂出窍的极致性写作,自我、本我、超我,哪个是更真实的我?哪个情境是更真实的现实?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谁在左右人?而在这之间人还有多少可能性?在《梦》中,伊沙再次将诗歌的可能性推到极端,某种意义上,《梦》的写作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布勒东的自动写作而进入到一种自觉与自在的极致写作,我称其为“灵魂出窍”。甘苦寸心知,谁解其中味?《梦》最初的几首写就之后,在长安诗歌节的一次朗诵中,我为其中的一首大恸而至于老泪纵横,在坐众人莫名,而我心知其由,除了为诗中情境感动,还一个原因是我明确地知道,伊沙作为诗人,已经远超我等朋辈而不可追,那距离是一个大诗人和普通诗歌写作者之间的距离。而梦的帷幕已经被伊沙自己掀开,《梦》的完成,值得期待的并不是他的极致性而是他的平衡力。三座建筑中最小也最具有建筑之美的是《蓝灯》,《蓝灯》是被解放了的伦敦——我的意思说,它是对我们之前关于伦敦之诗的阅读的解放,阴郁的、迷雾中的、被词语和历史意象化了的、被多重误读过的伦敦,伊沙用《蓝灯》解放了它。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谈论《蓝灯》,那么、伦敦有多少风景、有多少密如蛛网的街道、有多少隐秘的地下管网,伊沙就编织了多少诗歌的通道,带我们抵达并把伦敦刷新成了“蓝灯”。比喻总是蹩脚的并且常常词不达意,对这样一座堪称精美而又丰富的建筑,需要深入其中去细心体会。在物理意义上,以个人视角俯瞰一座像伦敦这样巨大而又历史悠久的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坐在飞机上,看到是也仅是一张航拍的地图,与拿在手中的地图无异。而一个诗人当然不可能拿着一张地图就去写一个城市,他需要走进去,以平常人的视角,平视、体会、亲密接触。平常人的意思就是抛弃了种族偏见、不带意识形态眼镜、去除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只以人的感官去感知真实——感知的真实未必是真相,但在诗人这里注定会成为个人的诗歌镜像。伊沙拿着一张地图携朋友进入伦敦,而伦敦也迎面走进了敏感而又敏锐的诗人伊沙眼中。伦敦——蓝灯,在伊沙的诗人镜像里是什么样子?我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他诗中写到的一部分人物和地点。人物:同行者西敏、教堂女乞丐、卡尔·马克思、公园里的老夫少妻、夜里的酒鬼、流浪者、出租车司机、黑西装和肉色丝袜的上班族、街上的亚裔女孩、警察、旅行中的移民同胞、中餐馆的香港小妹、唐人街上的小摊主、厕所收费员、蛋糕房送餐的小姑娘、街头跑步者、英国老兵、英国妞、狄更斯……地点:伦敦桥、旅馆、圣保罗大教堂、伦敦教堂、大英图书馆、海德公园、格林威治村、大英博物馆、牛津、伦敦大学、白金汉宫、中国城、中餐馆、女王纪念碑、体育场、肯辛顿公园、连锁店、泰晤士河、大本钟、布莱克墓、希斯罗机场……这实际上只是伦敦非常小的一个部分,仅仅三天,能够抵达的其实非常有限,还有什么没有被伊沙写到?“我们没有买到/阿森纳-维根的英超球票/未能与大名鼎鼎/又臭名昭著的英格兰球迷/坐在一起观球——就等于/只了解它的一半/没有去看一场火爆的/英伦摇滚的现场演出/也只了解它的一半”。仅有一半的伦敦,已经足够丰富驳杂,把它们统统纳入诗中,并且完成对一个城市的诗意表达,技术上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一部长篇小说,而伊沙驾轻就熟地做到了,在仅仅五十七节一千多行的篇幅里,以持续不断诗意盎然的表达,带给我们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就个人阅读而言,这是我所有关于伦敦的文字阅读经验中,感觉最为明朗的一次;也是我的长诗阅读中,少有的几次欲罢不能,类似的体验,只在读惠特曼的《草叶集》、聂鲁达的《马楚比楚高峰》、金斯堡的《嚎叫》和《美国》时有过,很HIGH,很畅,很过瘾,一飞万里,直抵伦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蓝灯》是中国现代长诗的一个高峰式的成就,是现代长诗对读者的阅读的一次完胜。只要回顾一下我们那些倚仗拙劣的故事支持诗句运行的叙事诗、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杂乱抒情长诗、在神话架构下以传达所谓文化符号取巧的语言狂欢,我不能不对伊沙的《蓝灯》举手加额,表达致敬。除了无处不在的诗情之外,《蓝灯》在现代长诗的结构技术上也完成了一次超越。如前所列一个城市的丰富与驳杂,如何统摄于一部诗中并且完成诗意饱满的表达,并非易事,驾驭失当即成游记式的诗歌集束,而《蓝灯》以独特的结构方式漂亮地完成了一个诗人的伦敦镜像。