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大火,中国5000万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开

“这妈太真实了”“真相了”、“我的学生时代”就是这样过来的”……
《小欢喜》播出后,视频弹幕中最常出现的词就是“真实”,豆瓣评分也飙升至8.2。
《小欢喜》围绕三个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这一年发生的故事,真实地表现了为孩子学习担忧的家庭日常。
剧中乔家、方家、季家三组家庭,分别代表的是 “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虎妈猫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么类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在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的成绩时都有同样的焦虑,很多人直呼在这部剧里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欢喜》戳中了当下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现状,这些故事就是我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
其中宋倩和女儿乔英子的关系,最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围着女儿转。
在离婚后为了英子的学业,她不惜辞职掉老师的安稳工作,给其他学生补课,起早贪黑做饭煲汤照料着,帮女儿分析分数、提升成绩,事无巨细。
但到最后,女儿不但不领情,反而在高三这一年变得更加叛逆:对苦心的妈妈又怕又烦,却和偶尔过来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亲近。
母女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好几次她们情绪爆发,就有弹幕说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让孩子不舒服,但也让人很心疼。
跟电视剧中的家庭情况很相似,现实中的我们肯定也会过有这样的经历。
为了能让孩子提高成绩,我们打听各方消息不惜高价给孩子报假期的补习班,孩子却总会在家大发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补课,甚至觉得我们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着相似的童年。
仔细想想,当年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不也是这样么?
上学时的耳提面命好好读书,工作了为了脱离父母的管教想尽可能离家远一点。殊不知父母建议我们尽量离家近一点,不过是为了照应到我们。
我们却认为父母这么说,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把所有的期待都给了孩子,但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
这根本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原因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考虑到孩子真正适合什么,想学什么,而总是一股脑地什么都塞给孩子,
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观认知的,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我们所想给的。
在我们青青莲子的青少年成长营里,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师敞开心扉问到:为什么我们明明很爱父母,却又总是学不会理解他们呢?
哲学家泰戈尔是这样定义爱的:“爱是理解的别名。
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爱与理解之间的关系。
就好像方一凡和乔英子,他们之所以无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为他们发现,父母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们也不喜欢父母们通过约束和控制,来表达爱的方式。
而典型的“中国式妈妈”宋倩,正是忽略了这一点。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压力的同时,女儿也承担着压力甚至濒临崩溃。
英子读高二时,宋倩知道了女儿的梦想是去国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让女儿去博物馆当讲解员。
但当高三来临,宋倩认为时间太过紧迫,要确保女儿能考上清华北大,她对女儿采取了各项措施。
为了让英子专心备考,她停了女儿所有的兴趣爱好,例如拼乐高、当讲解员、看电影。
为了让英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她禁止女儿吃火锅和麻辣烫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英子在承受着高三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在忍让着妈妈的行为和约束。可是一直压抑的情绪总是不受控的。
在学校组织的高三誓师大会上,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与父母,一起在气球上写下心愿,然后将气球放飞。
所有人都开心地写下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英子也在气球上写下了梦想的航天局。
但宋倩突然让她写上具体的分数,还对英子说:“至少要考七百多分才能上清华北大。”
本来轻松的氛围,突然就变得异常压迫。
英子不愿意按照妈妈说的那样写,母女俩便开始争执,最后还把气球挤破了。
于是在誓师大会上,英子便抹着泪一走了之。
这件事让本就因为压力变得脆弱敏感的她,更加无法控制自己。
原本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乖巧听话、学习也很好的英子,在崩溃之后甚至忍不住逃课跑到爸爸家里,和爸爸一起拼自己喜欢的乐高;还把妈妈精心给她炖的燕窝,拿给了爸爸的女朋友喝。
宋倩发现女儿不对劲,跑到前夫家去看,却看到了女儿与他们三个人像一家人一样有说有笑。
宋倩实在接受不了,一气之下将女儿拼的乐高打破,之后自己就跑了出去。
英子担心妈妈便跟在妈妈后面,一边走一边解释:我是因为压力大才这样做的。
宋倩因为女儿这句话而爆发了,将许久以来的委屈说出了口:

“你压力大,妈妈压力不大吗?你从小到大,就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地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吗我压力不大?

听完宋倩这段话,小梦的内心也很复杂。
可能当时宋倩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会辜负自己的苦心。
即使把自己的苦都说给了女儿听,还是落得了女儿的一句“我讨厌你”。自己明明尽力把最好的留给女儿,结果却适得其反。
而我们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很多类似乔英子这样的经历。
我们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孩子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而当孩子反驳了我们的意见时,有时甚至我们还未聆听真正的原因,委屈感就油然而生。
“我都是为了你啊,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妈妈/爸爸呢?
其实孩子也知道我们都是“为TA好”,这可能也是我们做父母的不成熟的表达爱的方式。
但我们忽略了,真正的爱,其实是双方都心甘情愿,而不是“为TA好”式的单方面付出。
卡耐基曾说:“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会自立,铲除埋伏在各处的障碍。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这也是现在的教育中,被人们忽略的方面。
我们一味的想要替孩子未雨绸缪,其实最该做的事是在适当的时侯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己去面对问题。
在乔英子“逃课事件”之后,宋倩找闺蜜童文洁倾诉,将自己多年来的不容易和对英子的期待都说给了童文洁听。
童文洁告诉宋倩:孩子的人生无人能够代替。
《小欢喜》中“摩登家庭”方家的教育观念,让许多观众啧啧称赞: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咱们自己也是这样跌跌撞撞,一路走了过来,没人能替代。
其实乔英子并不是感受不到妈妈的爱,但她更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做错了,她也心甘情愿。
因为有些事情,必须要自己经历过才会明白;
而人也是需要经历,才能更好的成长起来。
孩子最渴望的,是父母能够让他们自己去面对未知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奇迹男孩》,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先天脸部畸形的男孩奥吉的故事。
虽然奥吉母亲的知识完全可以在家教他,但是在10岁以后,母亲还是决定让奥吉去到真正的学校,去开启更大的世界。
母亲必然知道踏出这一步对孩子来说有多难。可是为了孩子真正的成长,她还是鼓励奥吉迈出,通向真正世界的第一步。
因为奥吉的母亲明白,孩子最终还是要独立去面对世界。
也正是她的决定,奥吉成为奇迹才有了可能。
每个人的人生都该由自己负责,每个人也都应该去体验,属于自己的最完整的人生。

父母无法每时每刻陪伴孩子,人生中那些美好的,或是不美好的东西,我们是无法代替孩子去感受的,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尝试。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坦然承认,自己的人生并不完美,但他却认为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完美就变得黯淡无光。反而是因为不完美,才让自己体会到真正的人生。
其实我们这些所谓的“中国式父母”,想法和行为并没有大错。只是为了孩子,把最初的自己也丢掉了。
我们在渴望将自己能变成完美父母的同时,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也能变成完美小孩。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控制,是理解和支持。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诗《论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当我们不再以“为你好”的名义,按照自己的心愿打乱孩子的人生时,孩子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

他们的梦想,要让他们自己选择。

他们的人生,要让他们自己承担。

《哪吒》刷爆朋友圈:被爱滋养的孩子,真的可以“逆天改命”

香港还是那个香港,但大陆早已不是当年的大陆——认清楚,我们是中国人

北大三次退档河南考生:原本赌命运之神眷顾我,却败给了北大的“契约精神”

“我都是为你好”——为何这句话养废了中国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