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道!(深度好文)
来源:京博国学(jingboguoxue) 作者:雅君
一、小胜靠力
相信大家对“愚公移山”的故事应该很熟悉了。
讲的是北山脚下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愚公看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堵在那里,进进出出实在不方便,于是便召集全家人商量,“我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于是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从此再没有山冈阻隔了。
愚公的胜利,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一锤一凿,没有花哨的技巧,冬夏往返不曾厌弃,可谓是用人的力气与自然抗衡,仅仅是靠汗水和意志铸就的传奇。
但是话说回来,愚公的胜利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在古代战争里,小兵只管打仗,作战遇到问题了,他就会问伍长,伍长不知道,就会去问百户,百户会问千户,千户最后会去问将军。
由此可以看出,将军是一军之核心,而小兵就是纯靠蛮力向前冲、充当炮灰的角色。
小兵若是在某处杀死了个敌军头领,那就是他自己取得了个小胜利,得到的结果就是被提拔奖励;但若是整支军队打胜了,那就是将军指挥有方,于国于民都有大益处。
所以说,小胜靠的是气力,如果想要更高层次的胜利,仅靠气力也是不够的。
二、中胜靠智
古代兵家十分赞同“兵以计为先”,而这里计谋的实质就是斗智,即以智慧取胜。
《史记》中,记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孙膑很清楚,如果不是动动脑子的话,田忌的马是断然赛不赢的,于是出主意用一场的失败换取两场的胜利。
于是便让田忌拿自己第三等的马去当炮灰,败给人家排第一的马;再拿自己最优良的马去吊打人家第二的马,拿自己排第二的马去战胜人家排第三的马。
结果很令人惊喜,田忌大获全胜。
这就说明了实力很重要,但是实力悬殊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要是有了智慧加持,即使身处不利也能翻身。
三、大胜靠德
长勺之战前,曹判求见鲁庄公,问鲁庄公所认为可以一战的三个条件。
其中第一条“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因其恩惠所加,只在贵族,未及于民,所以曹判反对。
第二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只对天地神灵诚信,仍未及民,亦不足以战。
只有第三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乃是为民办好事,曹判认为这才是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
曹判论战,他并不与鲁庄公讨论战士数量、武器装备,又或是战斗的具体谋略,而是着眼于统治者的仁德。
有了德,民心才会向背,所战才能获胜,毕竟“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齐国,就在于统治者的德行。
孔子也常说“为政以德”,只有把“德”重点突出,希望达成的政治军事目标才能顺利达成,“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是指日可待了。
以德服人,以德取胜,方是上上之法。
四、全胜靠道
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指的就是最根本的道理和规律,它都能与万事万物都构成关系,一通百通,以至于达到融通万物的境界。
只有气力,行事易鲁莽激进,或有顾此失彼之患。所谓“蛮力不如巧力”便是此意;
只有智慧,虽能看破大局,胸有成竹,但是缺少行动力;
只有道德,做事会偏于软弱无力,有了精气神但没有主心骨。
这就启示了我们,若想要大获全胜,“道”,其实是德、智、力之和。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和”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相互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