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与荥阳郑氏

温州郑氏始祖考二:荥阳郑氏

乐清郑文化2019-10-01阅读 1086

朱仙镇启封故园一、郡望荥阳荥阳郡望的来源,自北魏开始。两晋以往,北魏时期定高贵大姓已形成定制。为使汉化改革更加彻底,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详定族姓,确立了门阀制度。孝文帝“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特别是荥阳郑羲,史载“文明太后(冯氏)为高祖(孝文帝)纳其女(郑洛儿)为嫔,征为秘书监。”还纳第二房郑氏胤伯(郑茂长子)女为妃,指定六个兄弟: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胤伯弟)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郑羲子)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又指定太子元恂聘郑懿次女,第五子元怀聘郑道昭女,将自己的孙女、北魏广平王元怀之女平阳公主,下嫁郑俨次子开府将军郑文宽。还有北魏乐安宣王元范娶郑令妃(507——590),有其墓志为证。并下诏“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品定鲜卑族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与汉族四大姓相仿的鲜卑一等士族,“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对汉族则规定:“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云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这四姓。”具体说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据唐·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记载:“ 后魏孝文帝定四姓, 陇西李氏大姓,恐不入,星夜乘明驼,倍程至洛 。时四姓已定讫,故至今谓之'駞李’焉。”陇西李氏听说魏孝文帝于汉姓中“定四姓为最尊”时,急如星火,赶着骆驼昼夜兼程赶至洛阳讨封,无奈崔、卢、郑、王四姓已定矣,李氏“姓”落孙山。为抚军心,孝文帝又颁令,言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之门第也很高,陇西李氏才悻悻而去,时人因而讽刺陇西李氏为“驰李”或“驼李”。到唐朝时,太原王氏的影响力减退,“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故新“四姓”为:崔、卢、郑、李。但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也由此产生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五姓七家”高门士族,即: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后魏太和(477——499)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自此,“陇西李、太原王、荥阳郑、范阳卢、清河崔、博陵崔和赵郡李”七家自为婚姻,特别是陇西、赵郡李氏与荥阳郑氏世代互为姻亲。由于郑氏北祖郑晔第七子郑羲(字幼麟,425——492)历任翰林侍讲学士、中书博士、中书侍郎、中书令兼太常卿、给事中、安东将军、西兗州刺史、秘书监,封假南阳公,贵显于北魏,并在魏孝文帝定族姓时与崔、卢、王、李四姓同被列为第一等,排行第三,使整个家族获得了与北魏皇室贵族世代通婚的特权。从此,郑姓便成为天下第一流的姓氏,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郑王李”的俗谚,北祖郑氏七房郑羲的家族也成为最为显贵的家族之一。在整个北魏时期,郑羲及其后代大都与皇室及权贵结有密切的婚姻关系,同时又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特权,真可谓富贵满门,显赫魏晋。北祖七房郑氏还先后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洛州程氏相互联姻,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南北对峙与胡汉融合中的荥阳郑氏家族与一般滞北大族一样,十六国至北朝间经历了由对立到合作的过程;不同一般的是,郑氏长期留居乡里,土著势力较强且稳固。最值得一提的是郑氏家族与北魏皇族和其他高门大族之间的婚姻关系的缔结,因为这种婚姻关系的最初建立不仅是荥阳郑氏成为社会上一流姓族的标志,而且还是借以维持和巩固这一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从北周《郑术墓志》记载的郑术五女嫁娶情况就可看出。墓志2002年出土于长安县镐京乡沣镐村,首题“大周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始州刺史清渊侯郑君墓志”,天和三年(568)葬。郑术,字博道,荥阳开封人。大统中起家轻车将军,给事中兼太子洗马,赐爵清渊县开国伯,邑五百户,废帝二年进爵为侯,增邑通前一千户。武成元年加开府,置佐吏。志文称其“器称瑚琏”,有堪当大任的才能,又颇有好名声。祖寄,本州别驾;父熙,龙骧将军,卷县令。从铭文“司农置驿,推士驰名”来看,当是汉朝大司农郑当时的后裔。天和三年四月一日郑术亡故后,赠梁、豫二州诸军事二州刺史。有三子五女:长子纲,字仁宗,右侍上士;次子维,字仁■;第三子坚,字仁谋;长女适河内司马选,帅都督;第二女适皇宗宇文谐,帅都督;第三女适皇宗宇文谈,宗师大夫;第四女适范阳■■■■;第五女适皇宗字文弘,■府记室。概括地说,北魏时期的荥阳郑氏,基本上是在这种盘根错节的婚姻关系中维持了长期不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的。那时,郑氏一门至少出了两个皇妃、一位太子妃、三位王妃,这在当时的四大郡姓中是少有的。正因为如此,郑氏人也从这些婚姻关系中获得了较多的特权。除与皇帝结为婚姻关系外,荥阳郑氏还与诸侯王和社会上的权贵保持有婚姻关系,并藉此获得某些特殊利益的眷顾。透过这种联姻,以及孝文帝迁都洛阳,借其乡里势力以稳定统治等因素影响,郑氏遂由局促一隅的土豪上升为北朝的“四海通望”。同时在文化思想和艺术领域也都有较高的造诣。总之,北魏时期荥阳郑氏与皇族或权贵之间的婚姻有了特殊的地位,形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婚姻圈,并借以维护共同的利益。以上说明荥阳郑氏在北魏时期的兴旺发达,就是入仕为官的人多,加之婚姻关系,形成了权贵。根据《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记载:“公讳羲,字幼麐(同“麟”),司州荥阳开封人也。”和二十五史记载的443位郑姓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其籍贯都是“荥阳开封”,因为荥阳是郡、开封是县,所以称“荥阳郑氏”,其实就居住在现在的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附近。朱仙镇的东南,春秋时期郑庄公命大将郑邴筑有启封城,到汉初避汉景帝刘启讳改名为开封。