《蓝灯》的主体结构是诗人伊沙对朋友西敏的共同的伦敦之行的回忆,诗的表达主体与特定的传达对象在一首诗中达成一个主(诗人)客(读者)体同构,诗意的紧致与绵密在这同构中收放,拉得开,收得住,长诗的平衡感在结构伊始就已经完成;与此同时,一个来自东方的中国诗人与一座西方文明的荟萃之都之间的文化冲突也在诗中达成了一个同构,而这个同构是在新鲜、惊奇、碰撞、对立之间完成的,很大程度上,《蓝灯》的诗意就产生在这个同构之中——冲突的同构,这使得《蓝灯》成为了一首具有非常的张力的开放性的长诗,人性、生命、存在、文化、气候、地理……都在放射状的开放中延展出无限的诗意想像,但又在主(诗人)客(对象,或者说西敏)的同构中收纳聚合,视域开阔充满张力的诗意飞扬的喷诗筒,只喷向伦敦这面大墙。结构的诗意是一部长诗存在并成立的首要原因,它是技术的但又不仅仅止于是技术,细部的诗意或者说长诗行进过程中的饱满则是长诗成功的基础,如果说结构是骨骼,那么细部的丰满与精雕细琢才是血肉,血肉鲜活,情致生动,韵味才会跃然于阅读者的感觉之中。大多数写长诗者,把诗句用于叙述和交待过程,那实际上仍然是在用诗句完成结构,所以会造成过程中的诗意尽失,这也是大多数长诗在阅读中很难让人产生快感的原因之一,而《蓝灯》的每一节,却都是诗意饱满的传达,伊沙在这里把结构的诗意与细部的诗意完美地统一在了诗的运行之中,没有拖泥带水的废料与毛边,甚至节制到苛刻。请看43节:夜幕降临酒吧爆满餐馆冷清蓝灯闪烁隐秘激情在这节中,每一行都是短诗中的一节,大开合与大节制中诗的张力足够,给读者的想像空间足够,但在阅读上却有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不满足感。但也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节制,保证了《蓝灯》的绵密与紧致,如编织精细的丝绸一样,密不透风地包裹着长诗的整体,让诗意在整体的起伏中透出性感。随手再引第37节,来说明我所指的诗意编织:从国防部大楼到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戒严了——人过车留英国人在纪念他们上世纪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百岁老兵被轮椅推出满身勋章恹恹欲睡一个身披米字旗的滑稽小丑上蹿下跳指手画脚一看就是好战分子林立的纪念碑都与战争有关纪念战争中死去的妇女纪念战争中死去的马匹说明着一个穷兵黩武军国主义国家的本质面对游行集会的人群你我反应各不相同我是向前凑你是朝后躲在这里,场景,人物,思考,历史,文化,西敏和诗人,东方和西方,所有的驳杂与丰富在二十几行里集中并延展,包括这些元素后面的冰山一样巨大的背景。无须对这节诗的意味进行阐释,我随手引出来只是想说明长诗运行中诗意的绵密与紧致在《蓝灯》中的存在方式,正是它身体饱满、血肉丰满之所在。除了结构的诗意与细部的诗意之外,《蓝灯》还有一个特别的命名的诗意,把“伦敦”这个不知所云的译名改译成“蓝灯”是伊沙的命名,这个看似简单的诗人的较真儿,实际上也是一种诗人的特权——这个特权是用来完成诗意的。诗人的命名癖在本质上决定着诗人对诗意的发现与表达,艾略特的《荒原》是一种命名,金斯堡的《嚎叫》是另一种命名,两位诗歌大师命名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两个不同的美国。而伊沙是深知命名的诗意对诗的重要性并且执着于此的诗人,《饿死诗人》是一种命名,《唐》是一种命名,前年岁末在哈尔滨,他执着地要建议那个城市改叫哈尔冰未果但被他在诗中完成了命名,而这次,他把伦敦命名为蓝灯。人类的约定俗成中包含着几多谬误和无趣诗人与翻译家的天命正在于重新命名命名状态正是诗意的源始与开头,树被叫做“树”,雨被叫做“雨”,性行为被叫做“做爱”或者“操”,命名的诗意先于诗歌并且笼罩在一首诗之上,伦敦被命名为“蓝灯”,伊沙说,“多炫的名字啊”。那是古老的英吉利海峡上行船者看到的航标灯吗?而中国诗人伊沙坐在东方古老的都城长安把《蓝灯》的诗意完成于纸上。结构的诗意、细部的诗意、命名的诗意,一首杰出的长诗起码应该做到这些,而伊沙以《蓝灯》完成了它。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地说到,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伊沙已经远远地越过众人向着我们时代的大诗人挺进,他以一人之力在进行着汉诗的悄然革命并构筑起个人的诗歌建筑群。细读《蓝灯》,我对自己的这个判断更加坚定。我曾经跟朋友谈到过这样一个话题,不要以为我们身边的朋友、那么熟悉的看上去和自己也差不了多少的朋友,就不能是一个时代的伟大诗人,面对诗歌作品,我们首先需要去蔽——无论是远距离之蔽还是哥们朋友的零距离之蔽。