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讲什么?怎么讲?这里告诉你秘诀
一、演讲的准备(讲什么)
(一)明确演讲主题。主题是演讲的核心支柱,是演讲内容的具体体现,在演讲准备过程中,只有先明确演讲的主题,才能确立一个正确而合理的标题[1]。例如,在基于对主题的深入了解上,可有效的确定资料收集的方向,并进行合理的组织语言结构,避免在演讲过程中没有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所表达的意愿,产生偏题现象。因此,明确自己所要讲的主体才能合理的组合语言,有效的利用演讲的每一个瞬间。
(二)明确演讲目的。在明确演讲主题的基础上,也要准确的掌握演讲的目的。当人们知道并明确了“为什么而演讲”,才不会苦于“怎么写演讲稿”。通过学习与分析了解到;目前,演讲的目的主要分为三种,即“使知演说、使悦演说、使动演说”也就是,通过演讲去传达知识;通过演讲引发受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演讲传递愉悦和乐趣[2]。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就职类演讲、纪念性演讲、感恩式演讲等等。因此,明确目的,有利于突出主题,使演讲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了解演讲听众。演讲的内容与语言表达的形式往往取决于听众的需求。实践证明,有时演讲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演讲的内容是否丰满与精彩,而是没有了解听众所能接受的范围和表达形式。而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演讲者并不了解自己演讲对象的层次和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收集资料制定演讲内容。收集资料是演讲准备工作的重点,资料收集的越多则选择性就越大,同时也有利于给予演讲者更多的自信,增强演讲者的应变能力。根据演讲主题收集的资料内容一般分为两类:主观资料包括主题的思考、感受、与分析。例如,针对“诚信”这一主题,主要是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自身的感受等;客观资料包括书籍、他人的经历、杂志报道等围绕主题但与自身无关的资料。
当资料收集完毕后,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体,从中选择自己所需的资料并撰写演讲的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其一,选择的材料要主观与客观保持科学的分配,所演讲的内容既要有主观感受又要具有故事性,既要有权威性又要含有幽默性,从而使演讲内容在简单中蕴含着深意。其二,演讲的内容要具有“新”元素,包括新概念、新创意、最新信息等,从而使演讲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其三,演讲的内容要具有逻辑性和明确的指定性,不能东拼西凑,使受众不明白所讲的主题是什么。其四,演讲内容的安排要具有时间的调控性,脉络要清晰并给予人思考的空间。
二、演讲的技巧(怎么讲)
(一)注重平时资料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与学习阅读中,注意将看到的和学到的趣事、经典知识等内容进行记录与整理,从而运用到演讲的过程中来,有利于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这种行为也适用于演讲的准备过程中,是对演讲资料的一种储备与填充。
(二)脱稿演讲。脱稿演讲不仅在于对撰写稿件单纯的背诵记忆,更体现于演讲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据笔者自身经验而言,稿件的记忆可通过根据演讲的主题列出提纲,基于提纲的线路复习资料,并进行演讲的复述,从而记住提纲,进而实现脱稿演讲。在脱稿演讲过程中,不要紧张,要相信自己,并用心去演讲和抒发情感,这有利于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也有利于在忘稿情况下应变处理,避免尴尬情况的产生。
(三)注重演讲的节奏。在演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演讲节奏的有效调控,不能在演讲过程中一直保持一种情感去叙述演讲内容,这样的演讲方式很容易导致演讲的形式化,降低演讲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演讲时,应根据演讲内容、情感、逻辑,通过调节声音的音高、音调、音速等形式进行划分和表达,可有效的激发演讲的激情,提高演讲的质量,从而实现演讲的目的。例如,在演讲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停顿,在突出主题的部分变化情感,可有效的提升演讲的氛围。
(四)引经据典,恰当运用语言技巧。在演说过程中,可适当的引用名言警句或是俗语,也可以运用一些自创的励志名句,从而增加演说权威性和说服力。与此同时,在演说的同时,也要注意词语和句子的口语化与连接性,不能一味的使用书面语和复合句。因为,过于书面化和复杂性的语言表达很容易增加受众理解的困难性,从而降低演讲效果,失去演讲意义。
(五)尊重听众,注重听众的感受。尊重听众是交流过程中最基本的礼貌,也是演讲内容的接受者。因此,在演讲与日常交流中,尊重听众并照顾听众的感受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演讲时,你的眼神四处漂游或是只盯住某一点不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听众的心情,甚至在听众心理产生“这个演讲者真没礼貌”的想法,从而失去听众的支持,进而也失去演讲意义。
(六)建立自己的风格。由于我们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水平、对事物的见解是有限的,往往在演讲过程中去重复他人的演说,从而失去自己的个性,使得自身的演讲技能无法得到提高,进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基于此,我们在演讲的过程中,要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可以重复他人但不能照搬和复述,要在尊重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演说风格。例如,在演说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一些肢体语言,从而增强演说的说服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