二、北祖七房唐高宗显庆(656年正月—661年二月)“四年十月十五日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选、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又据唐人李华说:“ 神龙中申明旧诏,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恶太盛,禁相为姻。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子迁之四子,卢辅之六子,公之八代祖( 崔) 元孙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赵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后,同降明诏,斯可谓美宗族人物而表冠冕矣。” 可见后魏郑温一系,讫唐初世为高门。神龙年间诏令所谓“ 郑温之三子” ,当指居于陇西的郑温长子之外的三子。三子之中,次子南阳公郑晔为北祖,门族尤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 郑氏出自姬姓⋯ ⋯ 温四子:涛、晔、简、恬。涛居陇西。晔,后魏建威将军、南阳公,为北祖。简为南祖。恬为中祖。晔生中书博士茂,一名小白:七子:白麟、胤伯、叔夜、洞林、归藏、连山、幼麟,因号七房郑氏。”。此有错误,应该是郑晔(401——478)生七子:白麟、小白、叔夜、洞林、归藏、连山、幼麟。小白名茂,字仕达,中书博士,生胤伯、平城二子。

元朝右丞相脱脱亲手题写的白麟溪碑大房郑白驎,见于史书的二人,《魏书》记载“白驎孙道慓,随郡太守。”《北史》无载,北朝以后史上更不见其后裔的信息,故《新唐书》记载“大房白驎后绝”。可能有过继,民间谱上却多有记载。据清乾隆十六年刻本江苏《包山郑氏宗谱》载:“隋之末有事中原,吾祖讳白驎者,徙于吴之包山”,“白驎南迁始有南郑。(郑)濬(浚)之宋开禧(1205——1207)中迁吴之洞庭西甪里,郑氏遂占籍于吴中包山,是包山郑氏一世祖。”郑浚之为南宋初丞相郑清之胞弟,官至秘书郎。“包山”即今江苏洞庭西山。浙江浦江郑义门境内有一条小溪,叫白麟溪,横跨这个古镇,全长6.2公里。发源于大岭口山脉,原名香岩溪,因子孙难忘祖上白麟公,就改名为白麟溪。元代郑文融(一名大和)所辑的《麟溪集》卯卷详细记载了郑白驎世系:郑白驎(五世不仕)→郑师慎→郑怀芬→郑鄑→郑斌卿→郑庶(青州刺史)→郑徽(侍中)→郑鄘(大理寺卿)→郑鱐→郑謩(给事中)→郑回(宣州观察使)→后裔迁安徽歙县和浙江遂安、永嘉、仙居等地。江西南丰县东堡的《富江郑氏族谱》亦记载,郑白麟生郑师慎,郑慎生郑怀芬,郑怀芬生郑鄑,郑鄑生郑斌卿,郑斌卿生郑庶(唐青州刺史),郑庶生二子郑徽、郑徾。郑徽(唐侍中御史)生郑墉(大理寺卿),郑墉生郑鱐,郑鱐生郑謩(唐给事中),郑謩生郑回(宣州观察使),郑回生郑宏,郑宏生郑坦,郑坦生郑傜,郑傜生郑子袭,郑子袭生郑扈,郑扈生郑凝道(知歙州事)。福建福安市西铭郑氏与浙江浦江郑义门同系,属于北祖长房,入闽始祖为郑安夐。其世系为:北祖郑晔(42世)→白麟→(博之→敬琼→道慓→)师慎→怀芬→鄑→斌卿→庶→徽→鄘→鱐→謩→回→宏→垣→倕→子袭→扈→凝道→自牗(迁歙县)→安夐(入闽)→康(迁穆阳)→之明→郑寀(67世)→翕龙→师孔→学颜→希孟→万四公(迁西铭)。