再引一段《蓝灯》的句子,以便我们更好的认识伊沙和他的诗歌姿势:大师就是从一群羊中(上帝的羔羊)擅自走失的那一两只(不是领头羊)站在无垠的荒原辽阔的旷野上从喵喵转为嗷嗷一声嗥叫划破天空前蹄腾空站立成狼2010年2月于西安秦巴子,1960年10月生于西安。诗人,作家,知名职业办刊人。著有诗集《立体交叉》《纪念》《理智之年》《极度失眠》《在长安》《神迹》等;长篇小说《身体课》(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过客书》《跟踪记》,短篇小说集《塑料子弹》;随笔集《时尚杂志》《西北偏东》《我们热爱女明星》《窃书记》,文化批评随笔集《有话不必好好说》,合著有《时尚杀手》《十作家批判书》《十诗人批判书》等;主编有《被遗忘的经典小说》(三卷)等。上世纪曾获三十多次诗歌奖,新世纪以来,先后获得《手稿》现代汉诗新世纪十年成就大奖、第二届新世纪诗典年度大奖李白诗歌奖(2012)金诗奖、第六届(2013)珠江诗歌节陕西杰出诗人奖、2013年度御鼎诗歌奖、第二届王维诗歌奖(2015)、第二届延安文学奖等。《金台诗刊》主编,宝鸡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赞 (0) 相关推荐 《南人读诗》006号:《事实的诗意》(伊沙) <事实的诗意> □ 伊沙 三八线 不是一条线 它有4公里宽 南北朝鲜划定的 非军事区 60年过去了 成为世界上 最成功的动物保护区 [南人评诗] 伊沙的名作太多了,但最出名还是<车过 ... 档案21|李振羽:我喜欢的十大诗人 推荐人:李振羽 伊沙 2005年前后,伴随着中年焦虑症综合性爆发,我经历了一个男人初涉中年后,可能历经的几乎所有的折翼之痛,包括情感. 婚姻.家庭.生存.工作(即狗屁事业追求).哦,乌拉,万幸万幸万万 ... 【获奖作品】王可田《诗访谈》 <诗访谈>后记 王可田 两年半时间,这本<诗访谈>终于完成了. 这是一项集体劳动成果.从最初的策划,到具体写作,再到编辑出版,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努力.就这本书而言,主体和精华部分 ... 伊沙:《新世纪诗典》十周年“十年磨一剑”云诗会上的即兴发言 小长城 --4.4<新世纪诗典>十周年"十年磨一剑"云诗会上的即兴发言 伊沙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那么一切都首先用数据说话.整整 ... 最有希望的三联疗法!伊沙佐米三联方案用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目前治疗多采用靶向治疗,靶向药物精准作用于癌细胞上或癌细胞内的特定分子(如蛋白质).2015年,FDA批准伊沙佐米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020年,在欧洲血液学 ... 陈超:伊沙(《蓝灯》之光——2010:冬天的对话) <蓝灯>之光 --2010:冬天的对话 陈超 伊沙 陈超: <红岩>的编辑邀我们就<蓝灯>来一场"对话",我很愉快.我以为,<蓝灯> ... 《新世纪诗典》十周年纪念文集:摆丢《我的伊沙情结》 我的伊沙情结 摆丢 <新诗典(第一季)>出版了,内心激动,因为书中收录我一首<小虎>,我以为这是我作为一个学徒入门的标志.早在1995年,那时20岁,在<军营影视> ...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6.20——6.26) NPC6月20日(父亲节),3730首, 1183人.第18个赵立宏(山西)日 伊沙:父亲节到了,一场以父亲为同题的诗赛开始上演,本典推出本诗迎战.在绵阳诗会上,我在现场点评时批评了作者近年写作,这是 ...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0一周联展(2021.2.7——2.13) NPC2月7日,3597首, 1155人.剑萍(北京)日 伊沙:快过年了,给<新诗典>添一佳话:本诗来自于我父亲的助攻,起初反对我从文的他虽然早已不再反对,但似乎缺少一个支持的仪式,这回算 ... 《新世纪诗典》十周年纪念文集:伊沙《小长城》 小长城 --4.4<新世纪诗典>十周年"十年磨一剑"云诗会上的即兴发言 伊沙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那么一切都首先用数据说话.整 ... 《新世纪诗典》十周年纪念文集:贡马《伊沙“替诗行道'》 伊沙"替诗行道" 贡马 从网上书店买回一本新近出版发行的2012年<新世纪诗典>(第一季),主持人伊沙在对一首诗的点评中说,他要"替诗行道." 伊沙 ... 《新世纪诗典》十周年纪念文集:伊沙《少年诗歌说》 蒋涛 摄影 少年诗歌说 伊沙 这一代少年还"诗"吗? 在网上,他们喜欢把"诗"写成"湿",喜欢把写诗分行调侃成"敲回车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