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端午:包子里飘浮着百草香
现在端午最重要的标志是粽子!吃了粽子就过了端午。
不管当地出不出产糯米,反正得吃粽子。就像网红,就像影视明星,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一张小锥子脸刷屏。
早在一月前,粽子就铺天盖地地来了!
川味秘制、青椒卤肉、酱香鲜肉、腊肉粽等肉粽,红豆沙、蜜糖八宝、红枣糖藕等甜粽,各类蔬菜、水果馅的清新粽,当然还有最经典的蛋黄和白味粽子都整整齐齐地堆在货柜篮子里,等待着我们一见“粽”情。
等真到了端午这天,粽子已经卖空了,只有外面小贩在锅里蒸煮着热气腾腾的私人做的粽子;满大街飘着艾叶的清香,也只有艾叶香了!
(图片来自傅云石)
1.
小时候,过端午时不吃粽子,吃包子。
我们老家田少地多,基本是不种糯米的,因为它产量低。
到了端午,天刚鱼肚白,妈妈就起来把一大盆已经发酵的面粉放在桌子上揉,揉到可以在扯起来不断时就放一边;爸爸则从外面买回肉,在案板上剁着,剁成粗颗粒,混着切细的豇豆或者四季豆在锅里炒。那香味儿一出来,我们就趁着大人不注意在锅里挖了几勺吃了,常被烫得龇牙咧嘴。
一般来说,端午不止做一种馅儿的包子。鸡蛋加上豇豆炒出来的馅儿清香不腻人;白糖猪油加肥肉粒的馅儿甜腻得很,那时喜欢的人很多;还有红糖花生馅儿的,和做汤圆馅儿的一样,又香又甜。
包子会做很多很多,因为不止自己吃还要给左邻右舍送一些去,大家交换着着,看哪家的面得好,哪家的馅儿香,哪家的包子做得漂亮。
包子也带着各自主人的特性。一位邻居的包子做得特大,一口咬下去油汪汪的,带着卤香,因为她们家卖卤肉;一位邻居的包子皮儿特厚,个子又小,像是吃馒头。我当然最爱吃自己家的包子,皮儿薄馅儿多。如果那天运气好,爸爸在河里捞着了鱼,那就不吃稀饭,而是熬一大锅鱼汤来喝。奶白的汤里飘着一些葱花,一口气就能喝半碗。
2.
我们小孩子除了等着吃包子外,是有任务的。
在婆婆或者哥哥的带领下去山上摘艾叶和菖蒲。踏着清晨的露水,走在山林里,风一阵阵吹来。山上采摘艾叶和菖蒲的人多,我们每次都采摘一点就回去了。把采来的艾叶和菖蒲按比例一小束一小束地绑好挂在门前,除了大门外也在自己的窗前或者门前挂上一小把,整个五月全沉浸在淡淡的草药香里。
端午这天我们家还会买很多艾叶,因为端午阳气足,这天采的艾叶做成的灸条药效最好。大堆大堆的艾叶摊开后晒在院子里,晒干后就先把艾叶斩成小节,然后再舂,直到舂成绒绒的,里面加上几味中药,填充到卷成圆柱形的草纸里面。以后就可以给别人烧灸条治病了.
端午还要熬一大锅药水来洗澡,古人谓之“午日以兰汤沐浴”,我们没那么雅致,就是端午一定要洗药水澡,因为天气渐热,四川湿气重蚊虫又多,皮肤容易过敏生病,而端午洗了药水澡据说可以有效防止蚊虫叮咬带来的病毒,安全地渡过夏日多蚊虫的季节。
端午这天,凡草都可入药,我们家用来熬药水的最主要是艾叶,还会加上石菖蒲、臭牡丹、蒜根、陈皮等草药一起熬,熬到水渐渐变成褐色,就舀出来凉着再熬,最后混在一起来泡澡。里面不能加白水,加了白水药效就降低了。
到了天快黑时,就在避人的地方用个大澡盆坐进去,泡够时间才准起来,然后把药水冲在身上,再让下一个孩子泡。毛巾都会被染成黑黄色的。
其实我们家不止这一天泡药水澡。小时候自己只要去地里走一圈,身上必定会长很多小红疙瘩,妈妈和婆婆就会给我熬药水泡。
直到长大后去外面读书了,夏天回家她们也会习惯性地给我熬药水冲澡。想起小时候就会有一股涩涩的药水香。
3.
至于喝不喝雄黄酒呢?我们家里的人不喝雄黄酒,但是端午会买雄黄回来泡在酒里。那时家旁边的区公所是庙宇必修而成的,有些地方特别阴暗潮湿,蛇就特别多。于是就把加了雄黄的酒沿着房屋的墙根一溜儿地倒一圈;也栽了一些气味浓烈的草药在屋后,以防毒虫。
老家只有一条小河,不能划船,当然更没有龙舟。那时并不知道端午与屈原有关,与爱国有关,没人把包子扔进河里,包子主要是自己吃,然后与相好的邻居交换着吃。
端午,对儿时的我来说,仅仅是一天可以自由吃喝玩乐的日子。后来才明白端午居然有那么多讲究,不过我还是最爱端午的包子里飘浮着百草的药香,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吃着粽子。
你是否有不一样的端午呢?请留言明年再来过一个别致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