二房郑小白,在北朝史载共有五代十四人,除郑希儁外全部仕于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唐朝时成为荥阳郑氏的主干房支。郑茂字仕达,号小白,中书博士,有胤伯和平城二子。《北史》载“胤伯,有当世器干,孝文纳其女为嫔,位东徐州刺史,卒于鸿胪少卿,谥曰简。子希儁,未官而卒。子道育,武定中,开封太守。……胤伯弟平城,广陵王羽纳其女(郑始容)为妃,位东平原太守。性猜狂使酒,为政贪残。卒,赠南青州刺史。长子伯猷,博学有文才,早知名。举司州秀才,历太学博士,领殿中御史。……后为尚书外兵郎中,典起居注,以军功赐爵阳武子。节闵帝初,以舅氏超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转护军将军,赐爵武城子。……武定七年,除太常卿。卒,赠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兖州刺史。子蕴,太子舍人、阳夏太守。伯猷弟仲衡,武定中,仪同开府中郎。仲衡弟辑之,司徒谘议,齐大宁中以军功赐爵成皋男,位金紫光禄大夫,东济北太守、肥城戍主。卒,赠度支尚书、北豫州刺史。辑之弟怀孝,司徒谘议,齐大宁中仁州刺史。”胤伯弟、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与北魏陇西李氏联姻,娶李晖仪。北魏镇西大将军、沙州牧、敦煌公李宝有六子,二子最为有名:长子李承,荥阳太守;少子李冲,随长兄李承长大,后为北魏尚书仆射(宰相)。李晖仪即李承女儿。郑平城与李晖仪的长女郑始容嫁广陵王元羽,长子郑伯猷(486——549)历官幽州平北府外兵参军、太学博士、殿中御史、尚书外兵郎中、散骑常侍、平东将军、护军将军、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武定七年(549),除太常卿。其年卒,年六十四。赠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兖州刺史。”《魏书》有传。三子郑辑之(489——537)“荥阳开封人,解褐奉朝请,领侍御史,以军功赐爵城皋男。稍迁黎阳太守。属元颢入洛,令其舅范遵镇守滑台,与辑之隔岸相对。遵潜军夜渡,规欲掩袭,辑之率厉城民,拒河击之,遵遂遁走。朝廷嘉之,除司州别驾。寻转司空长史,迁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静初,除征南将军、东济北太守,带肥城戍主,男如故。天平四年卒,时年四十九。赠都督北豫梁二州诸军事、骠骑将军、度支尚书、北豫州刺史。”《魏书》有传。 二房世系在《新表》中记载甚详,后裔郑曾支系在唐朝时荥阳郑氏中最显,出了八位宰相:郑珣瑜、郑覃、郑朗、郑余庆、郑从谠、郑延昌、郑涯、郑昌图。《唐故慈州刺史光禄卿郑公(曾)碑》载:“公讳曾,字景参,……烈祖(撝),隋尚书右丞聘陈使永安侯。大父嗣元,唐通事■■■■明叔;考九思■■,丰城县令。……(公)春秋七十有三,……长曰长裕,国子司业,闳量贞密,直方周慎,名高雅望,学入精微。次子■■(疑即“少微”)历■部郎中、中书舍人、鸿胪太常■少卿、■■■侍郎”。史载:开皇元年(581)十一月二十一日,隋文帝遣散骑侍郎郑撝为使聘访陈朝。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五年(737)有诏,赐刑部侍郎郑少微等人“中上考”。郑长裕开元二十七年(739)为中散大夫,授光禄少卿。第三房郑叔夜,北朝时共有三代六人,与大房一样只见于《魏书》而不见于《北史》记载,故《新唐书》载“叔夜后无闻”。《魏书》载:“叔夜子伯夏,司徒谘议、东莱太守。卒,赠冠军将军、太常少卿、青州刺史。子(道)忠(475——522),字周子。右军将军、镇远将军。卒,赠平东将军、徐州刺史。弟豪,长水校尉、东平原太守。伯夏弟谨,字仲恭。琅邪太守。子嵩宾,历尚书郎、员外常侍,稍迁至左光禄大夫。卒。”叔夜《魏书》不载仕宦,而清道光年间河南荥阳县出土的《郑道忠墓志》称其“清静为治,化洽汾榆”,大概为地方微职,故史不书。

