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武威县新鲜大队村民挖防空洞时...
1969年,武威县新鲜大队村民挖防空洞时,挖到一堵青砖墙,砸开墙,里面竟是一座古墓。打开手电筒,只见一个长了无数只手和脚的妖怪,缓缓向村民逼来。所有人大叫一声,连滚带爬跑出了古墓。
村民吓得魂不附体,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队干部根本不相信有这么诡异的事,他们带着马灯、武器进入墓室,看看所谓的妖怪。
等到看清墓室里的东西时,大家松了一口气,这哪是什么妖怪,不过是树根穿透了土层垂落在墓室的上方,被风吹动后轻轻摇晃,乍一看就像无数只手脚一样,难怪会被人当成妖怪。
墓室里摆满了铜人、铜马、铜车等随葬品。这一次,所有人都激动了,大队干部让村民们把这些随葬品装进了麻袋,统一运到生产队的库房。
接下来村民们选择了封锁消息,对外保密,保密的原因让人哭笑不得。
村民其实并不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只是打算将这些铜器卖到废品收购站,然后买两匹马回来搞生产。
尽管村里要求保密,但消息还是传开了。省里文物部门的专家前来考察,对村民做了多次思想工作,并不知疲倦地向他们普及这些文物的价值,村民才主动打开库房。
当看到一屋子的青铜仪仗队时,工作人员都惊呆了,这些都是宝贝啊。可惜的是,村民们并不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很多文物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些文物里边,有一件造型十分特殊的铜马,它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3千克,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
更神奇的是,它三条腿腾空,唯有右后腿踩在一只飞鸟身上,飞鸟回首惊顾,让铜奔马有一种风驰电掣之势。铜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于这一点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堪称奇迹。
由于这座古墓是东汉时期的,这件铜马被叫作东汉铜奔马,同时它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马踏飞燕。
只是当时的专家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件铜马的价值,2年后,一位大人物的到来,才让这件铜奔马绽放光芒,成为一件享誉全球的国宝!
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首相访问西北地区。由于热爱研究文物,郭沫若抽出时间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
当他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就被它的造型所吸引,在郭沫若看来,铜奔马无论是造型还是力学结构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回到北京后,郭沫若得知故宫博物院正要举办一场精品文物展览,他马上想到了那件铜奔马。
可是铜奔马因为在出土时没有得到保护,此时的早已伤痕累累,马头和尾巴上的鬃毛都快掉光了,三个马蹄是空的,甚至颈部还有7个一厘米左右的洞。
郭沫若找到了故宫文物修复专家赵振茂,经过两个月的时间,赵振茂先生用他高超的技艺修补好了铜奔马的创伤,令它焕然一新,不仅体现了奔马和飞鸟争先的动人瞬间,还巧妙地烘托出了马蹄的轻快。
郭沫若的心头顿时蹦出了两句诗:“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这两句诗和铜奔马简直贴合的天衣无缝,于是郭沫若当场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马踏飞燕。
当年12月,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如期举行,焕然一新的马踏飞燕引起了中外观众的强烈反响,成为全场最吸睛的文物!
此后马踏飞燕被带到全球12个国家巡回展出,引起了各国民众的一片赞叹,观众达500万人次。由于影响力巨大,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随着马踏飞燕的地位越来越高,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议也吵得越来越凶。
第一个争议就是铜奔马的原型到底是什么马?
一说是天驷,天驷是二十八星宿中房宿的别称,又叫神马。
二说是紫燕骝,骝指黑鬣、黑尾的紫红色骏马,骑行速度飞快,如飞燕一般。
三说是天马,又称汗血宝马,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来的一种传说可以日行千里的骏马。
天马说被大多数人认可,证据就出现在铜奔马的造型上,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它同一侧的两条腿都是摆向同一个方向,用军训教官的话来讲,这是顺拐了。
在马术用语上,这叫作对侧步,据说汗血宝马奔跑时的步伐就是对侧步,因此很多人认为这尊铜奔马的原型就是天马。
第二个争议是这匹马脚下踩的到底是什么鸟?
郭沫若认为这是一只燕子,因此这件青铜作品被他命名为马踏飞燕。然而这个说法被很多人反驳,因为这只鸟的尾巴是方形的,燕子的尾巴是剪刀型。
随后又出现了龙雀、乌鸦、鹰隼、金乌等说法,不过始终没有一种说法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由于马踏飞燕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无法确定这只鸟到底是不是燕子,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虽然这些争议一直伴随着铜奔马,但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巅峰之作。
汉代工匠用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骏马飞奔的气势。
它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更是代表了中国雕塑史上的最高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