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病床上的温暖
来自病床上的温暖
□王永波
“爷爷,你上班去吧,回去要照顾好自己!”这是手术后才三天,处在伤口流着不明黄水,剧烈疼痛状态的孙子,在我即将离开病房回家的当儿,流着疼痛的泪对我的嘱咐。他这一句话,瞬间让我老泪纵横,也让病房里所有人为之一震,齐刷刷地投来惊异和赞许的目光。要知道,这是孩子在没有他人提醒情况下,从肺腑发出的心声;这是仅仅只有五岁孩子内心的自然流露,怎能不让人感动?
由于工作等原因,孙子生下刚好一个月,就被带到宿迁的外婆家。从此,宿迁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所有的吃喝拉撒睡,都由外公和外婆操心,他一年回到家乡淮安的次数屈指可数。虽然外公、外婆很辛苦(尤其外婆还担任保姆、厨师、保洁员、辅导老师等多个角色,辛苦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们从没在我面前有半句怨言,他们反说要感谢我,说家里有了这样的大孙子,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笑声。偶尔见到我时,他们总是一个劲地夸孙子聪明、乖巧、不挑食。其实,我心里是有杆秤的,这是他们在孙子身上花的无数心血的回报。作为我,除了感激,就是感谢。因为我的身体一直不好,是感冒的“常住户”,前年的手术更让我大伤元气。外公、外婆在孙子头疼伤风时,从不“打扰”我。这不,孙子要做一个“包皮”切除手术,要不是我从“群”里得知,他们也不打算通知我,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小手术。实际上这手术痛苦程度我是清楚的,尤其是才五岁的孩子,能承受得了吗?
但感动无时不在。得知这消息后的第二天,我在没通知儿子、儿媳,没有通知孙子的外公、外婆的情况下,前往医院看望。到了医院,孙子看到我去了,欣喜若狂,对我又是亲来又是抱,我从中体味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全面检查已经结束,第二天,就要做手术了。外婆对他说:“只要你勇敢,手术时不流泪,我就给你买‘僵尸大战’玩具”。“僵尸大战”玩具是孙子的最爱,是他梦寐以求的。只见孙子昂着头说:“婆婆,您放心,我一定勇敢,不哭不闹!”站在一旁的我一边笑着,一边也答应,只要他手术时表现勇敢,今年春节,给他买一个遥控飞机。他连连点头。
手术那天早晨,天没亮我就来到了医院。我搀着孙子走向去手术室的专用电梯,他真的也不知怕。到电梯门口,我被护士拒之专用电梯门外,他只能由他妈妈陪着去手术。从儿媳在手术室外发来的视频得知,他与一位护士阿姨手搀手走着,有说有笑进入手术大门。如此淡然、坦然,是我始料不及的。由于新来一个急诊儿童,从楼上掉下,必须尽快手术,孙子的手术由1号调到2号,手术时间也由上午9点推迟到10点,我与他外公、外婆三人在病房等呀等,急得像热锅上蚂蚁。
听护士讲,他在手术前后确实没有叫一声,显得非常平静。她还告诉我,由于做的是“美容”式手术,这样会增加手术后的痛苦程度。我不解地问:“做包皮手术,怎么还有美容式手术?”那位护士美女笑眯眯地对我说:“叔叔,您就老土了吧!”我说:“这,我确实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听说。”她继续向我解释说:“你也别说包皮手术是个小手术,其实做过以后是非常痛苦的,一般大人都吃不消。何况,你家孙子做的是美容式包皮手术,这样,伤口更长,痛苦更大,伤口没有2-3周很难消肿!”我被她说的吓得出一身冷汗。后来,我从与孙子同病房的病友那儿了解到,“美容式”手术是用进口机器做的,能确保孩子手术后器官周围呈均匀的圆形,但孩子略微有点小痛苦。我只能默默地祈祷孙子的伤口早日愈合,痛苦降到最小。
正如那位护士所言,手术后第二天,孙子因为痛苦,总是咬紧牙关,表现出与他年龄人很不相称的坚强。同病房的病友和来探视的亲朋好友无不被他的勇敢所感动。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进入手术后的第三天,用那位护士美女的话说,是孙子最难熬的日子。果不其然,伤口的疼痛,虽然孙子没有喊没有叫,他却在默默地流泪,我知道那是痛苦的泪,他没有叫出声来,因为他像婆婆承诺:“我要做勇敢的孩子!”见此情景,我情不自禁地扭过身子,眼泪夺眶而出。
由于单位正忙,请假时间已到。孙子的外公怕耽误我的工作,说什么也要让我回去,说有他们在,让我尽管放心。这,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其实,他们的照顾比我照顾不知周到多少倍。在外公的再三催促下,为了赶上当天中午回家的客车,我只好尽快离开医院。临走前,我把头靠近孙子病床边,却看到孙子因为伤口的疼痛而在默默抽泣着。听说我要走了,忙一边抹着泪,一边将嘴唇亲昵地凑到我这饱经风霜的脸上,喃喃地说:“爷爷,你上班去吧,回去你要照顾好自己!”
这无与伦比温暖人心的话让我惊呆了。孙子知道我身体不好,每当我与他少有的出去时,他总是搀扶着我,害怕我有什么闪失。今天,在他处在手术后最痛苦、眼含泪花的情况下,竟然还想着我这个爷爷的身体和工作,这叫我怎么不感动,怎么不流泪呀?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中一直在“复制”孙子那句催人泪下的话,彻夜难眠的我也在想,孙子明年就要上一年级了,无论他学习成绩如何,能有这份勇敢顽强、能有这份爱心孝心,已经足也!
1
作者简介:王永波,淮北路小学教师,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平台签约作家、湖南特立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小记者指导员,《读写算》《新教师教学》《快乐作文》特约编辑,《小学生学习报》特约记者。业余时间发表了小说、童话、寓言、散文近600余篇,指导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300多篇作品。参加全国散文等大赛多次获奖。个人事迹曾在《跨世纪名人怀历》《课程教育研究》《读写算》扉页中登载。近期在《邳州图话》《新楚风》《文学微刊》《乡土作家》《原创幽默故事》《网络文学》《黄冈新风》《金秋文学》《淮阴语文》等十几家文学刊物及平台发文。作品集有《轨迹》《痕迹》《足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