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字是行走路上的思考
最近工作比较忙,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如果你看到局部上的更新,我只能跟你说,那是趁着周末在办公室里写报告或者处理工作的间隙提前备好,放在局部里,再在合适的时间发不出来的。大部分的时间,驾驶员在开车,而在坐在后面,有时候看路边的风景,有时候趁着机会在手机上看会资讯,想到什么,手边有没有纸张(说真的,也不太喜欢用纸笔来记录所思所想),那就继续用新浪微博@淡水平流,将这些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在一个合适的时候,呈现在局部。
一、不考虑应用环境的H5真的好吗?
有一天回家坐公交,在路上刷朋友圈,看到一个熟悉的同事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条信息,是关于公司招聘的,就想点击进去看看,但是,一打开发现是H5做成的,关键还带着音乐,我马上关掉了,我当时的第一感想是:由于应用环境的不同,做用H5做成的页面,消费者(对你有兴趣的人)打开就要想想了,何况还是在抖音疯遍智能手机的时候。人们拿着手机看抖音,别人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可是如果在公交车上打开H5就觉得不太妥当。既然是做招聘用,还不如在招聘内容上下点功夫(哪怕是静态的,用公众号发出来的),不然H5也只是做个上面看的H5,你是在完成老板交给你任务刷一把存在感,还是想招聘到真正优秀的人。事实上很多人的工作都是做给上面看的,却从不考虑,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效果。目的和效果,这是交给你的初衷或动机。
二、写给职场新鲜人的话
近来开始马不停蹄的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职场新鲜人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交给对方一件事,你会发现对方做出来的效果并不如你想象的。大部分的情况是,下属只想把事做完却没有想着把事做好,而要做好一件事,涉及的环节会非常多,正如我们在“一”中所言,你得先清楚,上级将这件事情交给你做,他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他想要做成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处理,我教给你一个顺序,你可以试着来:
开始做事的时候,你在心里多问自己几句“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做这件事之前我需要准备什么?”、“做了这件事,它的下一步跟进是什么?”、 “如果出现意外情况,作为应急方案的Plan A甚至Plan C是什么?”
说的再更高深一点,就是做事的计划性。作为职场人,我们明白的一个浅显道理是:我们是要为结果负责的,而所有的准备是为了让结果呈现的更完美,准备就是过程,当你掌控了过程,结果就可能达到预期。而如果缺乏计划性的去忙碌,你会发现自己忙的一塌糊涂,还做不出成绩,做不出效果。营销便是这样,计划性要远比结果重要。
三、经济学里的笑话
经济学里有句笑话:我们一直在亏损,但我们越做越大了!放在互联网里的某些企业身上就是,当你开始营收了,你的天花板也就显现了,没有想象力了,意味着你变成传统了,别人也就不看好了,就比如说京东发布财务报告以后华尔街的表现就是如此还比如在我前一篇文章《展会上的三只松鼠为什么只展示周边?》中提到的三只松鼠。
当京东一直在规模扩张而且越做越大的时候,我们批评京东不赚钱,但投资人会看好它。当京东有一天说自己开始赚钱了,我们又开始批评它,扩张的规模放缓了,没有办法与阿里系一决高下了!本质而言:资本要的,永远都是想象力。
四、新晋独角兽“宁德时代”
世界潮流每天在变,流量平台总会推陈出新,但唯有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亘古不变。专注于动力电池的宁德时代,号称是国内最舍得投钱做研发的锂电池公司,2017年,其研发投入超16亿,净利润近40亿。大众、宝马等国际巨头,均是其合作伙伴。宁德时代体系下拥有907项境内专利及17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1440项。在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下,宁德时代虽发展迅猛,但脚步异常稳健,作为即将登陆A股的企业,其上市前的估值已经超过千亿。科技与研发,才是核心竞争力,这就跟最近一篇文章说的,现在流行的独角兽没有一个能打的。为什么不能打,本质还是大多数的独角兽只是靠资本驱动和流量驱动,但这并不是核心竞争力也不是门槛,相反,当你真的开始掌握“核心技术”你的企业便会越做越好。
五、品牌也应该具备成长年龄
看到一篇文章讲品牌谈到一个现象是,为什么曾经伴随80、90后的品牌最后都慢慢没有声息,我脑子的直觉是,还是品牌方本身的问题,通常而言一个产品(或者说品牌)的定位是根据年龄和人群来划分的,请注意,这是通常的做法,但一定不是最优秀的解决方式,按照我今早的看法,曾经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品牌之所以消失,最大原因在于,品牌忽视了顾客的成长,我们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然后是一家人,而品牌还在按照年龄和人群,最终导致了顾客已经长大成人了而品牌还在原地踏步,它在产品延伸性上并没有成长。而品牌还在拼命的营销曝光去招揽新的顾客,做营销的同行有一个基本认知是:招揽一个新顾客比维护一个老顾客的成本要远远高太多。但我们的品牌运作人们却仍然在忽视。曾经风光无限的大牌逐渐走向消亡,不是顾客选择了放弃,而是你没跟他一起成长。
这个观点未必正确但作为品牌经理们可以去思考:品牌也要成长,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年龄段或者某个群体。
六、爆款产品的基本逻辑
爆款产品一定不是小众的,在爆款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基本逻辑,而这个逻辑就是“引发共鸣”。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在大众视野中呈现出强大的爆发力。爆款也许有一些小的切口,但是底层一定能引起大家非常广泛的共鸣。在产品上,首先一点是感染力,然后是代入感,你得让用户看到产品的时候,发现了自己想做又不敢做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那一面,因此支持产品某种意义上也是支持自己。如果一定要举个例子,我感觉抖音上江小白的视频都做的非常好,当然,我不确定背后是否有运营引导,但可以看得出的是,所有人晒的,无非一瓶江小白兑雪碧或者可乐,这不是真的晒,而是晒江小白背后的“金句”,晒这个原因是借助别人的嘴巴讲出自己想说的话,此外,仪式感也不可少。摇一摇,晃一晃,兑一兑,看着很酷,这就是一种仪式感。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各种模仿,模仿的人多了,江小白出名了。抖音的现象级事件,炒红了很多老歌,这与其产品的定位精准有关,更多的是,现象级的模仿,可以让一个人一首歌一个事件迅速蹿红。
七、人与人不同,不必苛求
有时候想想,我们是不同世界的人,人家和我走的路不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都会不一样。他有他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互相看一眼就好,没有融合之说,像两条平行线,不用融合,看着就好,这不是工作上的不同,而是彼此思路上的不屑。无论怎样,尊重就好。还有,我们都在自己的活法中能找到舒适感,如果换个方式,或许只有痛苦了。所以,每当如此,我就看着,给对方尊重,让自己旁观。
八、一个疑问?
“为什么只有东北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我是东北人?而其他省的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我是哪个哪个省的?更没有说,我是西北人,我是华东人的?”