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被处决时,围观百姓为何拍手称赞?鲁迅一语道破实情!
众所周知,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清政府统治走向衰微的重要标志。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叩开了曾经被清廷牢牢关上的中国大门。神秘的东方王国敞开了大门,西方列强便争先恐后地涌入,想要瓜分这块肥沃的土地,中国就此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有识之士纷纷崛起,为拯救国家奔走呼号,想要彻底地改变中国社会的悲惨现状,进行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就是这群有志青年中的一员。
1895年,中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了屈辱的甲午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康有为、梁启超借此机会组织了当年参加科举的一千三百余位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要求拒绝和谈、变法图强、学习西方、增强军事等主张。
但由于朝廷中守旧势力的阻挠,他们的上书没能被呈到光绪皇帝的面前。但上书失败却不能阻止康、梁二人寻求变法革新的热情,他们在民间积极地进行着宣传、不仅创办了报刊学会,还不断地壮大了维新派的队伍,为变法创造时机。
两年后的冬天,德军强行占领胶州湾事件,使得社会变法浪潮高涨,康有为趁机上书,成功面见了光绪帝。1898年6月,在康有为等人的主持下,轰轰烈烈的变法正式开始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
国家、社会灾难之深重,使得维新派不得不加快变法的脚步,在短短百日的时间里,便发出了百余条革新诏令。可维新派的主张触及了清朝权贵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些既得利益者纷纷上书慈禧,强烈抗议变法的事宜。
大家也都知道,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了。变法失败后,杀伐决断的慈禧为阻止变法,直接把皇帝囚禁了起来,并向维新派下达了追捕令。为了躲避清廷的迫害,康、梁两人迅速逃往国外,而跟随他们变法的其余六位包括谭嗣同、康广仁、杨锐等人却不幸遇害,他们便是轰动一时的“戊戌六君子”。
为了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慈禧太后便让他们斩首于闹市。
事实上,当时谭嗣同完全有机会去国外避祸,但他不愿逃走,他说没有哪一国的变法是没有流血和牺牲的,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还没能成功,就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流过血。因而,他愿意作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国人的觉醒。
但当时中国人无知和愚昧的程度远远超过谭嗣同的想象,那些百姓不但没有求新求变的变法意识和家国情怀,甚而对自己的同胞也没有任何的同情。这场英雄就义的壮烈场景,在他们的眼中也不过只是一场滑稽的表演、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鲁迅先生对于此事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一语道破了当时围观百姓的愚昧无知以及冷漠自私。
话中所指的阴险小人,便是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置民族危亡和国家安全于不顾的清朝权贵;而昏庸的群众,就是那些,麻木、冷漠、自私成性的底层人民,他们对于同胞的悲惨遭遇没有一丝的关心,甚至还把这些都当作自己无聊生活的消遣。
在这两股落后群体的拉扯下,许许多多和谭嗣同一样,怀有一腔报国热血的进步青年被无情地抹杀了,纵然付出一生辛劳甚至性命,最终也只是螳臂当车罢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把刑场围得水泄不通,看到刽子手高高举起屠刀便连声叫好,见到鲜血淋漓的头颅甚至恨不得放声大笑,他们不知道,这被抹杀的其实是他们获得自由、文明生活的希望。
图文源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