第四房郑洞林支在西魏、北周最为繁盛,十分显赫,但因无人作相,不见载于《宰相世系表》。在北朝共传五代十八人,除郑洞林、郑文直仕宦无载、郑子嘉早卒外,十五人仕于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郑洞林有敬叔、士恭二子:郑敬叔为濮阳太守,郑士恭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郑敬叔有籍、琼、俨三子:长子郑籍字承宗,徐州平东府长史;次子郑琼,史载:“字祖珍,有强干之称。自太尉谘议为范阳太守,治颇有声。卒,赠太常少卿。孝昌中,弟俨宠要,重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琼兄弟雍睦,其诸娣姒亦咸相亲爱,闺门之内有无相通,为时人所称美。子道邕,殁关西。”;三子郑俨(?——528)字季然,史载其“容貌壮丽,初为司徒胡国珍行参军,因缘为灵太后所幸,时人未之知也,迁员外散骑侍郎。直后灵太后废,萧宝夤西征,以俨为开府属。孝昌初(525),太后反政,俨请使还朝,复见宠待。拜谏议大夫、中书舍人,领尝食典御。昼夜禁中,宠爱尤甚。俨每休沐,太后常遣阉童随侍,俨见其妻,唯得言家事而已。与徐纥俱为舍人。俨以纥有智数,仗为谋主;纥以俨宠幸既盛,倾身承接。共相表里,势动内外。城阳王徽微与之合,当时政令归于俨等。迁通直郎、散骑常侍、平东将军、武卫将军、华林都将、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军将军、中书令、车骑将军,舍人、常侍如故。肃宗崩,事出仓卒,天下咸言俨计也。尔朱荣举兵向洛,以俨、纥为辞。荣副京师,俨走归乡里。俨从兄仲明先为荥阳太守,至是,俨与仲明欲据郡起众。寻为其部下所杀,与仲明俱传首洛阳。子文宽从武帝入关西。”洞林玄孙郑译(540——591,字正义)与后来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有同学之旧,并同朝供职。其从叔郑文宽所娶之妻平阳公主是周太祖元后之妹。因元后无出,“太祖令译后之。由是译少为太祖所亲,恒令与诸子游。”至“周武帝时,……拜银青光禄大夫,转左侍上士,……恒侍帝侧。帝命译尚梁安固公主。……为御正下大夫,俄转太子宫尹。”至周宣帝时,“超拜开府、内史下大夫”。北周末年,郑译更拜“柱国、相府长史、内史上大夫”,“兼领天官都府司令,总六府事”,“俄而进位上柱国……”北周宣帝病死时,郑译引杨坚入朝辅政,为其篡夺北周政权铺平了道路。隋朝建立后,郑译成了开国元勋,官至上柱国、岐州刺史,封沛国公。《隋书》卷 38 有专传,《周书》卷 35、《北史》卷 35 有附传。隋文帝以郑译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出入卧内,言无不从,赏赐玉帛,不可胜计。俄而进位上柱国,恕以十死。译性轻险,不亲职务,而赃货狼藉。高祖阴疏之,然以其有定策功,不忍废放,阴敕官属不得白事于译。后以上柱国公归第,赏赐丰厚,追赠其父及亡兄二人并为刺史。后因与母别居而为宪司所劾,由是除名。未几,诏译参撰律令,复授开府、隆州刺史。于是复爵沛国公,位上柱国。未几,诏译参议乐事,著《乐府声调》八篇。俄迁岐州刺史。开皇十一年以疾卒官,时年五十二,谥曰达。子元璹嗣。郑元璹(?——646,字德芳)是隋代文城郡太守,以城归唐后封太常卿,成为唐太宗麾下的大将军,曾五次出使突厥,不辱使命,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唐高祖将他比之于苏武、张骞,说:“卿在虏庭,累载拘系,苏武弗之过也。”史载:贞观三年(629),南会州都督郑元璹遣使招谕,其酋长细封步赖举部内附,太宗降玺书慰抚之:“知公已共可汗结和,遂使边亭息警,烽火不燃。和戎之功,岂唯魏绛,金石之锡,故当非远。”(见《全唐文》卷十)郑元璹后官至宜州刺史,先封萃国公后袭沛国公,《旧唐书》卷62列传第十二有其传。郑译子善愿为归昌公,元琮为永安县男,元珣为永安男。郑译父子为隋唐统一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使他的家族也和平度过了改朝换代时的多事之秋。郑译孙、郑元璹子郑杲,历刑、户、兵部侍郎,唐武则天圣历(698——700)中为吏部侍郎、尚书右丞,曾与张锡负责诠选事,终天官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公;郑杲子放,右金吾卫大将军、东都留守,即《新唐书》所记开元十三年玄宗自择十一位刺史中的“太仆少卿郑放定州”,谥曰成公;郑放子镇,河南省洛阳县主簿;郑镇子厚,濮州雷泽县尉,夫人范阳卢氏;郑厚长子不详,娶妻卢氏,三子顗;郑厚有女,十三岁出嫁太子左赞善大夫太原王君。郑放另有子毓,棣州刺史,题名于御史台精舍碑阴,曾任监察御史;郑毓女郑恒(724——798),字同婉,既笄之年嫁与持节渠州诸军事渠州刺史充本州岛团练守捉使清河崔异,宰相郑余庆为之作墓志铭。郑译侄、元璹从弟郑善果(572——629)更是鼎鼎大名,善果祖父、郑译父郑孝穆,字道和(一作邕),在北魏末年分裂时跟着魏孝武帝西行入关,卒官于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善果父亲郑诚虽不是嫡子,亦位列北周的大将军、开封县令,为隋文帝讨伐尉迟迥战死。郑善果9岁袭爵,封开封县公, 隋文帝开皇初,改封武德郡公,14岁为沂州太守,大业(605——618)中迁鲁郡太守。年二十而寡的母亲崔氏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常于阁内听其子理事,当则悦,不当则责愧之。故善果励己为清吏,钦差大臣、御史大夫张衡考察后,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吏”。入唐拜太子左庶子、检校内史侍郎,辅佐太子李承乾,封荥阳郡公,历任工部尚书,检校大理卿兼民部尚书,礼、刑二部尚书,正身奉法,甚著劳绩。平窦建德时为山东道抚慰大使。太宗贞观初,出为岐州刺史,改江州刺史,卒,亨年63岁。(见《大唐新语》三)。由墓志考证得善果三子:玄勖、玄度、玄范,长幼不详。玄勖,无锡县令;玄勖子崇嗣,峡、湖二州刺史;崇嗣子偘,婺州金华县丞。偘有女慈柔(?——754 ),生而聪慧,幼读诗书,嫁为河南府轘辕府折冲都尉赵郡李全礼妻。玄勖另有子崇质,职方员外郎;崇质有子杰,德州司马;杰长子昂(709——735 ),字日新,友悌温良,弱冠孝廉登第,国子监明经,未仕,开元二十三年(735)七月廿五日终于陶化里私第,享年廿七岁,廿九日权殡于龙门,娶妻刑部尚书京兆韦抗长女,早逝,有幼女。玄度,广州长史,其女(665——746)嫁中大夫、使持节、鄂州诸军事、守鄂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卢正道。玄范,相州刺史;玄范子崇礼,相州参军。崇礼有女讳波罗蜜(?——741),嫁蒲州司户李公(?——741 )。玄范另有子崇式,上党郡司马。崇式子堭,清河郡宗城县令,娶妻国子祭酒范阳卢瑀女。郑堭第四女(727——755),14 岁嫁蜀郡蜀县令清河崔君,天宝十四年(755)六月六日病终于东京从政里郑氏私第,享年二十九岁。第五房郑归藏,世系为史所不载,但《元和姓纂》和《新表》有载其名,现在出土的几方唐代墓志有称为其后者,如《汇编·大中100》有卢氏外孙郑嗣恭写的“唐故卢氏(子謩)夫人(郑氏)墓志铭”载:郑氏“十二代祖郑晔事魏为汝阴太守,至十一祖兄弟七人,分为七房,而归藏公乃第五房也。……夫人即归藏公之后,曾祖昭远,仕至坊州刺史;祖晘,越州长史;父僎,宣州溧阳县尉。”《汇编·咸通116》“唐故楚州盯胎县令荥阳郑府君(濆)墓志铭并序”载:“郑濆,字信士,荥阳开封人也。识族望者曰北祖第五房。曾祖晙,宝鼎县主簿;大父勣,永宁县主簿;严考由礼,襄城尉。郑濆以咸通甲午岁十五年终于宋州别业。享年六十有二(813——874)。”《汇编·大和040》“唐右卫仓曹参军崔君荥阳夫人郑氏墓志铭并序”载:“曾祖昭远,官至坊州刺史。坊州生皋,官至越州长史。越州生俭,官至太子通事舍人。夫人(810——831)即舍人之第二女也。”《汇编·大和093》“唐会稽县尉清河崔公(芑)夫人荥阳郑氏墓铭并序”载:“季母实北祖第五房也。祖嵘,皇常州长史;父恪,皇试大理评事、岭南观察推官。”

