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真假博弈(细微处见真章)
作为古玉研究的老手,其实古玉研究我个人觉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古玉研究,简单来说便是研习其过程,究证其细节罢了,馆藏真品对照手中的藏品,从器形,刀工,包浆,沁吃入的深度与晕染,整体的风化层(包括玉的风化与刀工的风化),无非就是这几项,又不是研究飞机大炮核弹头,又不需要分析物理变异,没有那么多神神叨叨可说的,如果两者从视觉细节上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这个不一样便是研习与工艺对照的过程,那么细节便是进一步确定真伪的过程,鉴定,就是这么简单。
以上一篇文章为例,古玉怪象弯曲与形成原因,我们在研究古玉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对照馆藏,然后去考究当时的工艺,和入土后土壤层或人为的对于古玉里外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一定是细微的(粗心的人我觉得不适合玩这个)
就上图所见,为我上几期写的关于古玉弯曲以及形成的原因,有馆藏对照,也有鉴别注意事项,弯曲的部分一要确定不是粉压制成,二,不可有砣机或推磨或划刻的人为痕迹,这种痕迹一定要是玉手外力挤压而形成的,三,不可有胶水粘连的效果,因为有些人为高温挤压,会造成玉面断裂,后用胶水粘连形成弯曲现象来仿古,但是很痛心,就是如此,还是有很多朋友私信我,你这个文章写的不对,我手里也有弯曲的,但是圈内朋友看了,不是老的,看完图片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我相信这种现象也不是一个两个,所以今日再写一篇,诸位学者和玉友多留心对照。
研究,研究,研其工,究其细
网友供图,仿地弯
从上图我们可见,肉眼可见的是玉器整体发生了弯曲,但是这种弯曲过于整体化,其实这类弯曲并非为玉器手袋地质压迫的弯曲,而是工匠在制作的时候古玉打磨成弯曲的形态,从内壁的厚度与外壁的厚度区别就可以看得出来,非常的明显,然后再看一下壁边角类似叠压痕迹的地弯,上如弯曲呈现规则性,笼统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砣机痕迹,这是非常明显的人为工艺痕迹。
良渚文化反山M20发掘点的局部实况
杭州余杭遗址出土,玉面发生了凹陷弯曲现象
如上图所见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地弯现象,此类属于典型的挤压性弯曲,弯曲面呈现不规则状态,表面包浆与整体包浆以及钙化一致,弯曲面无任何人为的解玉砂推磨或砣工或机工痕迹,是一种非常纯粹自然的弯曲痕迹,这种痕迹只有在土地压力的情况下,经几千年慢慢的腐蚀,压迫,内部萎缩而形成。
杭州余杭遗址出土,玉面发生了凹陷弯曲现象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春秋晚期蟠虺纹玉玦
上图3号墓出土的玉玦有边角有叠压痕迹,叠压痕迹表现无任何抛光,推磨,机制痕迹,未曾改变任何原有工痕面貌,只是稍微的腐蚀与内部凹陷,这类就属于典型的外部力量受力,而内部形成了由外而内的萎缩,希望以上知识点诸位还有疑惑的朋友可以多看看,对于地弯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古玉圈内陆弯玉器很难遇见,学成了火眼金睛,你便是古玩圈内的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方叶之
古玉学者敬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