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拾零】监考杂记
考试的第一天本该休息的,但学校接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监考任务,所以一早就披挂上阵了,而盔甲是学校给做的一套服装。虽然有点傻,但要求必须做到。也没办法,不用问了,又是没时间看书的一天。
早上六点到七点间继续在园地讨论叶老的表述是否存在问题。下午回来后写完了回复,什么也不想做了。歇了几个小时,勉强写点监考时的想法吧。
1、学业水平测试是怎么一回事
“学业水平测试”的前身叫做“会考”,这个形式没有经历过,可能是我们下一两届的学弟学妹们最初的经历。据说,这个形式最早是为了减轻高考压力而设立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形式越来越成为学生的负担,其实也好理解,从领导的角度讲,多一次考试,就多一次比较教学业绩的机会——这是横向的。要说纵向的,又可以给每个老师上上紧箍咒,所以要狠抓。反正一来二去,学生高考的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学业负担更重了。所以后来,有的省市宣布取消了会考,也赢得了片片掌声。在这一点上,天津没有跟风,依然坚持着,终于等到了06年新课改的到来。新课改了,就得要一个新名目,于是“会考”变成了“学业水平测试”,不但跟上了形式,也显得更“专业”了。
第一天,监考物理、历史、地理三门,物理难一点,历史、地理相对简单,90分钟的考试时间,有的学生35分钟就答完了,剩下的就是等待25分钟后的交卷。相对于备考阶段来说,这个考试是那么简单。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备考的痛苦,为了考出好成绩,每所学校都在临考前制定一些措施,以便搞一些“集训”也可叫做“急训”,那个阶段可以让非考试科目停课,可以让晚自习延长,可以让考试科目的教师进行每周上二十几节的课磨练。然而,集训的后果,不过是为了争得A、B、C、D的等级。以前会考时,有的学生第一没有过得到是D,第二年补考时却能得到A,而这个A与第一次得A的没有差别,可问题是人还是那个人,虽然人大了一岁,但水平其实没有提高多少。这个成绩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儿戏。等到了学业水平测试,似乎没有再听过这种情况。但依然要评等级,这个等级有什么用?据说是用来保证学生毕业的。不过有的学生毕业后也没有合格,最后也上了大学,既然中国是讲究最终学历的国家,那么没有高中毕业证也不算是什么事。所以,这个考试也就没有什么威慑力了。
不过,即便是没有了威慑力,这个考试依然要坚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存在就是合理。
2、考历史时,看了一下试卷。发现,历史的简答或论述题,给一部分材料,让学生判断是出自哪一个条约。不禁想到,历史的教学是否也应该设一个历史文献读本。如果学生能接触过这些文献具体内容,那么在考试时,也就不至于胡猜乱猜了吧。
第二天继续监考水平测试是语文和数学。看着语文试卷,不禁有些感慨。上面大多数是学生必修教材上的内容,必修教材上的内容其实有限,逐年考下来,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篇目没有考过了。所以,从教研员的角度看,实在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看这次的试卷,有了一些变化,一是加入了课外的阅读选择题,二是加入了对名著选读内容的考察,当然,最后的依然是课外阅读题。这种改变据说是要与高考的题型相一致,虽然在分数上课内依然占了百分之七十,但知道接近高考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以前我从来不认真弄过会考,以至于有一次同学打电话来,问复习的事情,我说,让学生自己看书,弄得那个同学觉得我不够诚实。好囧!其实,我没有骗他,我觉得高中学习不同于初中的学习,理解和语言的文字的运用应该在平时积累,工夫应该下在平时,而不是到最后突击,所以我最初给学生复习会考时,没有印发过材料,没有押过篇目,只是让学生就着范围自己看书。因为学习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教师尽力教了,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的重视程度了。但现在的学生并不重视学习,教师却越来越重视成绩,以前人们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的学生已经超脱了,所以“分分分”反倒也成了老师的命根了。教师的工作量化,评价的等级,不但有奖,甚至还有罚。但最后的成绩总不会令人满意,所以大多数老师,只有狠抓落实,好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何落实?除了划定范围,总结资料,反复训练之外,盯人紧逼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落实这个“集训”过程,很多老师在平时飞快地赶课,好腾出时间来,进行反复的“集练”“集背”。一来二去,学生也知道了这个过程,反正最后有时间进行“集背”,平时学习时也就不上心了。这样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算是一个积弊。小学时,语文考试就只背学过的内容,毕业时,老师给三套试卷,学生就是背这三套题。初中前两年可以什么都不学,初三老师给范围加压力,突击个一年半载,也有高中上,到了高中还有多少学生不“门儿清”?
现在看来,教师操心和准备得太多了,学生在“久经考验”之后,根本把学习过程当成了一种快乐之旅,虽然可能经历一阶段痛苦和结局,但那种阵痛已经无所谓了。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高自考制度的成熟。因为那样的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