第六房郑连山有四子。他性严暴,挝挞僮仆,酷过人理,与长子郑思庆同时为奴所害,断首投马槽下。次子郑彻字思明、三子郑思和并以武功自効,骁勇善骑射。杀害其父兄的凶奴乘马北逝,郑思明披发率村民驰马穷追,赶到黄河。凶奴骑马投水渡河,思明“止将从放矢,乃自射之,一发而中,落马随流,众人擒执至家,脔而杀之。”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513——581)撰《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郑常)神道碑》载:“公讳常,字子元,豫州荥阳人也。……祖思庆,建威将军、山阳太守。建威取曹仁之号,可以定名;……考顼,银青、金紫,方于温羡、傅祗;镇南、征东,比于刘弘、荀ダ。”庾信《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则曰:“考顼,仪同三司、豫州刺史。……(公)大统三年,起义华阳,授永安县开国男。……魏后二年,授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车骑用郭淮之勋,仪同取王沈之贵,公之此授,佥曰得人。进爵广饶县公,邑千户。保定三年,授使持节、都督迁州诸军事、迁州刺史。即总领金州兵马之兵开拓北戎。……上开府,增邑五百户,赐姓宇文。……乃为使持节、都督东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寻迁南兖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以大象元年(579)薨于州镇,时年六十三。”《周书》和《新表》记载有误,当以墓志铭为准。但《周书》将郑常父子附于《郑伟传》后,说明他们是同宗近支,这一点应该是对的,不像《新表》将其列于南祖。郑思明官至北魏骁骑将军、直合将军,后赠冠军将军、济州刺史。思明子郑先护(?——531)起家外散骑侍郎,以武略见称,是平定刘举等人叛乱,迎北魏庄帝还京复位的功臣。后官至大都督、骠骑将军,去世后追赠为青齐济兖四州都督、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先护子郑伟(514——571)字子直,西魏大统(535——551)中封襄城郡公,官至北周大将军、宜州刺史、华州刺史,去世后追赠本官,加少傅,都督司、豫、洛、相、冀五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其后裔在隋代较有声望的还有郑伟的三个儿子:郑大仕、郑大济、郑大志等。郑大仕名权,官至骠骑大将军,郑大济官至蒲阳太守,郑大志为秘书郎。《汇编·证圣015》“大周故承议郎行隆州司功参军郑府君(宏)墓志铭并序”载:“公讳宏,……曾祖大仕,隋任骠骑将军使持节渠州刺史、襄城郡开国公;祖仁基,隋任通事舍人;父玄毅,唐任天官郎中、安北都护府司马;并文雅纵横,风流籍甚。”大仕长子郑仁基,仕隋官至通事舍人。仁基长子郑玄毅,仕唐官至安北都护府司马,次子郑敞官至洛阳县令。玄毅子郑宏,武则天时历任承议郎、隆州司功参军等职。郑敞妻为外戚皇甫氏,生有五子:郑谞、郑青、郑谌(651——734)、郑谔、郑訢(660——735),分别官至洛州刺史、豫州刺史、青州刺史、婺州刺史和开州刺史。大济之子郑乾奖,官至荆州刺史,乾奖之子郑侑为唐中散大夫、淄州司马,《全唐文》卷228有《大唐中散大夫行淄州司马郑府君(侑)神道碑》载:“有子曰博古,曰博雅,曰嘉徵,曰嘉庆,曰嘉重”,其中郑博古官至盐铁司殿中御史,次女郑琼(809——841)为大理评事杨牢妻,有墓志铭。大志之子郑乾瓒为荆州松滋令,乾瓒长子郑孝本(632——698)官至安西都护、沧贝二州刺史,有三子:晖之、倩之、偘之。郑晖之,苏州长史;倩之子郑洵官至监察御史,生五子:锋、錪、镛、鍊、釭。乾瓒次子郑元久为随州刺史,孙郑澍为尚书仓部员外郎。《唐故昭义节度衙前先锋兵马使荥阳郑府君(仲连)墓志铭》记载:“七代祖讳伟府君,后魏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平南将军、广州刺史,袭襄城公。高祖讳玄敏,皇朝散大夫、蕲州长史、司农丞。曾祖讳由古,朝散大夫、河清县令、宣州司马。王父讳广嗣,左司禦率府兵曹参军。烈考讳楚卿,杞王府司马,赠殷州刺史。公即殷州府君之长子。……有子四人:长曰揆,试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上护军;孟曰振;仲曰授,衙前散将;季曰据。”据《汇编·天宝 239》“大唐故襄阳郡襄阳县令荥阳郑府君(逞)墓志铭并序”载:“公讳逞,字逞,荥阳原武人也。北齐开府仪同三司魏州刺史襄城公伟五代孙,湘阴府君第四子,……嗣子诜、璋、觯”。又《唐故泉州剌史李府君夫人郑氏(700——759)墓志铭》:“曾祖处亮,唐朝蒲州长史。祖昭庆,唐朝岳州湘阴县令。父逞,唐朝襄州襄阳县令。”《汇编·贞元005》“唐赠尚书左仆射嗣曹王(李戢)故妃荥阳郑氏(中)墓志铭并序”和《嗣曹王墓志铭》载:郑中(711——782)字正和,嗣曹王李戢妃,襄城公之曾女;祖文恪,恒州司马;父休叡,彬州司户。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撰有郑群墓志铭,铭题“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曰:“君讳群,字弘之,世为荥阳人。其祖于元魏(北魏的别称,因其统治者拓跋宏改姓元,故称)时,有假封襄城公者,子孙因称以自别。曾祖匡时,晋州霍邑令;祖千寻,彭州九陇丞;父迪,鄂州唐年令,娶河南独孤氏女,生二子。君,其季也,以进士选吏部考功所,试判为上等,授正字。自鄠县尉拜监察御史, ……迁虞部员外郎;……拜复州刺史,迁祠部郎中。会衢州无刺史方选人,君愿行,宰相即以君应诏。治衢五年,复入为库部郎中。行及扬州遇疾,居月余,以长庆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卒,春秋六十。……”郑群有子退思,该支应为襄城公郑伟后裔。由此可见,六房郑氏西魏、北周时名望较高,至隋、唐时担任的多是中级以上的官职,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并且通过与外戚之家皇甫氏的联姻,保持着较高的声望。

