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如何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传播不争善利的教理,这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关键,是不可缺少的基本价值观。人类采取何种价值观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决定人类自身的结局。这是哈姆雷特的自白:“毁灭还是生存?”

从世人显示的言行举止看,世人以争斗为业,达尔文进化论更指明争斗是物种进化的自然法则。但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宣说了与世人相反的教理,并有力的证明宇宙的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经文是老子传播不争善利新教理的理论基础。

万物从现实地看确实是好争斗,但究竟地看,从万物之母来看,是阴阳二气“冲气以为和”的产物即好争斗的万物来源于不好争斗的和气,是因和而生,以和为本,以和为母万物是子,和气是母,万物不常存,和气常存

河上公注:“舌柔齿刚,齿先舌亡。”舌头和牙齿也常用来比喻柔和强的关系。舌头柔软能够伴随终身,牙齿坚强(僵硬)早早脱落。大街上到处都是齿科招牌,但没有一块舌医招牌。牙医可以发财,舌医不可能发财。

牙齿和舌头的故事世人早就知道,但世人就是“莫能行”。前文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牙齿和舌头的故事谁都知道,所以说“甚易知,甚易知。”但世人还是“莫能行”,关键是“知病”,世人只知显形之利,不知显形之害。显形就有生灭,不显形就无生灭

要想脱离生灭,就修不生灭法。不生灭法就是守柔法,柔之又柔,弱之又弱,以至于无形,这就是“复众人之所过”从众人的显形原路返回,回到无形的万物之母,那是自己的来处,是自己的故乡。

莫能行的病根是知病,就是佛教说的无明守柔曰强,知常曰明。只有知常,常是不生灭法,了知不正灭法才是“明”,自己的本明。恢复自己的本明就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自己的内心没有心灯,那就一片黑暗,这就是“无明”,无明者,没有心灯之谓也。

没有心灯当然莫能行了。世人有解脱生灭的渴望(愿),但没有解脱生灭的行。从愿到行是一大步,明理并不意味着能够行动。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深受老子此段经文的启发。“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如何转变世人的知而不行的顽疾,这是最大的教法。《道德经》就是知行合一的教法

第三段经文: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这是此章的核心教理,也是整部《道德经》对世人最珍贵的教理,是华人对理想最热切的追求。与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级观相比,老子对人间的平等法性的追求要强力无数倍。“君君臣臣”是俗儒的教法,不是真儒的教法真儒的教法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经文:是以圣人云。圣人云是《道德经》常用语。孔子很少用“圣人云”这样的句法,这是有原因的。老子常说圣人云,就如同佛经的“如是我闻”,甚至等级高于“如是我闻。”

一是表示老子亲自听闻远古圣人的圣言,真实不谬,完全经得起验证二是老子自谦,自己证悟与远古圣人契合。老子教法是人类文明的教法,“吾将以为教父”,但老子反复引述远古圣人的圣言,表示自己完全尊奉。远古圣人的圣言是唯一的救拔世人的教法。

三是表示华夏文明诞生时刻的圣人圣言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四是希望圣人圣言后继有人,不断传扬圣人圣言,使道行在大地上。

经文: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河上公注:“君能受国垢浊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为一国君主也。“江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细流中必定有污泥浊水,但江海不会因此拒绝细流。因为江海有自净的能力。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十五章)“孰能”是代表极难,圣人行难行之事。但圣人能够自净,故可以让浊世自净。这就是“静之徐清”。圣人来到人世间,准备承受人世间的一切污泥浊水,准备承受世人泼来的一切脏水,侮辱。拾得大士甘愿承受世人的唾沫,“随他自干了”。这样的圣人才是理想的社稷主

经文:受国不祥,则为天下王。河上公注:”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则可以王有天下。”君王能够把世人所犯的罪过当做自己所犯的罪过,甘愿代替世人而接受由此带来的灾难,惩罚,他可以是合格的天下王。这是自他交换的极高修法。

君王应该待人受过,接受惩罚和灾难。这是伟大的天下之王。老子宣说的惊世教理与耶稣替世人受难的故事并无二致。汉武帝是第一个下“罪己诏”的皇帝,法理就在“受国不祥”一句经文罪己诏是一种忏悔。

第四段经文:正言若反《道德经》宣说的是超世间的教法,是救拔浊世的教法。世间教法不能拯救浊世,只有超世间教法才能拯救浊世。浊世所以浊,正是世间教法所导致。

所以只有与世间教法相反的超世间教法才能拯救浊世,使浊世恢复为清净世界。“反”是与浊世教法反,与凡情反,与欲望反,与争斗反整部《道德经》三次宣说反的教理“反者道之动”(四十章),“与物反矣”(六十五章),现在说“正言若反”。

《道德经》是顺着世人走过的路原路返回,回到天地之始,返回万物之母。世人忘记自己从何处来,现在要返回,恢复自己的真我,恢复自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