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多年,你的池塘底质是如何变坏的
这些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虾、蟹等水产养殖过程中对于改底这一生产实践操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定期的习惯。投身于养殖的人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改底的重要性,目前只要是养殖小龙虾以及河蟹的人都会选择在间隔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对池塘的底泥进行改底这一操作,已达到维护池塘底质环境,减少池塘底部有害物质的副作用。
而目前水产行业内比较优质的改底产品,主要还是以过硫酸氢钾为主要成分。过硫酸氢钾作为新一代的改底产品的核心成分具备:超强氧化、化学分解。化学氧化性底改,深层氧化底部有机质(起泥皮),强力去污,立体改水的能力,人广受好评。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养殖过程中,我们往往不太清楚,我们池塘的底质是如何一年一年变坏的,我们做哪些行为是对池塘的底质是有害的,那些行为对池塘的底质又是有益的。
我们从事养殖的池塘往往都建立在可辨别的土壤之上,但是上面的土层一般在建造之初就被运走或被其他的填充物所覆盖,于是从养殖开始之初,池塘的土壤就开始有了新的剖面并逐渐的形成,在我们日常称之为淤泥的这一层的表面,还有絮状微粒和胶装物质,这一层的厚度大概为1-10cm,它们可以通过日常的生产管理进行打破,如水流的冲击可随着干塘时排除池塘。
随着养殖时间的积,池塘的土壤结构会有一些逐渐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发生在土壤图的上三层:类胶质层、土壤-水体界面、沉淀物。这三层的厚度养殖时间增加而逐渐的增加,形成我们平时在池塘所看见的淤泥层。
就池塘的淤泥层而言,这既是养殖的宝库,但也是多年养殖积累下来的负债。在我们通俗的称呼淤泥的这一层池底,里面其实富含了大量的氨、硫以及有益、有害微生物。有害或者无害,主要还是取决一个量的问题。
池塘底泥的主要污染:氨氮
池塘底泥中氮的来源及应对
池塘底质:底质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上一年度的养殖期间所遗留下来的污染,而降解氨氮浓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晒塘。在休养期间让池塘的底泥彻底的干燥,将氨氮全部氧化为硝酸,在来年开始上水以后,底泥中的氧气消耗完毕,硝酸将会被作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而还原为氮气,这样能够大大的降低池塘底泥中氨氮的含量。
1、水源:由于当下养殖水源的污染加剧,大部分的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氮污染,因此再加水的时候也会给池塘带来一定浓度的氨氮。
2、培水肥料:目前的用于肥水的有机肥我们在习惯上称之为“肥水膏”,根据氮的划分有无机氮和有机氮。
无机氮主要以传统的化肥如:尿素、硫酸铵、碳酸铵、氯化铵为主,主要的特点就是价格便宜经济实惠,但是往往对池塘底质的副作用也较大。
有机氮主要为氨基酸、蛋白质为主。这一类肥水产品主要以各种鱼药厂家的专业鱼肥为主是当今时代的肥水膏。
养殖早期的肥水操作中氮的投入量的主要依据还是池塘的新旧来考虑的。老的淤泥池在前期可以考虑减少氮的投入,新池子则可以考略增加氮的投入。
3、饲料:饲料是池塘氨氮的主要来源,养殖的后期投入的饲料所产生的氨氮远远大于池塘的藻类和微生物的需要,这一部分饲料所产生的氨氮是需要我们处理的。
常规的处理主要还是以定期的培菌操作、以及以磷促氮为主。
4、氨氮的处理
氨氮的去处:
(1) 同化作用:氨氮被藻类、微生物、其他的植物(虾蟹塘主要是水草)吸收用于合成肌体蛋白质,进入我们养殖的整个生态食物链中,最后以鱼虾蛋白质的形式离开我们的池塘养殖水域。
(2) 异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硝酸或者还原为氮气离开我们的养殖水体。但这操作方式一个是局限于大面积养殖使用硝化的成本,二个是受到池塘底部溶氧的限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主要还是依靠池塘生态系统的同化处理氨氮为最核心的思路。
作为虾蟹养殖的池塘,在整个全年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固定氨氮的滤食性鱼类数量上并不明显,因为滤食性的鱼类主要依靠摄食水体的藻类,藻类吸收氨氮促进自身的生长,减少水体的氨氮含量。
但是在以水草占主要优势的虾蟹池塘中,藻类所占的比例在5月份以后水草密度过大以后往往是很低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养殖池塘在后期比前期更容易大规模的爆发蓝藻,因为好的藻类已经非常的少了。
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CO2 H₂O →CH₂O O2。
虾蟹池塘水草的光合作用效率与水体中无机碳(CO2 HCO3- CO32-)的浓度和持续的供应能力成正比。
而养殖过程中过密超过40%以上的水草密度挤占了水体的空间又限制了大气中CO2向池塘水体的溶入。
因此在养殖后期提高水体无机碳的浓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来达到提高水草的同化能力,是我们处理氨氮的核心。
(1)定期补充有益微生物、有益藻类和硅肥。
(2)用改底增加池塘底部氧化还原电位,增加底部的溶氧,减少氨氮的产生。
(3)降低水草的密度,以达到减弱光合作用的目的。
1、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2、本文作者: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