第七房郑氏在北朝时十分显贵,史书记载颇多,又有隋崔昂后妻郑仲华(522——587)、唐程务忠妻郑氏(637——671)、崔挹妻郑氏(641——705)、郑进思(一作敬思,625——675)、韦怀构妻郑氏(679——725)、郑鼎(683——740)夫妇、郑虔(691——764)、郑愿夫人独孤氏(?——766)、郑昈(700——777)、郑宇(709——753)、郑密(714——763)、郑宠(717——765)、郑忠佐(729——795)、郑高(745——805)、元稹母郑氏(747——806)、崔颋妻郑氏(753——813)、郑敬(756——815)夫妇、郑易(?——816)夫妇、郑鲁(764——820)夫妇、郑绲(796——820)、郑纪(788——841)夫妇、杨汉公妻郑本柔(793——824)、郑党五(816——835)、郑隗郎(?——841)等二十九人的墓志记载为证。郑羲(?——492),字幼麟(又作“龄”),作为北祖第七房郑氏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任参军,随殿中尚书元石赴汝南(今属河南)招慰南朝降将常珍奇,以及率军围攻汝阳太守张超,表现出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事后因功升为中书侍郎。至延兴元年(471),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田智度聚众滋事,州郡无可奈何。郑羲奉命前去安抚,一面宣传政令,晓以祸福,一面悬赏收降,重金招募,旬日之间平息了事态,因功被封为平昌县男,另加官衔鹰杨将军。不久又出任西兖州刺史,在任时举荐的县令郑伯孙、童腾,属官贾德、申灵度等人都为官廉洁,勤恤百姓,使他赢得了举贤任能的名声。他后来官至安东将军、秘书监,封荥阳伯。郑羲长子郑懿(?——510),字景伯,也是一位以政事见称的人,史称他“涉历经史,善当世事”,是一位造福于民的好官,后官至平东将军、兖州刺史。次子郑道昭(455——516),字僖伯,是北魏尚书仆射(宰相)李冲的长女婿,崇儒敦学,任光、青二州刺史时,“政务宽厚,不任威别,为吏民所爱”。去世后被赠官镇北将军、相州刺史。道昭长子郑严祖东魏孝静帝时任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北豫州刺史、鸿胪卿,严祖女郑大车初嫁北魏广平王元悌,后被东魏权臣高欢纳为妃子;严祖子仲礼(?——545)为高欢帐内都督,后因谋逆高欢被杀。道昭孙、敬祖子元礼字文规,少好学爱文藻,有名望,为北齐太子舍人,大象中(580)终于周始州别驾。道昭孙、述祖子元德,多艺术,官琅邪太守。郑元礼侄郑子翻,字灵雀,好文章,为北齐司徒记室参军,齐亡,历周、隋隐居不仕,为人敖诞不拘,深为杨素所重,累征不至,终于家。郑羲晚年,其女郑洛儿为孝文帝嫔妃,成为官高爵显的皇亲国戚。北祖第七房经隋唐仍然世代为官,只不过出任的多是一些中下级官职。如北齐名臣郑述祖(郑道昭三子)之子郑叔武(或作武叔),官至北齐洛州刺史中牟公、银青光禄大夫、北豫州大中正、青光二州刺史,諡平简公。郑叔武子道瑗,官至隋宋城令、唐密州高密县令、泗州下邳郡丞、朗州武陵郡丞。郑道瑷子怀节,历任唐绛州曲沃县令、舒州江望江县令、扬州六合县令、贝州鄃县令、邢州钜鹿县令、澧州司马,亡故后赠卫州刺史。郑怀节有四子:进思、远思、镜思、锐思;有女嫁与朝议郎程务忠为妻,“资孝敬于舅姑,著恭勤于娣姒”。郑怀节长子郑进思,字光启,任邢州巨鹿县令、晋州襄陵县令,赠博州刺史。郑进思夫人权氏,有十子:郑宜尊、郑昂、郑颎、郑绮、郑繇、郑云、郑戎、郑戭、郑愿、郑游。前四子早于父逝,绮、云、戎三人事迹无考。长子郑宜尊,邠州三水令,赠太子少保,有嗣子郑實,为少府监主簿;次子郑昂,字千里,有嗣子郑俊;三子郑颎,字三明;四子郑绮,有嗣子郑备,为荆州江陵县丞。五子郑繇,工五言诗,嗣圣元年登进士第,开元初为岐州长史,累转右拾遗,迁监察御史,后任博州刺史转湖州刺史。郑繇子郑审亦善诗咏,乾元中任袁州刺史。郑审子郑逢,抚王府长史。郑逢子郑薰,字子溥,历宣歙观察使、漳州刺史、太常少卿、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后以太子少师致仕;逢女郑本柔嫁华州潼关防御判官、殿中侍御史杨汉公。郑进思第八子郑愿,任金部郎中,坊、亳二州刺史。第九子郑游任晋州临汾县令,赠太常少卿。郑游有四子:郑宇、郑宝、郑密、郑宠,分别官至淮南采访支使、散骑常侍、商州录事参军、尚书库部郎中。长郑宇生两子:郑韬、郑霸;次郑宝生五子:郑敬、郑阳、郑皇、郑易、郑鲁,其中郑敬(字子和)官至朝散大夫、绛州刺史,郑易官至朝散大夫、尚书工部郎中,郑鲁(字子隐)官至右金吾卫仓曹参军。郑鲁有三子一女:长郑绩、次郑绲(早损)、幼郑纁、女曰郑观音。三郑密字慎微,有三子:郑雅、郑弟、郑干。四郑宠也有三子:次子郑正,官至扬州江阳县主簿;三子郑直,官至河南县主薄。郑正子郑纪字龟年,宋州砀山县令;郑纪有二子:长郑總,泗州下邳县尉;次郑特,许州堰城县主簿。郑怀节次子远思(《郑鼎墓志》作思远),赠使用持节博郑二州诸军事、郑州刺史、太常卿。郑远思子郑【日蓋】朝散大夫、易州司马。孙郑济,睦州刺史。据元稹自己写的《陆氏姊志》和白居易写的《微之母郑夫人志》,元稹母即为睦州刺史郑济次女。郑远思少子郑鼎,字万均,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尚唐睿宗李旦弟第四女代国长公主李华。郑鼎、李华夫妇有二子:嗣子郑聪,字潜曜,左赞善大夫,尚临晋长公主,历太仆、光禄卿;次子郑明,字晦明,中散大夫、太子洗马。郑怀节三子镜思,任秘书郎,赠主客郎中、秘书少监。郑镜思次子郑虔(691——764)任著作郎、广文馆博士,后贬台州司户参军;三子郑昈任滁州刺史;少子郑曙,据《太平广记、神仙卷二十八》记载:“荥阳郑曙,著作郎郑虔之弟也。”郑虔长子郑忠佐为滑州白马县尉,墓志上说:“以贞元十二年十月十三日,迁合窆于洛城南,祔广文先府君之茔,礼也。”因此台州郑虔墓很有可能是衣冠冢。郑昈是大历诗人,曾与王昌龄、崔国辅、王之涣联唱迭和,名动一时,生七子:郑云逵、郑微、郑公逵、郑方逵、郑震、郑文弼、郑安逵。郑云逵任京兆尹、散骑常侍刑部尚书。郑微,终润州司马。郑公逵为侍御史、上柱国、沧景节度参谋。郑方逵,衡州司士参军。郑震,当阳丞。郑文弼,幽州参军。郑安逵,率府仓曹参军。《全唐文补遗》第八辑有“唐故郑居士(液)墓志铭”载:“公讳液(723——776),字液,荥阳开封人也。其先周郑武公之后,源流且长,人物不绝。有若东汉大司农康成者,学为人师;有若后魏中书令幼龄者,文为师表。公则幼龄之裔孙也。曾祖奉先,永州治中。祖整仁,同州冯翊主簿。父曒,抱德不士。……有子曰仑,苦节之士。”但不知其出于郑羲(幼龄)何支?下图为郑虔家族成员和《郑昈墓志》疏证

张应桥的《隋唐荥阳郑氏家族墓志疏证》说:郑虔和郑昈是亲兄弟,郑虔是老二,郑昈是老三,都是秘书郎郑镜思的儿子。但是,根据《郑鼎墓志》:“祖怀节,皇赠使持节卫州诸军事、卫州刺史。父思远,皇赠使持节博郑二州诸军事、郑州刺史、太常卿。”与白居易的《郑昈墓志》:“王考讳某,秘书郎,赠郑州刺史。”显然,赠郑州刺史的应该只有一人,就是郑思远(一作远思)。如此说来,郑鼎与郑昈成兄弟了。可是,《郑鼎墓志》记载,郑鼎是“少子”,生于公元683年;《郑昈墓志》记载,郑昈是“秘书第三子”,生于公元700年。郑鼎年龄大于郑昈,又是郑思远的小儿子,郑昈就绝不可能是郑思远的三儿子。这样看来,还是张应桥的《隋唐荥阳郑氏家族墓志疏证》说的对,郑昈是郑虔的弟弟。

郑怀节少子锐思,贝州清河县尉。郑锐思有女冥婚上蔡郡王韦泚(见郑愔《大唐故赠荆州大都督上蔡郡王韦泚墓志铭》),郑万钧并非郑锐思的儿子,而是锐思二哥郑思远的小儿子,为冥婚女的堂兄(见《郑鼎墓志》)。下图为唐睿宗驸马郑鼎极其妻李华公主的墓志。

1984年的文物普查中,开封市文物工作者在开封县朱仙镇老潭寨村一农民家中征集到一方北魏墓砖——“开封县郑胡铭”,墓砖当时正铺垫在村民家的马槽内,字迹稍有剥蚀。据这位老农讲,该墓砖是60年代初在本村北数十米(即开封故城西部古墓区南则)的一座古墓中发现的,因古墓早已被盗掘,故没有发现其他随葬品。墓砖现收藏在开封博物馆。此长方形陶制砖,一面自右至左,两行,满行八个魏碑体文字,“延昌四年岁在乙未,开封县郑胡铭”。另面志文十四行,“大魏太昌元年十二月■■,镇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平阳太守郑君之铭。四祖葬其中,十七座同时葬。一祖胡,一祖驎,一祖■,一祖■。开封城西门西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岁次壬子。”“延昌”为北魏宣武帝元恪年号,延昌四年当为公元515年。这年正月,宣武帝元恪因病逝于洛阳皇宫式乾殿,时年33岁,葬景陵。他年仅六岁的儿子元诩即位,由生母胡太后临朝听政。太昌元年为公元532年,太昌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年号。郭世军、刘心健等现代学者认为,从郑胡墓志上字迹的潦草,埋葬的时间,郑氏家族同时下葬人员数量之多等现象推测这次墓葬和尔朱荣之乱中郑氏家族成员死难有关。罗新、叶炜两位学者编的《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通过对北朝权门郑羲家族的史料分析,推测郑胡兄弟就是郑羲的兄弟,又通过郑氏家族受到地方力量仇视的正史记载来推测这次下葬的匆促和荥阳乡党对郑氏的打击有关。《册府元龟》载:“郑仲明(属于荥阳郑氏中祖后裔)为奉朝请,稍迁太尉,属以公强当世,为从弟俨所昵,除荥阳太守。俨虑世难,欲以东道之。孝庄建义初,仲明弟季明遇害河阴。俨后归之欲与起兵,寻为城民所杀。郑敬祖性粗疏,起家著作佐郎,郑俨之败也,为乡人所害。”根据郑羲公元492年去世,其父北祖郑晔(401——478)的生卒年月,以我推测,《郑胡铭》所称四祖不可能是郑羲的兄弟,而极有可能是郑季明(仲明少弟)、郑仲明、郑俨、郑敬祖,他们皆死于公元528年。公元531年,郑先护为尔朱仲远诱杀,其堂弟、通直郎郑康业(思和子)“坐事赐死”,郑贵宾异母弟大倪、小倪于普泰(531年2——10月)中,并为尔朱仲远所杀,他们都可能葬于此,因而有“十七座同时葬”之说。古人有名、字、号,如郑茂,字仕达,号小白,“胡”、“驎”等即为四祖他们的名。出土的大多数郑氏墓志铭和文物都表明,我们郑氏的祖居地就在今天的开封。

2010年《郑文化叙论》第73页与表山谱三、溯祖追源溯祖追源,我们郑氏的郡望是“荥阳”,祖居地在“启封”(今开封),现在温州的郑氏根据族谱记载已坐实为北祖后裔的如下:1、永嘉表山郑氏,始迁祖郑镒,属荥阳郑氏北祖第六房连山支裔孙(1994年浙江平阳郑氏研究会《郑氏世系谱》将其编入荥阳郑氏北祖第二房小白支),原居福州,唐乾符三年(876)任永嘉刺史,后退隐不仕,筑室郡城八字桥双井巷;2、乐清尚德坊郑氏,明初从丽水玉溪迁入乐清县城东隅尚德坊,后因后裔大部分居住在柳市镇横带桥村,俗称“横带桥郑”。始迁祖郑绍吉,属荥阳郑氏北祖第二房小白支大房郑胤伯裔孙;3、乐清朴湖郑氏,一支以乐安(今仙居)郑偃为十八世,至二十六世郑淳从泽国丹崖迁居黄岩天长街,则与浦江郑义门相合,属于北祖大房白麟后裔;4、……更新于 2019-12-28

(0)

相关推荐

  • 北魏《寇演墓志》

    ​寇演墓志: 全称<魏故汝南太守寇府君墓志>,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二月二十三日刻.1918年在河南洛阳城东北拦驾沟北陵土.寇演墓志曾归云南腾冲李根源之曲石精庐,后藏于吴县古物保存会 ...

  • 【碑帖欣赏】北魏经典书法《刁遵墓志》高清...

    书法小知识:清雍正间出土的北魏<刁遵墓志>,自出世即得到了书家.学者的推重,对后世影响极大.<刁遵墓志>全称<魏故持节都督洛兖州诸军事平东将军洛兖二刺史安惠侯渤海刁君墓志 ...

  • 为何是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评《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

    日期:2020年10月09日 07:06:06 作者:查屏球如果从社会结构上来看,唐代仍是世族化社会.虽然,科举制的实施,已改变了中古世族制的政治功能,但是,世族仍是唐人普遍认同的归属,他们追求的是科 ...

  • 历史上有名的世家大族——荥阳郑氏

    l 汉朝到隋唐时期有名的世家大族,先祖为周朝的郑国人,以国为姓 l 源自姬姓,周厉王小儿子封地在郑地,所以后代以郑为姓氏:荥阳郑氏的始祖是西部霸王的部下郑君,追随项羽灭亡秦国,郑君儿子郑当时担任西汉大 ...

  • 荥阳翰墨颂文明书画展暨市区郑氏宗亲联谊会举行

    浓墨盛赞  家国情怀 荥阳翰墨颂文明书画展暨市区郑氏宗亲联谊会举行 新春佳节期间,为助力全市创文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汕尾建市30周年,同时也是向今年国庆70周年献礼,"汕尾市区郑氏宗 ...

  • 郑氏节孝坊

    郑氏节孝坊 郑氏节孝坊位于倪宅行政村岩下自然村,建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坐北朝南,青石雕垒,有花纹浮雕,精雕细刻.上书:"为太学生蒋德崇妻节孝妇郑氏立",牌楼正中有&quo ...

  • 千金难求,郑氏祖传14方

    千金难求,郑氏祖传14方

  • 郑氏熏洗药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 ...

  • 唐朝历史人物——孝明皇后郑氏

    孝明皇后郑氏(785年-865年),为唐宣宗生母.孝明皇后(942年-865年.唐穆宗往后又历经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帝,自宪宗驾崩的元和十五年(820年)算起,一直到会昌六年(846年)为止,在这 ...

  • 行走丨宁波郑氏十七房

    "北望中原关山阵阵滎阳梦 风雨百年灵绪留芳十七房" 五一长假,和风暖阳 我与家人走进我外公的出生地 宁波郑氏十七房 澥浦山.泥螺山 挡不住东海洋面的紫气 一支举族南渡的郑氏 深吸一 ...

  • 齐鲁郑氏妇科用药经验介绍

    流派简介 山东滨州郑氏妇科由中医妇科名家郑长松先生开创. 郑长松(1927-2007),主任医师,山东省滨州市堡集镇河南郑村人.6岁入私塾,跟师既通经文,又精医理之崔玉田八年,1948年坐堂行医.历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